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下乡”服务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多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在高校中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大学生以“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的形式,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在祖国农村的广袤土地上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的苦与乐,了解真正的农村现状,产生一种特殊情感,从而为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作出贡献。大学生经过一个时间段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以后,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素质,因而在组织“三下乡”服务中需要重点考虑结合大学生特征,围绕“三下乡”服务内容开展有效的农村体验,达到激发情感、服务农村的目的。
文化下乡服务
文化下乡包含了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是开展文化宣演和宣讲活动,大学生可以将青年的活力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给当地农民;可以将学到的文化知识以支教的形式传播给当地希望小学的学生们;还可以将了解的理论政策内化后向当地农民宣讲。这些深入农村、直接与农民交流对话的过程,可以让大学生有幸收集到来自农民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反馈。
科技下乡服务
科技下乡包含了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高校大学生在经过专业训练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以科普展板、宣传读本等形式向当地农民介绍;可以将高校最新的科技信息带给当地村民和当地政府机构,推进高校和地方的合作,为新技术在农村推广做先行兵;还可以手把手传授当地农民电脑网络检索使用和网络销售点建立等基本普及技术。学生在与当地农民的接触中,会经常面对理论与现实应用的碰撞,更激发了大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成为科技人员下乡做好准备。
卫生下乡服务
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医药专业学科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到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健康宣传,为当地的农民开展简单的义诊工作等。最关键的是,大学生在深入农村接触医疗卫生现状的时候,能更深刻理解目前国家推行的医药改革的障碍,以及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弊端,为将来推进新农村医疗改革献计献策,为投身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做好思想准备。
“三下乡”服务的实践体验意在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沉下心来,深入农村,去切身感受中国最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利益,激发学生不忘生存之本、服务农村的信念。因而高校在组织“三下乡”服务中,首先要借助高校科技力量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组织高校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下乡服务,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大学生,用现实的效果来激发大学生;其次要特别注意深入农村,在确保学生安全的状况下让大学生尽可能体验到真实农村,切莫因为面子工程等其他原因而让大学生只看到最好的一面,而错过了最有意义的一课。
(三)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最早出现在机关对公务员实行有计划派出至其他单位任职学习锻炼的活动,后期逐渐演变延伸到了高校,专门用来选派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到基层政府组织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等地方担任某一职务,并开展一定期限的实践活动。挂职锻炼强调了担任职务的角色任务,大学生要学会将自己融入这个角色,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所赋予的责任。
挂职锻炼要较其他几种社会实践体验要求高、强度大、责任重,但也更具有实战性的体验和锻炼。
基层政府机构挂职
大学生到区、县等基层单位,以乡镇长助理、驻村干部、村(社区)支部书记助理和村(社区)主任助理等身份,开展一定时间段的挂职工作,这是目前相对普遍的一种下基层挂职形式,主要由当地的组织部门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共同选派任职和负责考核。这个类型的挂职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参与到基层日常管理工作,有机会以负责人的身份接触和处理问题,能最有效地了解国内基层组织的运作模式,也能通过与当地干部的接触,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统筹发展的协调能力。
基层企事业单位挂职
大学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以技术人员身份参与单位的项目研发等实践工作。目前这类挂职主要以选派研究生为主,由当地的组织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以人才招募的方式与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合作选派和考核。研究生应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实验室的科研技术背景,创造条件为基层单位提供最新技术咨询或者协助其解决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研究生在这个挂职过程中不仅实践了自我理论知识的运用,更增强了面对社会复杂情况协调资源、积极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挂职锻炼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实践体验模式,具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意义和价值,需要高校、地方、学生个体三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作为高校和地方要本着培养青年人的理念,主动请进来、主动走出去,搭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机会;作为大学生要在学校的宣传引导下,主动把握机会,学会到最基层的地方磨练自己,成长自己,做到“不给基层添麻烦、不给基层加负担”;只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挂职锻炼长效深入地开展。
三 社会观察引导
切身经历和直接感受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经历和感受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毕竟有限。因而高校在认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观察活动。大学生通过社会观察,可以更大范围、更多途径了解这个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则需要当好大学生观察社会的引路人,尤其是面对纷繁的媒体时代,如何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触觉,如何辨析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在辨析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一)社会现象调研
相同的社会现象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得出差异性很大的结论,导致这种状况的基础原因是信息采集的偏差。因而要做好社会观察,首先要学会多途径合理的信息采集方法,对各类社会问题尽可能先开展全面、负责的现象调研,在信息的比对中学会多角度观察、思考,调查并研究已获得的信息,以便采集到可靠、可信的数据和事例。
资料调研
