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2500000003

第3章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瑰宝——敦煌莫高窟(2)

第三,深受中原艺术的影响。最初,亦即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就是从东方出发,四处云游,最后来到敦煌的。中原艺术提倡“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极深刻地影响了莫高窟早期塑像的艺术手法。在西魏时代的塑像,面貌清秀,眉目疏朗,眼小唇薄,身体扁平,脖颈细长,已俨然演变成南朝士大夫阶级“通脱潇洒”的形象。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什么是“犍陀罗”的艺术风格吗?它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

犍陀罗原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文化艺术非常兴盛,因其地处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等的长期统治,所以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的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早期佛像的制作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会印度﹑希腊风格于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且长,头发呈波浪形,头上带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像及菩萨像有时带胡须等。同时,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佛塔作了较大的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雄奇壮观。

二、中期

中期是莫高窟塑像的全盛期,是指隋唐时代的塑像手法与艺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与强盛的国力相适应,莫高窟的塑像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可用三个字来概括这个时期莫高窟塑像艺术的特征,就是大、多、精。

第一,大,是指莫高窟塑像的形体是巨大的。唐代最著名的巨大塑像有两座,都是弥勒佛坐像。第一座位于96号窟,叫做北大像,高34米,塑于武则天时期。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于690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本来就信仰佛教的武则天,现在更是称“弥勒再世”。这座北大像弥勒佛实际上就是武则天的象征。弥勒佛为倚坐之势,两腿自然下垂,两脚着地,双手支在腿上,目光前下视,高大威严。佛像右手上扬,意为拔除众生痛苦;左手平伸,意为满足众生愿望。第二座位于130窟,叫做南大像,高26米,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费时约30年。佛像的左手为古铜色,自然放于膝上,线条柔和,精美异常。观者自下仰视,愈觉得佛像雄伟高大,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在158洞窟中,还有一个长近16米的大卧佛,肌体圆润,线条优美,身上一层袈裟薄如轻纱。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但见他双目半闭,唇含笑意,神情恬静,正安安静静地“睡”着。无论人世间有多少烦恼的事,有多少险恶的人,都不能打扰他,惊扰他。他自己也没有任何的牵绊,“睡”得那么恬适,那么平静。其实,释迦牟尼并不是在睡觉,而是“涅槃”了。据佛经记载,公元前587年的冬天,释迦牟尼在一次讲法中告诉弟子,三个月后他将涅槃。果然,三个月后,释迦牟尼躺在娑罗树下,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向东方,寂然无声,已然涅槃了。这时的释迦牟尼没有丝毫临死前的痛苦和悲哀,而是安详自信、心满意足地踏进了幸福的世界之中。因为在佛教看来,涅槃不是死,而是摆脱了人世间的种种束缚,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境界。

第二,多,是指莫高窟洞窟里的塑像众多。隋唐时期,比较典型而又保存完好的洞窟较多,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莫高窟塑像的艺术水准。

譬如第57窟中,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的塑像。“一佛”是指中间的释迦牟尼,他的表情威严庄重,双眼正视前方,深不可测,彷佛天下的万物和无尽的红尘都能包容在他如炬的“慧眼”中;嘴角微微上翘,带着似有似无的笑容;衣服的褶皱自然,好像波浪。

“二弟子”是指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两尊塑像分立“佛”像两侧。迦叶身披袈裟,双手叠放在一起,目光炯炯有神,显示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令人敬仰的高僧形象。阿难是一个年轻的僧人,显现出年轻所特有的青春活力与聪慧机警。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多闻佛法,长于记忆。据传,当时释迦牟尼说法,没有文字记录;而今天的佛教经典,全是靠阿难超强的记忆力,口诵记录而成。

在二弟子外侧,有四尊菩萨塑像。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是菩萨。菩萨有很多个,最著名的有四个: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四菩萨”头上戴着宝冠,脖颈装饰着美丽的璎珞,身材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有着女性的温婉甜美。

再如,第328窟的塑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胁持菩萨、二供养菩萨(本来有三尊,可惜其中一尊于1924年被美国人盗走,现存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

“一佛”还是上述的释迦牟尼像,此时,他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神情威严;双目俯视,芸芸众生似乎尽收眼底;右手平举,掌心向外,似要支撑起这大千世界。佛的右侧是迦叶,塑得瘦骨嶙峋,突出一个“苦”字;左侧是阿难,塑得俊秀伶俐,突出一个“秀”字。

