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掉学生自私、不分是非等毛病的策略分析
那么,怎样做才能较有效地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促进班集体健康向上呢?
1.加强教育引导。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懂事,行为能力还不完全具备,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因而每个人的思想素养、认知程度、知识水平等就有差别。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并实现因材施教。案例一中,薛老师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退学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可取的。学校和班主任在每次考试前都要强调考试纪律是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可贵,告诉学生撒谎、虚伪只是自欺欺人,人一旦失去最宝贵的品质——诚实,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虽然欺骗能一时蒙混过关,但终究会被人发现,遭人厌恶。如一留学生在德国公交车上因长期逃票而仅被抓到三次就找不到工作的事件已被大家熟知,这是教育学生诚信的鲜活素材。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反复出现,但长期教育总会出成效的。
2.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对于作弊的学生,一开始就要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危害程度,作出恰当的处罚。不能危害程度相同危害次数相近而处罚却因人而异,否则迁就了一个,就影响了一批。当然处罚不是目的,通过处罚是为了教育和转化犯错误的学生。在处罚之前,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分清主次利弊,诚恳接受处罚。当然,有的学校领导不是不想一碗水端平摆正,而是面对有权势家庭的子女,还没等学校作出处罚的决定,求情电话就接连不断。对这样有地位缺素质的家长,我们对他们的子女,平时在小事上就要严格要求,要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犯之前。
3.树立公正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积极的心态,让诚信在学生心中扎根。“其身正,不令则行。”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到。在对待大集体与小集体的利益上关系要处理好。其次,要在班里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倡导“诚信光荣,虚伪可耻”的荣辱观,将那些坚持讲真话、做实事,敢于为集体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怕得罪人的同学的威信树立起来,对他们的工作方法加以提醒和引导,在评先评优中要在舆论导向上予以支持。在班级里,可设立诚实正直之类的奖项,让他们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案例二中,有的学生不敢指出苏慧中昨夜没睡在205寝室,就是怕讲了,会受到其他同学,尤其是苏慧中、程浩凡同学的孤立。
4.科学使用评价机制。教师在平时教育管理中,对后进生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案例二中,尽管阮敏平时表现很不好,但当班主任问他是谁喝酒时,他把所听到的如实向班主任讲出,这是好的一面,老师也应肯定他;学生违纪时,对主动承认错误的学生要减轻处罚甚至不处罚,而对拒不承认的学生要重罚。对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尽管对班级有利,也不要去赞扬。对平时作业虽错的多,但是靠自己做的同学,不要公开指出或批评他的答案错误,而应该个别予以耐心辅导。否则会引发他们为了作业的表面正确而去抄别人的作业。
理论拓展
一、学生是非不分的成因分析
是非不分,在学生身上出现,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侵染,坏人的教唆,“黄色读物或影视”的腐蚀,落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等都滋生着学生的种种不良品德。此外,以揭露资本主义和旧社会阴暗面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及外国的某些小说和电影,虽然具有进步性,但其中关于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江湖义气等思想意识的某些描写,如无正确的指导,也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丘吉尔之后也引用了这句话,它成为英国对外关系的准则。
这句话对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不小。我认为它也容易误导学生。不错,若把这句话运用在对待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是非常正确的,运用在商场上也不为过;在人际关系上,运用在小人身上也可以,但运用在真正的朋友身上就不妥了。我觉得铜臭味太浓。
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关系是这样,曾经我们无日不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当时美国的敌对,围堵,排挤迫使我们这样做,意识形态主宰了一切。反之,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更是十分的傲慢。现在呢?虽然意识形态还是迥然有异,然而大家都在避免做更出格的事情,都在掂量各自的利益,是美国把我们当成朋友了吗?抑或我们把美国当成了朋友?都不是,是利益使然。在商场上,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经商者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不能寄别人的同情、帮助,否则,未免太幼稚;在人际关系上,明知对方是势利小人,那也要与对方讨价还价,精打细算。有言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实在是对趋利逐利的小市民的市井心态以及人生世态炎凉入木三分的总结。对于那种在你得意对他有利可图之时称兄道友,在你失意患难之时对你落井下石之小人,友情就更是无从谈起了。但对待一般人特别是朋友、恩人,那就不能完全看利益了。如果不看道义,只看利益,这样的利益存在有什么意思,会心安理得吗?
