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的麦积山上,已历经1600余年,现存大小窟龛194个,54个位于山的南崖,140个分布在西崖。除少数窟龛已空外,麦积山石窟共保存了从4世纪末到19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第一节麦积山石窟概说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由于保存得相对完整,所以比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麦积山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的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
一、奇峻的麦积山
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若论自然景色,则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麦积山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的一座奇峰,海拔虽然高达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非常奇特,一座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著名的五代诗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的《玉堂闲话·麦积山》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壮,故有此名。”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的“水成岩”,其山势陡峭,独峰耸立,有许多的天然岩洞,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
麦积山及其周围的风景秀丽壮观,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尤其是烟雨笼罩、横云飞渡之际,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犹如进入了海市蜃楼的幻景之中“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构成了一幅美丽异常的图景,这图景就是著名的“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
二、石窟凿建情况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始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后秦时期,佛教在关中得到大力的传播,麦积山石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凿建的。按照时间,麦积山石窟的主体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是第一阶段,也是石窟开凿的高潮期;隋代、唐代为第二阶段,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经不多;宋代是第三个阶段,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又一个高峰,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甘肃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被毁,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地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即五代时所说的“东阁”和“西阁”。大地震之后,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东崖以涅磐窟、千佛廊、七佛阁(散花楼)、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开凿于6世纪。
三、石窟凿建特点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洞窟所处的位置极其惊险,为世罕见。因为麦积山的西南面为险峻的悬崖峭壁,而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些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高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的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见的。如果站在山下仰头观望,但见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以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层层相叠,形成一个宏伟的立体建筑群,蔚为壮观。
麦积山的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当游人小心翼翼地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时,没有一个不感到惊心动魄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向上堆积木材,一直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在当地的老百姓中,至今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1947年,首批美国游客参观完麦积山石窟后,在《和平日报》中曾称赞其为“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麦积山石窟上的“凌空栈道”有什么特色吗?它们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
麦积山石窟的“凌空栈道”堪称中国石窟一绝。麦积山石窟自开凿以来,就修建木质的栈道来连接“密如蜂房”的窟龛。今天,我们能够一个一个洞窟地登临观看,全靠贴壁凌空搭建的这些栈道。
由于麦积山山体中部突出,下部凹进,上部收缩,故而中部以下,栈道便由下向上层层突出,成凌空穿云之势,现奇绝惊心之景。其中,东崖西部和西崖东部洞窟密集,栈道多达12层之多,被称为“十二联架”。东西两崖之间有上下两层栈道通达,上层栈道惊险至极,有“天桥”之称。由天桥西端至下部的135窟天堂洞,由几道“之”字形的栈梯、栈桥回环连接,被称为“云梯”。
“凌空栈道”按照秦汉以来的传统方法建造,均采用极耐腐朽的油松以及水楸、漆木、山槐、山榆等硬杂木制作而成。挑梁一般长两米左右,里端楔入崖壁的方形桩眼中,承受栈道的全部荷载。道梯斜搭于上下两层栈道的挑梁上,斜度一般呈45度左右。
当我们登上这峻险奇特、独一无二的“凌空栈道”时,也会深深地钦佩我们古人竟有如斯的智慧,能够营造出如斯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麦积山石窟塑像艺术的沿革
同其他三大石窟一样,麦积山石窟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就艺术特色而言,如果说莫高窟侧重于绚丽的壁画,而云冈、龙门石窟著名于壮丽的石刻,那么,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那样: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一、塑像总体风格
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大多为泥塑。由于麦积山岩系红土与砂石构成的砾岩,石质结构松散,只能开凿窟龛,不易精雕细镂地造像,所以,这里的塑像都是泥塑。个别石制的造像碑,是用别处的石材移至此地雕成的。麦积山的泥塑配料讲究,其胎至今保存完好。泥胎外原有彩塑,如今已大多剥落了。一些保持彩绘者,是通过历代不断补绘而保存下来的。千余年来,秦陇地区的地质不断发生变化,致使麦积山的许多窟龛已经面目全非;但所幸的是,由于其位于深山之中,所以未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尤其是本世纪初未被外国“探险队”发现,故麦积山石窟至今还保存得较为完整和系统。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赞誉麦积山石窟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塑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大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艺术价值极高,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特征,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的那种细部讲究,而把艺术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塑像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工匠们突破了佛教的清规戒律,消除了佛教的“神”性,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创作出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所以,他们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上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较为浓郁的汉民族特点。
二、塑像历代特色
十六国和南北朝阶段以及后来的宋代,是麦积山石窟开凿的两个高峰期。前苏联著名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曾赞誉道:“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其中,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为创始阶段,南北朝为辉煌发展阶段,宋代又为新的高峰——大规模重修营造阶段。相应地,塑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由创始阶段的平直雄健,发展到高峰阶段的秀骨清相、珠圆玉润,再发展到又一新高峰的写实求真。
1、十六国和南北朝阶段
初期(约384~494年)。这一时期,洞窟的开凿和造像的手法多受外来艺术风格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异域痕迹。洞窟多为平面方形、平顶或圆顶,内置佛像,手法近于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佛像多为方面大耳,肉髻高耸,额广平正,眉高目长,口大而微闭,身穿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亦是此种风格,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带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
中期(约495~534年)。这一时期,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加剧,开窟造像的艺术手法迅速汉化和世俗化,且形式日趋多样。洞窟主要为方形,平顶,坐台较低,有的左右各开一龛,并绘有佛教壁画。佛像的面相一改早期的方正,而是普遍变长,五官缩小,眉如弯月,双目半睁,唇薄且翘,略带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前;菩萨面相清秀,满含笑容,身材细长,衣带飘舞,风姿潇洒。
后期(约557~581年)。洞窟的规模和结构趋于宏大,多为“崖阁”式大窟。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周围有弟子、菩萨;造像摆脱了中期秀骨清相的特点,而代之以敦厚壮实的风格。佛像面相变得丰满圆润,粗颈宽肩,腹部突出,肉髻低平,衣饰为紧窄通肩大衣或下垂袈裟;菩萨的衣饰多有变化。
2、宋代
麦积山的开窟造像活动在隋唐时期依旧兴盛,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存的作品已经不多,仅有少量的壁画和雕塑,雕塑的形象较为拘泥呆板。
到了宋代,麦积山石窟的营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宋代佛像的“世俗化”已非常明显。佛像的面相略长而丰润,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向上撩挑,别具神彩。窟龛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罗汉、力士像,虽然手法夸张,却使人感觉自然合理,不失真实。各组塑像中,尽管个体的身份、体量等都不尽相同,但却通过手势、动作和神态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宋代窟龛中的一些塑像是就前朝塑像加塑而成的,在姿态、手印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各部分的协调统一,呈现出宋塑的独特风格。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宋代工匠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南宋以后,开窟造像的盛事活动逐渐由甘肃转入其他的地区,麦积山石窟虽仍有零星的兴建,但在艺术上已几乎没有新鲜和独特之处了。
知识小百科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几千身,那么,你知道什么塑像已成为麦积山石窟的标志了吗?
在麦积山的山脚下,如果抬头仰望,高大威武的“东崖三大摩崖佛像”则会赫然映入眼帘,让所有游人的心为之怦动。三尊塑像,虽面含微笑,但依然能够读出他们特有的肃穆庄严的“神圣感”,中间为佛像,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三大佛像静立东崖已经1000多年,指点迷津,俯视万众,送往迎来,犹如麦积山的守护神,已成为麦积山石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