在弟子的两侧,是两尊胁侍菩萨。他一腿盘于莲座之上,一腿自然下垂,胸前装饰着绕缠的璎珞,腰围漂亮的锦裙。一手放在腿上,一手平举胸前。身躯半裸,丰硕饱满,体现着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在洞窟的外侧,是二尊供养菩萨,他的一只膝盖跪于莲台之上,另一只膝盖竖起(此种坐法叫“胡跪”,是一种佛教礼节。如果疲倦,则两膝姿势互换,因此也叫“互跪”),造型生动,气质典雅。

第三,精,是指莫高窟的塑像精美,雕工精细,呈现的是一种有形、能触的“精致”。

隋唐时期莫高窟的佛或者菩萨,不再是居住在渺渺天国的琼楼玉宇里,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尘世的神,而是被世俗化了,被现世化了,变成了有血有肉、和蔼可亲、温柔可近的人。唐代雕塑的菩萨,不仅姿态各异,譬如有直立,有静坐,有胡跪,而且体形匀称,肌肤细腻,面相丰润,双手纤巧;服饰搭配亦是非常巧妙:通常为身饰璎珞,腰系锦裙,处处显示出成熟女性的特征,处处散发出成熟女性的魅力。尤其是第45窟中的菩萨,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美丽的邻家妹妹,她的身体呈优美的S形曲线,穿着非常得体的漂亮衣服,有着长长的像弯月一样的眉毛,柔美娇媚。

雕工精细,还体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的个性化特征。譬如,释迦牟尼佛庄严镇静、深沉慈祥,大弟子迦叶清瘦矍铄,小弟子阿难聪慧俊秀,菩萨则是万种风情;南北天王、金刚力士等又是另一番打扮和神情,他们身着盔甲,脚穿毡靴,雄赳赳,气昂昂,攥拳怒目,孔武有力。不同的雕塑群,不同的人物,有主有从,有坐有立,有文有武,均能栩栩如生,神采飞扬。

三、晚期

是指莫高窟雕塑艺术的衰落期,包括五代、两宋、西夏、元四个时代。莫高窟的造像之所以会在唐末衰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原因。唐末的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各地的战火连绵不断,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为“丝绸之路”直接服务的北方地区经济大受打击,史料记载,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随着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的渐渐荒芜、关闭,敦煌的经济也一蹶不振,不可避免的,莫高窟的塑像及其艺术也就衰落下去,最后终被黄沙所掩埋。

第二,人文原因。唐代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和综合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莫高窟的塑像就大大脱离了盛唐时代所形成的那股高贵典雅和昂扬向上的大家风范,特别是在造像精神的刻画方面不能够继续深入和挖掘下去,致使塑像表情缺乏活力,形体缺乏生机,这就使得塑像有了非常大的不足与缺憾:不仅失去了宏伟的气魄,像隋唐时期的34米的北大像、27米的南大像以及16米的卧佛像都没有再出现过,而且“世俗”得有些过头了,佛像所体现的崇高的宗教理想消失了,而作为艺术珍品以资欣赏、品味的美感也几乎荡然无存,这都势必导致莫高窟辉煌的佛教艺术的衰败。

知识小百科

莫高窟的唐代彩塑精美绝伦,惟妙惟肖,那么,你知道彩塑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吗?

