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中的逐渐成熟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都在客观上厘定了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边界,进而影响到他们观察社会现象、认知思想理论的方式和立场。要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必须要掌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包括了解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分析大学生在认识社会、接受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及其形成的逻辑,归纳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意识规律,从而合理设计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创新载体和路径。
一 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世界和中国社会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出生并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沐浴着时代的恩赐,还感受着转型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主观上已不愿意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开始关注校园之外的现实生活,并试图去寻找自我知识体系下的思想理论解释。
根据调查分析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涉及国家发展成就的经验;二是涉及对社会现实矛盾的分析;三是涉及自我价值追求的实现;四是涉及对学习生活方式的认知。
(一)关于国家发展成就
1.大学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从历史的视角看,改革开放的30年是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这30年,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中国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000万。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无可争议的。
当代大学生基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对这30年来的发展成就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数据也显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是应该肯定并值得自豪的。同时,在另一层面上,当这批赶上好时候的大学生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水平时,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即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发展中国,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当前中国的发展环境如何,哪些问题是目前仍未解决而需要今后不断努力的,等等。
2.大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已经被证明和检验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兴趣、理解水平和接受程度都有待加强,但这并不表示大学生对这一指导中国快速发展30年的理论体系缺乏关注。事实上,大学生们尤为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唯因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较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无法找到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点。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成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是什么,应是怎样,中国目前的外交与国际环境如何,其战略应怎样实施,等等。
(二)关于社会现实矛盾
1.大学生关注民生现实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改革开放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30年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少负面因素,这种变化是既复杂又深刻的。例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等。这些民生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与原来相对封闭、缺少社会流动和传播的社会环境相比,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也使他们能够对社会现实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一样,当代大学生也基本上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上述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他们去关注和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如改革过程中的民生矛盾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可以避免,这些民生矛盾在目前的社会体制下能否得到解决或缓解,最好的方式又是什么,等等。
2.大学生关注反腐倡廉
腐败问题并非今日才有,也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驱之难去的全球性顽疾。事实上,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良好发展的态势。无论从案件量化分析、民意调查数据还是国际社会评价来看,都表明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巨大进步。当然,目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还需要通过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当代大学生对民生问题的热衷成为其关注反腐倡廉的首要因素。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大学生对“因腐败而造成的群众利益受损”和“因腐败而导致的个人作风问题”的关注程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另外,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也使得腐败信息能得到及时充分的披露,在客观上也成为大学生重点关注的对象。针对腐败现象,大学生正在思考:当前的制度能否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该做哪些改进,如何把腐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尽可能大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等等。
(三)关于自我价值实现
1.大学生关注爱国热情表达
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是公民的神圣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品德,它表达的是对于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以及为祖国而奋斗的理想。虽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支柱,但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着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着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理应更加丰富。
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是社会阶层中较有激情的群体。同时,身处中国转型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表达爱国热情的愿望更为强烈。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大学生在爱国热情的表达方式上倾向于通过情绪的宣泄来实现,或者把情绪宣泄作为多种表达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但问题是,情绪化的表达更容易陷入群体极化的风险漩涡中,况且在当下Web 2.0的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群体极化的可能性会被远远放大。于是,当代大学生开始关注爱国情绪的表达:理性的情绪是不是爱国热情表达的唯一最优途径,如果能够防止群体极化,感性的爱国热情表达是否更能激扬斗志,党和政府应在爱国情感的表达方面扮演怎么样的角色,等等。
2.大学生关注个人成长成才
当今时代是一个由个体到群体的时代,如一味地抹杀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是不恰当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承认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并不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系,只有把个人的成长放到自然、社会的宏观层面去理解,才能真正显示出个体的价值。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并将逐渐过渡到普及化,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成长成才和爱国、报国结合起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参与。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是理所当然的,理性的表达爱国热情也需要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具体而言,大学生所关注的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校园里如何培养社会化技能,如何了解社会、实现发展,就业择业时如何把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和社会责任更好地结合起来,等等。
(四)关于学习生活方式
1.大学生关注校园时尚文化
校园时尚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同时,成熟的校园时尚文化也在不断地塑造着大学生。我们认为,校园时尚文化有别于社会时尚文化,一是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不但欣赏趣味有所不同,而且还是一种对社会文化起到正面引导或负面警示作用的文化;二是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大学文化,处于社会文化的塔尖,其高雅和相对学术性的特点使得校园文化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校园时尚文化内容几乎充斥着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对此也是最为熟悉、最为关注的。与此同时,大学生更为关注校园时尚文化的承载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校园时尚文化的每一次转换都是通过文化载体的进步得以实现的。所以,关于校园时尚文化,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是:网络、手机、视频、动漫、BBS等众多时尚文化的载体在形式上何以满足自身的兴趣指向,文学、艺术、影视、体育众多时尚领域何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等等。
2.大学生关注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个体意识抑或是个性为目标的,客观上也强化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个体意识的培养不能以牺牲集体意识,或者说团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为代价。越是尊重个人的时代,团队的价值往往也越能被体现。以高校教育为例,几乎没有一项科研成果是靠个人完成的,几乎没有一项创造是可以脱离团队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理应受到重视。
当代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注一方面源自于心理成熟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困境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虽然高校的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比较顺畅,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交往中的情感疏离性、目的功利性、态度消极性、地位不平等性、语言不匹配性等。因此,大学生在此问题上的关注点主要就是:如何学会正确的交往和有效的交流,如何通过交流保证有效的意见交换,如何在交流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提升,等等。
二 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关键点及其形成逻辑
经过前期的大样本调查和一对一访谈,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状况总体还是比较乐观的,他们对基本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保持着较清醒的认识,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主流价值观也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和突出的思想困惑和模糊认识。例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开放式的群体行为是表达爱国热情的必要方式,有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目前已没有必要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大学生认为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难以根治,等等。综上,我们梳理了若干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最为普遍的思想困惑及其背后的思考逻辑,作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中需要着力回应和重点解答的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的大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基本逻辑是: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化;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允许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背景是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可能并不适合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术思想,不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有的大学生进而开始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基本逻辑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淡化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道路;只要经济社会发展得好,没有必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思想的多元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矛盾,任何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个,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思想的多元发展,否则在认识问题上将无所适从。即使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其指导思想也固守着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其次,马克思主义并非绝对的教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以丰富、加以发展。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支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最初为了发展经济会有一定的实用性考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基本抛弃了实用主义的观念,必将引导我国各项事业取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