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扣之可发出金石声。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春秋时期印纹硬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阶段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五、战国时期的陶器
战国时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常见的器形有釜、甑、瓮、罐、碗、盘、豆、盆等。秦国的茧形壶、折腹盆,三晋地区的鸟柱盘,赵国的莲瓣式盖壶,韩赵交界地区的鸟头盉,燕国的桶形实足鬲,中山国的鸭形壶,齐国的盖舟、高柄环钮豆等,都富有地方特色。这一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墓葬中的随葬品逐渐由陶礼器代替铜礼器,所以陶礼器的制作迅速发展起来,仿照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簠、甗等成套成组地生产,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手法广为应用,把制陶工艺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战国制陶业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建筑用陶的大量生产。由于城市和宫殿的大量兴建,使建筑制陶业得到迅速发展。后世所用的砖瓦,这一时期都有大量生产,并在技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第二节秦汉陶器
一、釉陶的发明
釉陶一种施低温釉的陶器。一般只需要700℃~900℃即可烧成。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
中国釉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出现。西汉武帝时期出现铅釉陶,以粘土作胎,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呈现翠绿色,铁呈现出黄褐和棕红色。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平滑。开始时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
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但基本上都是明器。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中国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酱黄色、褐色、黑色是铁,熔剂是铅。
二、秦砖汉瓦
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烧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一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质量较以前有很大提高,所以有“秦砖汉瓦”之称。
秦砖
秦代的砖以秦始皇陵园及周围遗址的出土物为代表,陶土多取自骊山沉泥,似未施羼合料。因沉泥本身已含多种矿物成份,经烧制,非常坚固耐用。故有“铅砖”之称。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正,浑厚朴实,形式多样。表面多饰有细绳纹。还有各种花纹砖,为模制成型,再用印模加印纹饰。常见有菱形、回纹、圆形、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这种古砖十分少见。
汉瓦
汉瓦当中最足称道的就是花样纷繁的瓦当。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实际上在汉代以前及其以后瓦当在建筑中一直被广泛使用,但汉代瓦当代表着瓦当工艺的巅峰。这一时期的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其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永安”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三、汉画像砖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汉画像砖陆续被发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後逐渐衰落。汉画像砖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于世。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反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有的可以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神话传说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博等。
第三节魏晋及其以后的陶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制陶业亦有不少差别。在整个六朝时期,南方陶业都有一定发展,尤其是陶制明器。在孙吴和西晋时期,明器器形有谷物加工工具、生活用具、家畜家禽等;陶胎多为红色,外施一层棕黄色的薄釉。东晋以后,庄园经济在南方得到较大发展,器形以仪从车马为主,其他明器逐渐衰退。六朝日用陶器出土较少,除了缸外,多是火候较低,质地疏松的灰陶,与前代实用硬陶明显不同。陶缸在浙江上虞和江苏南京发现较多,一般高约80厘米,口径40厘米,底约30厘米左右,胎色青灰,外施一层黑褐色釉。由于制瓷技术的发展,除了大型特别器物外,一般生活用陶已退居次要地位。在北方,三国两晋陶业都远不及汉代发达,民间流行的陶器多为火候较低,质量较差的灰陶。北魏之后,汉代发明的低温釉陶始才复苏、流行,品种花色较前代有所发展,釉色更加鲜亮,黄、绿、褐等多种色彩并用,由汉代的单色釉发展为多色釉,为以后唐三彩的出现埋下伏笔。
此后,由于瓷器的流行,从工艺角度看,中国的制陶业完全衰落,除了唐三彩器和紫砂器之外再无值得一提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