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免疫球蛋白M(英文缩写IgM)
【参考值范围】
脐带血 0.047±0.037g/L(47±37mg/dl)
8~30天 0.271±0.131g/L(271±131mg/dl)
31~60天 0.324±0.289g/L(324±289mg/dl)
2~3月 0.366±0.184g/L(366±184mg/dl)
4~6月 0.427±0.125g/L(427±125mg/dl)
7~9月 0.664±0.335g/L(664±335mg/dl)
10~12月 0.838±0.372g/L(838±372mg/dl)
1~2岁 0.812±0.472g/L(812±472mg/dl)
3~5岁 0.833±0.213g/L(833±213mg/dl)
6~8岁 0.802±0.208g/L(802±208mg/dl)
9~11岁 0.826±0.209g/L(826±209mg/dl)
12~15岁 0.877±0.304g/L(877±304mg/dl)
成人 0.950±0.222g/L(950±222mg/dl)
【解读要点】
(1)IgM降低:可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无丙球血症和先天性无胸腺症、淋巴样组织增殖病、淋巴样组织发育不全、IgA和IgG型骨髓瘤、血中球蛋白的异常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2)IgM增高:可见于非特异型多株峰免疫球蛋白增殖症如各种感染早期(如寄生虫病、螺旋体病、锥虫病、放线菌病,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等的感染)、子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后两天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可达0.2μg/L、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隐匿性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高血压恶性期;也见于特异型单株峰免疫球蛋白增殖症即M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半分子病、轻链病和非排泌型骨髓瘤等。
(3)IgM降低易引起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十一、心脏标志物检验结果的解读
心脏标志物也称为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一个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该: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传统的心脏标志物是心肌酶谱,包括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应用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另一个重要进展是脑钠肽(B钠尿肽)应用于心力衰竭诊断。
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曾用名谷草转氨酶,AST;GOT)
【参考值范围】
连续监测法:5~60U/L赖氏比色法:8~28(卡门单位)
【解读要点】
(1)由于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细胞损害时,AST的变化比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敏感。
(2)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到达高峰,持续到第五天或一周后下降。
(3)由于AST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现在已逐渐淡出,为其他项目所取代。
2.乳酸脱氢酶(英文缩写LDH;LD)及其同工酶
【参考值范围】
LD连续监测法
LD-L法:109~245U/LLD-P法:200~380U/L终点法: 190~437金氏单位LD同工酶:各医院参考值差异较大,总体分布为:
LD>LD>LD>LD>LDLD 0.24~0.34(24%~34%)
LD 0.35~0.44(35%~44%)
LD 0.19~0.27(19%~27%)
LD 0.03~0.08(3%~8%)
LD 0.00~0.05(0%~5%)
【解读要点】
(1)心肌梗死发病12~24小时,血中LD开始上升,48~96小时达到高峰,10~14天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为正常的2~4倍。对发病已数天,AST已恢复正常者,LD测定仍有较大意义。
(2)充血性心力衰竭,LD升高。
(3)LD同工酶:95%的心肌梗死患者LD/LD超过正常,致使LD同工酶谱呈现LD>LD>LD>LD>LD。LD/LD>1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指标。LD升高还可见于急性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肌损害发生后LD活性升高可早于血清总LD升高。
3.肌酸激酶(英文缩写CK)及其同工酶
【参考值范围】
CK
连续监测法: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肌酸显色终点法:男性63.6±24.4U/L;女性45.25±15.75U/LCK同工酶
琼脂糖电泳法:CK-MM 97%~100%;CK-MB 0%;CK-BB 0%免疫抑制法:CK-MB<10U/L
【解读要点】
(1)血清CK活力受年龄、性别、人种、肌肉发达程度及身体锻炼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不同方法间的差异,CK参考范围有很大变异。
(2)心肌梗死发病后3~4小时,CK水平开始上升,24~36小时达高峰,2~4天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可达参考值20倍。CK升高程度与梗死面积成正比,因CK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3天就可恢复正常,故易错过检查时间。
(3)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时CK不升高。
(4)CK同工酶:免疫抑制法测出CK-MB>15U/L时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5小时即出现明显的CK-MB带,36小时后CK-MB阳性率可达100%。
(5)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和脑手术后,可见CKBB活性增加。
(6)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其他骨骼肌病变时,可见CK-MM活性显著增加。
(7)某些药物或食物也可引发CK增高。
4.心肌肌钙蛋白I(英文缩写cTnI)
【参考值范围】
<0.15μg/L(不同方法、仪器、试剂会有差异)
【解读要点】
(1)cTnI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6小时开始升高,14~20小时到达峰值,5~7天后恢复正常。
(2)cTnI的特异性优于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3)cTnI可评价不稳定心绞痛的预后,cTnI水平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内死亡危险性。
5.肌红蛋白(英文缩写Mb)
【参考值范围】
男性:28~72μg/L(不同方法、仪器、试剂会有差异)
女性:25~58μg/L(不同方法、仪器、试剂会有差异)
【解读要点】