唐代莫高窟彩塑的制作方法,完全是中国传统的泥塑匠的技法。

第一,除了小型泥塑之外,一般或者大型的泥塑都要先搭木架。如果造型有动态,如伸手屈臂或者单膝跪地,则木架亦要有相应的结构。

第二,木架做好后,要在木架上挂满竹丝、草杆,使木架周身都有这些短小的附件;然后用专门淘洗并经过捶打的粘土逐层包裹,粘土逐渐加厚,躯干轮廓大体就能显现出来。

第三,做佛像头部的发髻,则取出事先制好的模具,用粘土填充并按压成形,取出后,像戴发套似地安放在头顶,同时修整发髻边缘,使之服帖。

第四,做手部时,因为手部的动作最为丰富,包括手指的伸屈和手掌的开合都是很细微的,所以往往也是根据整体的美观效果,单独制作后,再塞入袖口,与手臂粘合牢固。

第五,泥坯塑好后,另在表面加一层细泥,就要由工匠上彩上色,称为“装銮”。唐代的敦煌,汇集了众多的来自内地和西域(包括印度)的彩塑匠、装銮匠。

“装銮”首先要用白色的染料打底子,染料中掺进适量的胶汁;然后再在白底上按需要上色,做装饰用的纹样最后描画。一般来说,佛与菩萨造像的服饰用色以红绿对比为主,以墨、白、金等色加绘纹样;纹样多是唐代流行的小簇花样式,线条舒展自如,行笔流畅,色彩富丽灿烂。而天王、力士造像的颜色以绿色为基调,略施红、黑、金色点缀修饰,色调沉静,和造像的飞扬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在塑像的用色上,凡是金色,都要等到最后才能进行。因为俗语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金色最为耀眼夺目,所以能够很好地体现佛的辉煌与神圣、庄重与崇高。

第四节莫高窟的壁画艺术

莫高窟是古代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莫高窟壁画的容量之多和内容之丰,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佛教的石窟、寺院和宫殿都不能相匹敌的。如果将壁画一方一方连接起来,就能够排展成一个60多华里的巨大“画廊”。

莫高窟的壁画不仅数量惊人,且富丽多姿,色彩斑斓,被誉为“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以及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另外,还有生动传神的各种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的人民进行生产劳作的各种活动场景等,艺术地再现了一千多年的佛教传播、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是一部非常形象的中古历史的大画卷。

一、佛教故事的壁画

莫高窟是佛教的石窟,因此,以佛教为主旨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壁画比比皆是,内容最为丰富多样,有诸如“本生”故事画、“经变”故事画以及佛教史迹画等。

1、“本生”故事画

所谓“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前生,包括他做王子以前的若干世的故事,强调因果报应和苦修行善。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本生”故事画多体现于北朝的壁画中,如第254窟的《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和第275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这里的萨埵那太子、鹿王和尸毗王,都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描绘的是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太子和哥哥到山林中游猎,看见母虎生了七只幼虎,饥饿不堪。太子大发慈悲心肠,劝走了哥哥,自己脱光衣服跳下山去,以身饲虎,但饿虎已没有力气接近他。太子又重新爬上山崖,用竹子刺颈出血,再跳下去,饿虎遂舔血吃肉。太子的哥哥返回见到此番景象,放声痛哭,他们收拾了太子的骸骨,建造舍利塔,将太子遗骸供入塔中,虔心供养,以使太子早日功德圆满。此壁画,构思精巧,布局紧凑;用分明的线条和厚重的色彩表现人物的形体和明暗,增加了真实感;用暗褐、青、绿等色赋予画面以阴暗凄厉的气氛,具有强烈的悲剧气氛。

《鹿王本生故事图》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将鹿王救起溺水人、王妃梦鹿、国王悬赏、溺水人告密、带领国王围猎、鹿王讲述拯救溺水者经过、国王放弃追捕、王妃气死等一系列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并展现了出来。整个壁画的线条刚劲有力,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鹿的白与国王的黑马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国王与马表现出的姿态多样和富有动态又与鹿的纯净安详相衬托,使画面张力十足。堪称经典作品!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讲述的是尸毗王为了把鸽子从鹰的嘴中救出,又不想让鹰饿死,而不惜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喂鹰,以换取鸽子和鹰的性命。壁画中,高大的尸毗王盘膝端坐,双目下垂,安详镇定地目视着被人割下左腿上的肉;周围较小的画幅描写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以及眷属弟子的痛苦等情节。构图把不同时空内发生的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画面上,使中心突出,有条不紊,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画艺,不愧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壁画周遭又有菩萨在天上飞舞,鲜花在空中飘散,好像音乐和声般地衬托着庄严的主题。

同类推荐
  • 归纳类比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归纳类比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相当长的历史内,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现在皮影戏被誉为“最中国”的卡通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 美洲寓言(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美洲寓言(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 校园牌技类活动指导手册

    校园牌技类活动指导手册

    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五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丛书,不仅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方案等指导性内容,还包括阅读、科普、歌咏、器乐、绘画、书法、美化、舞蹈、文学、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游戏、智力、收藏、棋艺、牌技、旅游、健身等具体活动项目,还包括节庆、会展、行为、环保、场馆等不同情景的活动开展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 中国学生缺什么?

    中国学生缺什么?