大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调研最为普遍的是采用资料信息调研的方式。目前在资料信息调研中使用较多的是网络搜查。在资料的信息搜集中,高校的图书信息中心为大学生资料调研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例如,浙江大学图书信息中心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网上信息检索指导培训,学生可以利用高效的校园平台或者借助网络搜索的新途径采集到国内外相关事件的记录和评价、或者是不同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这为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件本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在采集、阅读、辨析中学会全面思考。
访谈调研
访谈调研是指针对事件相关的人物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访谈,重在通过交流采集到第一手详实信息,可以将在资料调研中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直接访谈途径得以补充、确认和完善。访谈调研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获取信息的方法。学生通过直接面对事件第一人来捕捉信息,不仅仅从访谈的交流言语中,甚至访谈过程中流露的表情和表达的动作都能启发学生去探究事件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为培养、锻炼学生的访谈调研能力,浙江大学部分院级团委在本科生中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从前期的访谈调研步骤和技巧指导,到后期的访谈调研成果评选和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开展访谈,而且激发了他们用更多途径去采集信息,为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做好准备。
问卷调研
问卷调研则是更大范围的对目标事件进行调研,以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和信息反馈,这样可以避免信息采集过程中因个体因素而产生的偏颇,可以数据比对来说明问题。问卷调研的开展具有一定专业性,首先要让大学生学会问卷调研方法并不断从中受益,才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究事件、思考问题。例如,浙江大学为大一学生开设了社会调研项目平台,通过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发放及回收数据统计,完成调研报告等步骤,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何有效开展问卷调研工作。
资料调研、访谈调研和问卷调研,其实只是调研、了解社会现象的一种途径。向大学生介绍这些途径并让他们在平台环节中加以操练,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些途径过程,并尝试这些途径带给他们信息的积累和思想的成熟,从而能更全面、客观、理性地来看待问题。因此,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观察社会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指导他们学会科学的方法,这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品质,习惯成自然后,大学生会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强有力推动者和引导者。
(二)热点话题评论
大学生在学会多渠道、多方位调研采集信息后,他们会产生很多独立思考。这时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观点以学生主体身份在各种场合表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让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把握,在与同龄人的相互学习、比对中,观点逐步自我成熟。
热点汇编
大学生对热点时事问题的关注经常会以党员思想汇报、时事评论、观察日记、随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总结积累出来的思想火花汇集在一起,那将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
热点问题的汇编需要学校、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在编辑过程中要对于热点问题进行分类,尤其是对大学生评论的话题给予适当的点评,这会让热点汇编册子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观察引导刊物。
口头评述
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善于展现和乐于自我表达的特征,使得他们对于热点时事问题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汇编,往往也希望借助平台及机会,在一定的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高校可以把握这个情况,为大学生提供热点实事口头评述的机会,时间不在于长短,场地不在乎大小,而在于一种氛围的营造。例如,利用每次课前的几分钟开展时事评论、借用每周班会或者支部活动的时间开展“我谈**”等活动,让大学生在群体的一个氛围中积极参与到社会观察队伍行列,表达自己的观点。
网络评论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空间的自由氛围和随时随地的便捷途径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而使他们畅游在网络世界中学会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想法。高校已经很好地把握住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性,不断在网络世界开辟新平台。如浙江大学推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时事评论网页”、各院系推出的“校、院热点评论”专栏等,由相关老师和学生骨干负责网络评论的开展,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发表对身边热点话题的思考,在交流中逐步成熟完善自身的想法。
引导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评论,无论是通过文稿汇编、网络评议还是公开场合的评述,其目的都在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观察,并将观察后自己的想法积极地表达出来,从而发现他们思想中的关键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在每种交流平台中的热情,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对热点话题的引导还需要把握指导性,通过话题的选择和话题评价来带引同学进入主流思考领域,并让大学生自己得出积极有意义的结论。
(三)争议问题辨析
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话题,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存有争议性,还有一些经典辩题在历史长河中自身就具有争议。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其自身特性赋予了他们对争议问题的好奇以及希望享受在争议时的思辨过程。争议更侧重的是争论和辨析,这就需要高校定期为大学生开辟公开辩论的机会,在平等的氛围中对事不对人、注重逻辑辨析,开展不同途径的辩论活动。
现场辩论赛
现场辩论赛是较长时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普遍运用的辩论模式,通过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富有争议的话题,让辩论双方进行面对面的辩驳和论证。现场辩论赛遵循着传统辩论体制的基本程序,如五人辩、四人辩、三人辩等形式,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序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观点的论述和辩证。如高校现行的组队辩论循环赛可以引导大学生对有意义的辩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辨析,唇枪舌战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在强大论据支持下那种铿锵有力的自信和在信息采集不足或匹配不对等时末路狡辩的力不从心,让学生学会更全面、深刻并带有思辨性地去对待社会问题,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