(1)Mb在心肌梗死发生后1~2小时即升高,6~9小时到达高峰值,比CK-MB升高要早2~5小时。其敏感性优于CTnI。
(2)Mb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第一天内即可返回到基线水平,当有再梗死发生,又迅速上升,可以反映局部缺血心肌周期性自发的冠脉再梗死和再灌注。
(3)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所以急性肌肉损伤、严重挫裂伤、剧烈的锻炼等,Mb也会升高。
6.脑钠肽(B钠尿肽;英文缩写BNP)
【参考值范围】
<45岁:0~33.3ng/L;45~54岁:0~46.7ng/L;55~64岁:0~53.2ng/L;65~74岁:0~72.3ng/L;>75岁:0~176ng/L
【解读要点】
(1)BNP用于无症状的隐性心力衰竭和早期心力衰竭诊断。
(2)BNP升高也是指示如动脉高压或肥大性梗阻性心肌病所致的左心室超负荷的指标。
十二、甲状腺激素检验结果的解读
为了读者查阅方便,与甲状腺相关的自身抗体等也在这里介绍。
1.总甲状腺素(英文缩写TT)
【参考值范围】
58~160nmol/L(4.5~12.5μg/d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TT升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甲状腺炎急性恶化期。某些药物如雌激素、避孕药、服用甲状腺素或应用碘化物治疗时,TT也有升高。
(2)TT降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如黏液性水肿、呆小症、缺碘性甲状腺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以及雄激素、苯妥英钠等,肾病综合征、重症肝病、大手术后。
2.总三碘甲腺原氨酸(英文缩写TT)
【参考值范围】
1.3~2.7nmol/L(85~176ng/d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TT升高可见于:①TT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灵敏指标,可早于和大于TT的升高;②临床上有甲亢症状,但TT和FT不升高或轻度升高,而TT明显升高达正常人的4倍,这是T的甲亢;③亚急性甲状腺炎、服用甲状腺制剂治疗过量、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过量等;④甲亢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TT和TT的下降可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当症状控制后,TT和TT下降到正常水平,如果TT仍然偏高,不论TT是否趋向正常,仍应判断为甲亢未达到有效控制;⑤对于治疗后的甲亢,若TT升高之前先有TT升高,则复发的可能性大。
(2)TT降低可见于:①轻度甲状腺功能低下时,TT下降不如TT明显;②黏液性水肿、呆小症、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力下降,TT明显降低;③非甲状腺疾病的“低T综合征”,如肝硬化、心肌梗死、慢性肾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应急反应、饥饿、剧烈运动等,可表现为TT降低,TT降低或正常,rT升高,TSH正常,FT正常。
3.游离甲状腺素(英文缩写FT)
【参考值范围】
8.9~17.3pmol/L(0.69~1.34ng/d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甲状腺功能亢进、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初期桥本甲状腺炎等FT均有明显增高。
(2)部分无痛性甲状腺炎、重症感染发烧、重危患者,FT也会升高。
(3)甲状腺功能减退、黏液性水肿、晚期桥本甲状腺炎、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等,FT的降低比FT更为明显。
(4)服用苯妥英钠、糖皮质激素、部分肾病综合征,FT也会下降。
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英文缩写FT)
【参考值范围】
3.6~7.8pmol/L(234~508pg/d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FT升高可见于:①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不论症状是否典型,FT升高,而且比TT和TT敏感;②T型甲亢,FT升高而FT正常;③甲亢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FT的下降先于FT,甲状腺功能减退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时,FT升高先于FT;④甲亢治疗期间的甲状腺功能评价应结合TSH的变化,若TSH低和FT仍增高,判断为甲亢未控制;若FT已正常,即使TT已低于正常仍判断为甲亢已控制而且无甲减,只有FT和TT均低于正常时,才可能是由抗甲状腺药物过度治疗导致的甲减;⑤TT和TT在参考值范围内,而FT和FT已升高,且甲亢的症状不明显,可考虑为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亢进。
(2)FT降低可见于:①典型的甲减FT降低,但不如FT敏感;②低T综合征,TT与FT降低;③长期使用苯妥英钠、多巴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者FT降低,但TSH正常,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FT低于正常,提示药物过量。
5.反三碘甲腺原氨酸(英文缩写rT)
【参考值范围】
0.43~1.15nmol/L(28~75ng/d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甲亢时,rT的变化与T、T变化平行。
(2)甲亢治疗中,T下降比较快,rT下降缓慢,当rT低于正常时,常提示用药过量。
(3)非甲状腺疾病,如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肝硬化、尿毒症、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心内膜炎和一些发烧感染性疾病等,rT增高。
(4)甲减时rT降低,对轻度甲减和亚临床甲减的诊断,rT优于T和T。
6.促甲状腺激素(英文缩写TSH)
【参考值范围】
0.3~5.0mIU/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可见于:①原发性甲减时TSH升高,是诊断原发性甲减最灵敏的指标;②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可伴有其他激素分泌;③亚临床甲减,TSH升高而FT正常;④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时垂体分泌TSH增加,血清TSH增高;⑤血清TSH增高,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减。
(2)促甲状腺激素降低可见于:甲亢、亚临床甲亢、库欣综合征、未经治疗的肢端肥大症,糖皮质激素、多巴胺等意外可能导致TSH一过性降低。
7.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英文缩写TBG)
【参考值范围】
11.4~30.0mg/L;孕妇35.0~50.0mg/L;接受雌激素治疗者30.0~45.0mg/L(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解读要点】
(1)甲亢时TBG水平明显降低,随着抗甲状腺药物的治疗和病情缓解,TBG恢复至正常水平;甲减时TBG水平明显升高,随治疗后症状减轻,TBG下降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