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校本选修课程与课外文体工程相整合
课外文体工程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大力推动的素质教育工程,但在实际开展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活动得不到有效管理、活动效率低下、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等。为此,学校注重整合创新,整合师资、课时、课程等教学资源,拓展课程内容,推出《篮球基础》、《篮球提高》、《乒乓球综合》、《羽毛球综合》、《影视音乐风》、《吉他弹唱入门与提高》、《涂鸦+设计》、《软式排球》、《中国书法文化》、《太极入门》、《素描技法》、《笛子吹奏入门与提高》等近20门课程,不仅以课程形式保证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并为不同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做,致力于让学生习得一项能够陪伴其终身的文体特长。
4.校本选修课程与补差培优工作相整合
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发展更趋不平衡,并进行不断的分化,同一班级内学生认知差异不断扩大。整体化课堂教学导致学困生跟不上、优秀学生“吃不饱”,严重制约优秀学生发展,同时也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这些情况在不同学校普遍存在。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学科水平差异,开设学科培优和补差选修课程,在不增加总课时基础上,减少整体教学课时,增加学科选修课时,切实有效地实施个性化辅导教学,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进步和发展,进入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这方面的课程主要有《数学拓展》(文、理)、《英语高级阅读》等。
5.校本选修课程与学校特色资源相整合
尽管中国当前中小学校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但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性,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以及区域背景等,就校本课程的本义而言,这无疑是最需要也最值得开发的课程资源。镇海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校还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园内人文资源丰富,镇海又是全国著名的海防要塞。为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我们开发了《校园中的碑刻艺术》、《校园植物的分类与养护》等多门校本课程,收效明显。如被评为宁波市第二批优秀校本课程的《解读镇中认识镇海》,就是在系统梳理镇中百年发展史和镇海优秀地域文化基础上,整理出镇中概况、镇中文化、镇海区域概况、镇海院士文化、海防文化、宁波帮文化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并采用讲授、实地考察、研究性学习、观看视频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校及镇海区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发展图景等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爱校爱乡的浓烈情感,强化他们的“镇中意识”。
6.校本选修课程与教师学科专长和个性特长相整合
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逐年提高,进入中小学校的不少教师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许多教师不仅专业功底深厚,教学业绩突出,并且多才多艺,在文学、体育、艺术及高中非主干课程领域具有相当造诣,这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可以成为重点开发的课程内容,同时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激发教师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为教师自主发展、差异发展、合作发展、开放发展创设一个有效的平台或舞台。学校就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激励、支持他们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如学校三位心理辅导教师分别开发建设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礼仪与文化》、《心理健康与自我开发》、Know yourself,Love yourself等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一位英语老师开设了《陈氏太极入门》课程,一位总务处老师开出了《笛子演奏入门与提高》课程,等等,形成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局面。
7.校本选修课程与自主招生工作相整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自主招生,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通过自主招生这一升学通道直接被高校录取或争取到自主招生高考加分。自主招生既重学业水平,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在面试环节,学生的言谈举止均被纳入考察范围。这些综合素质的养成大部分得益于学生在多年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意识习得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但这些素质成分大多还处于一种自发的、未经加工、比较粗糙的原生状态,并不能百分百直接转化为自主招生中的优异表现。而且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作为一种考试类型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规律和特点,如果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积累,则更能从容面对试卷和评委老师。正是基于这方面考虑,学校在过去两年有意识地面向部分学生开设了《时政生活》、《时政述评》、《新闻故事与生活》、《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等校本选修课程,成效显著,在2009年、2010年的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的人数均列全省第一。
作为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内容的整合点在不同学校不尽相同,以上列出的七种整合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但只要每个学校在高中新课程精神要义的指导下,本着“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宗旨,深入挖掘,科学统筹,一定能够将校本课程与学校相关工作实现有机整合,获得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工作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三)校本选修课程的学校文化价值
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内在互动机制,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校本选修课程则是体现新课程“校本”理念、凸显学校自主性和文化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校本选修课程在凝练学校发展特色、凸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和档次、提升教师文化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有利于凝练学校发展特色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文化背景开发出来的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打着学校文化的烙印,与学校的文化特色相联系,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文化必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对学校文化及区域本土文化选择、加工和提炼的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实现校本化为目标。如学校开发的《解读镇中认识镇海》校本选修课程就是在系统梳理镇中百年发展史和镇海优秀地域文化基础上,整理出镇中概况、镇中文化、镇海区域概况、镇海院士文化、海防文化、宁波帮文化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并采用讲授、实地考察、研究性学习、观看视频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校及镇海区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发展图景等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爱校爱乡的浓烈情感,强化他们的“镇中意识”。
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学校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是为了满足学校的特殊需要,形成学校特色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无论对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它都蕴涵了新的发展契机与路径。所以当我们定位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将其与学校的远景追求和现实取向结合起来,将它置于学校全局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2.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有利于凸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精神
校本课程是国家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的产物,它给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给学校文化带来了一股丰富、多元、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清新之风。这些文化特质是传统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中所缺失或欠缺的,它们背后凸现的是现代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充分尊重并帮助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拥有参与课程决策和执行的权力。在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内,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多元的、个性化的,每位教师平等享有课程开发的权利;校本选修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元、开放而不拘一格的,学科辅助、学科拓展、艺术体育、文化素质等等均是可待开发的领域,内容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开发主体的专长、学生的真实需求、可资利用的资源、学校的特色发展等,尽力寻求最佳结合点,如《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心理辅导与自我开发》等课程在学生中广受欢迎,满足了青春期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实现的需要;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民主开放的,实行走班教学,每位学生平等享有自由选修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选课组班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权利,潜移默化涵育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契约意识,等等。
3.校本选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和档次
社团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高品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是衡量一所学校文化品质的重要标志。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之间存在着不少共通、交互的元素。社团活动是在学校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由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发展而成的,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生选择了这门课,只因为他想学,他需要,所以他会努力学好,并坚持学下去,这是真正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社团活动和校本选修课程的联姻实现了社团活动“明目标、给时间、留空间、展特长”的目的,基本解决了掣肘社团发展的时间、空间及指导的三个瓶颈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的常态化。
4.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文化品质
教师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学校文化系统中,教师文化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决定了整个学校文化的品质优劣。传统的教师文化规范重于创新,行动重于理念,结果大于过程,这些都困扰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个学校文化品质的提升。我们认为确立课程意识和转变教师行为方式是教师文化重建的关键,新课程下的教师文化的核心应该集中体现出创新、合作、开放等三大特征,而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可以有效促进这些文化特质的形成。
高中新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其本质就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观与课程方法论。我们在制订《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时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要求教师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实际上是为教师自主发展、差异发展、合作发展、开放发展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或舞台。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时,我们追求多元化、个性化,体现灵活性、整合性,既可以是教研组、备课组也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组合,各开发主体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跨学科、综合学科、多学科的开发主体,本着“谁开发、谁负责”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由对应的开发主体具体负责,教师的实际授课量将折算计入该教师的工作量或给予课时津贴,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激发其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强化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集体攻关。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成立了校本课程备课组,创设学习研讨的组织空间,初步建立起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