    本书以“当代中国学生缺什么”为主题,从缺真实、缺健康、缺阅读、缺创造、缺激情、缺发展、缺快乐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全书以案例——反思——链接——回应为写作体例,通过鲜活的现实案例,明锐的反思分析,激发心灵的碰撞,揭示学生身上所投射出的教育、家庭及社会问题。引发思考。
热门推荐
  • 血殚鸳鸯泪

    血殚鸳鸯泪

    小说讲述了宁夏塞北石埠头镇,两个资本家,邢嗣昌和屠大业的不同人生,不同理念,不同命运和不同结果。全书重点描写石埠镇禹丰洋行大老板邢嗣昌及其一家人的故事,邢嗣昌由于刚愎自用,嫌贫爱富,独断专行,稀里糊涂的演译了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骨肉相残的蠢剧。
  • 雇佣关系:杀与爱!

    雇佣关系:杀与爱!

    他是禁欲的高冷杀手总裁,却要埋伏在她身边任她使唤。第一次他抢了她的车,给了她一张无限黑卡,第二次他以保镖的身边卧底在她身边,任凭万般反抗却也只能听她发落。“苏手下,以后我吃肉,你吃面,我吃面,你喝汤,我喝汤,你就得饿着,不过呢以后跟着本小姐,你就饿不着”“我呢,看电视从来不喜欢广告,所以把会员给我充好,我逛街你负责付账,卡就放在你身上,我吃饭呢必须要让人陪着,所以现在你就是最佳人选!”
  • 邪帝追缉令:甜妻请入怀

    邪帝追缉令:甜妻请入怀

    传言“战神”宸王冷酷无情,杀人如麻,而且有断袖之癖。可…传言属实吗?NO!NO!NO!情景一:“王爷,不好了,王妃去敌国了!”某爷:“带着陌家军去帮着王妃灭了敌国。”众人……王爷,请问,你这是要上天的节奏么?情景二:“王爷,不好了,王妃打了太子!”某爷:“嗯,带人把太子抓来,任王妃处置。”众人……王爷,请问,你宠妻宠到这个样子,你爸妈造吗?情景三:“王爷,不好了,王妃去青楼了!”某爷冷眼一眯:“什么?这次爷亲自出马。”某女被狠狠“惩罚”,欲哭无泪。谁说宸王是断袖的?骗子!明明就是一个腹黑闷骚的极品妖孽!!
  • 青公馆的七位少爷之承诺

    青公馆的七位少爷之承诺

    她以为自己会永久深陷黑暗中,那时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死亡的疼痛。可不知睡了多久,当感觉到了阳光的热和刺眼后,又再次看到了阳光。稍微的动静,都会牵扯到浑身的疼和酸。我还活着,哥哥!苏醒过来,疯狂复仇。敢惹我们,你们会在死亡中后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十二年等待的候鸟

    十二年等待的候鸟

    一个人,他叫洛林,他爱上了一只妖精?他日日夜夜等待着她,无怨无悔。而她却因为也爱上了他,被罚下天劫:洛林,你等着我,我相信,我们是会在一起的……
  • 天启,浩劫之日

    天启,浩劫之日

    在末世里,暴力,禁药,血腥是末世最常见的特色,旧时代的正义秩序已被末世的肉弱强食取代。而我要重新为这灾难的时代带来的正义和秩序我是JUSTICE(正义),但我是DARKJUSTICE(黑暗的正义)
  • 人道之聊斋

    人道之聊斋

    鬼狐有性格,笑骂皆文章,这是属于聊斋的故事。书生百无一用?不对!这是一个书生行走与大千世界的故事。人族艰辛,国事艰难。这是一曲赞歌,人族与命运相争的赞歌。
  • 梦江湖,江湖梦

    梦江湖,江湖梦

    她曾说,这世间不过就是一个无趣的地方,她想不想要不过就在她的一念间。他曾说,这世间对他而言不过就是一个玩物,是天堂还是地狱不过一念间。当他遇见她时,第一次觉得这世间还是有点意思的。“凡,我愿以天下为聘,娶你为妻,你可愿意?”水矅凡柔柔一笑,“这天下我才不喜欢呢!”
  • 梦中奇异世界

    梦中奇异世界

    一个落魄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在一场梦中进入了一个奇异世界,故事从此开始
  • 二三十岁要懂的经济学诡计

    二三十岁要懂的经济学诡计

    二三十岁前,你不懂经济学诡计,或许是觉得没有必要;二三十岁时,你不懂经济学诡计,小心你比别人在成功路上慢几步;二三十岁后,如果你还不能掌握经济学诡计,你便没有理由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成功了……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解读经济学的智慧诡计,牢牢握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智慧资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