政府执法不严和不公平,对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打击不力,对学生品德不良也具有潜在的影响。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整个社会都是一所大学校,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在商店、影院、公园、大街……有时候这种“老师”,往往比讲台前的老师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学生极易为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
2.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自私自利、是非不分的学生,受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家风不正。如家庭成员有某些恶习,家长本人行为不轨,如偷窃、拐骗、行贿受贿等,往往把子女引入歧途,子女的是非观念更差。
(2)父母缺乏管教的原则和方法。有的是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不一致,有严有松,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谁对谁错或使学生感到有机可乘;有的对子女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出了问题,于是训斥、打骂、驱赶;有的家长视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爱不够,疼不够,捏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学生的不良行动得到家庭成员的默许、包庇,孩子有“短”就“护”。或纵容子女处处“占上风”,养成娇骄二气,非常自私,随心所欲,老虎屁股摸不得。
(3)有的家庭环境突变。如父母双亡或父母居住外地;或父母离婚,再婚;或由于某段时间工作关系无暇教育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无力,或放任不管,以致学生在精神上受打击后,易受坏人的迷惑。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失。学校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品德、预防和矫正学生品德不良倾向的主导力量。然而,有时由于教育观点的错误或教育方法上的缺点,也可能给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与恶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对品德不良学生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和其他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他们冷淡、歧视和不适当的批评、指责。把品德不良学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采取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的态度;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他们失去了对学校或老师的信任。
4.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非观念差的学生,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时,及时辨别并停止;犯了错误后,也不会很快产生改正的意向。因而一错再错,变成品德不良的学生。所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使学生自愿改正错误行为、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的前提。
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正确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也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不断对是非、善恶的行为进行比较、识别下提高的,是不断在头脑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的方法分析
帮助犯有过错的学生辨别是非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是:
1.坚持“八荣八耻”的说理教育。要组织舆论,开展思想斗争,提高学生对道德行动评价的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来的“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辨明善恶美丑、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绳。
2.科学评价,奖惩分明。表扬奖励什么,实际上就在批评反对什么。这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比直接批评和惩罚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譬如,试卷发下来后,更多的同学是怎样想办法找出试卷中改得过严的地方,让老师给他(她)多加一点分,但也有的同学发现老师多给了他(她)的分,就及时提出来,让老师减掉,对这样的同学就要及时予以表扬;有的同学平时会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但在考试时,发现旁边的同学要抄袭答案,就主动遮盖起来,对这样的同学就要表扬;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千方百计掩盖、逃避,而有的同学却主动承认错误,对后者就要减轻或免除处罚;有的班干部喜欢做老好人、和事佬,对坏人坏事视而不见,而有的班干部就敢主动劝阻,对后者的干部就要重用等,并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表扬后者的道理。
3.进行榜样教育。树立榜样,提高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等,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行榜样教育,是适合学生模仿心理的需要的;而且作为教育的手段,它也完全符合学生认识的特点。榜样,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说理教育的一种直观形式。模仿是对榜样的一种效法。由于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往往对坏榜样的模仿就成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在矫正不良品德时,消除坏榜样的影响,树立新的代表无产阶级高尚品德的榜样,指引学生去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榜样的树立,必须和说理教育结合进行。教师应激起学生改变错误行动的愿望和寻找榜样的需要。选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事迹生动,而且便于模仿的人和事,特别是身边后进变先进的人和事,作为学习的榜样,是激起学生愿望、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效方法。
这种榜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从而弃旧图新、树立新风尚,往往能产生难以估量的效果。
4.让学生成为辨别是非的主人。通常情况下,成人是非观比较正确牢固成熟,需要适时地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灌输,但单一的方式并不一定很有效,有时需要变换方式,让学生进行相互辩论自我评价往往效果会更好,学生或许更容易接受。采用这种方式,一般是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要提供情境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本班发生的,更可以从本校其他班去选取,然后让学生按照正反方开展辩论,其他同学可以参与其中的一方辩论。
如案例一中“考试作弊要不要处罚”、案例二中“老师调查情况到底是如实反映好还是不讲好”或本案“对老师不说有利于苏慧中吗”都可以作为辩题让学生开展辩论。教师不必担心正不压邪,要相信多数同学是有正义感的,都希望自己的所在的集体、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