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戏剧《红梅阁》或者《李慧娘》的都知道,南宋“蟋蟀宰相”贾似道在杭州西湖葛岭的风水宝地造了一座别墅,名半闲堂;别墅中有一个花园,名集芳园;花园中有一个楼阁,名红梅阁。这里便是当年贾似道拘禁太学生裴舜卿之处,也是贾似道的姬妾李慧娘的冤魂与裴舜卿缠绵之所。也知道戏是当不得真的,可叹人生如戏;人是不可能假的,可惜人生如戏。有意无意之间,把戏剧与人生混在一起,每次到葛岭,总是为李慧娘的不幸遭际,“长叹息以掩泣兮”。
元宵佳节,本是合家赏灯的时候,可孩子偏偏嚷着要登山,那不高不矮的宝石山,便成了我们的首选。从保俶路出发,进入宝石弄,便是通向宝石山的石板路。一路迤逦而西,缓缓升高,不知不觉,从山的东面来到山的南面,便是葛岭了。远远望见西面一道黄墙,里面就是传说当年葛洪炼丹的抱朴道院,还传来袅袅的乐声。
大凡西湖山水的佳处,往往被三种人所占据,其中之一便是僧道,譬如灵隐、天竺、净慈诸寺。而僧道所据之中,又以抱朴道院为佳,形状像一个三面环绕一面空的“畚箕”,可谓风水宝地。
抱朴道院面南背北,依山傍水。北面是一道山岭,叫作“牛脊背”,可以挡住冬天的北风;南面是里西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东面是宝石山,一塔耸立;西面是初阳台,巍峨特立。四周本来有不少寺庙,可惜都已破败,譬如东面是昭庆寺,只剩下一座大殿;北面是仁寿寺,只有遗址;南面是玛瑙寺,虽已修复,只是作为休闲之所,还有智果禅寺,只剩下一座牌坊。惟有抱朴道院,千年以来,依旧香烟缭绕,仙乐悠悠,长盛不衰。
十余年前,我还是一个独来独往的王老五。午后无聊,打开窗户,南面水光潋滟,一堤烟柳;西面山色空濛,一抹黛色。于是,溜出大院,穿过保俶路,登上宝石山。在保俶塔下,一亭翼然,称“来凤亭”,一石孓立,称“寿星石”。迤逦而西,穿过“蛤蟆峰”,爬上“牛脊背”,登上初阳台。稍事休息,下得台来,便是抱朴道院。每每路过此地,总是被悠扬清越的道教音乐所吸引,于是踱进山门,去看道场。
当时,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的一位老乡,正在学古筝。培训班中有一位美女,因情场失意,万念皆灰,遁入空门,就在此地做了道姑。我也曾在道场里见过一两面,果然是衣袂飘飘,仙风道骨,喜怒皆不形于色,或许是心如止水吧。
带着孩子,旧地重游,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进得大门,便是一座朝南的道观。有趣的是,横额偏偏叫作“半闲堂”。道观里正在做道场,七个清一色道姑组成的乐队,正在演奏音乐,清越悠扬之中,偶闻大锣大鼓,跟婺剧音乐颇有相似之处。我仔细看了他们手中的乐器,有箫、鼓、木鱼、锣、钹、撞铃等,与婺剧大致相同,只是弦乐用二胡,不用板胡或者徽胡。一个年轻道士在中间做法事,无非是焚香、跪拜、兜圈,程式性的动作未免有些单调。整个道场的氛围,颇像老家自弹自唱的坐唱班。道教音乐,与其说是娱神,不如说是自娱。
向一位来自北方的道姑请教一个疑问:为何道观之中,却供奉着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叫作“慈航真人”)。答曰:观音有八十多个法身,其中有一个法身是道教的。这真是闻所未闻,可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年纪老大,不懂的地方依然是多了去了,还得耐着性子,不耻下问,以免出洋相。道姑善聊,还参加过浙江缙云仙都祭祀黄帝的仪式,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拍电视纪录片《婺剧四百年》,看来跟婺剧真的有缘。据她的说法,一般的道教音乐是不用大锣大鼓的,此地与别处有所不同。
看完道场,已是中午,肚中空虚,饥肠辘辘。好在“半闲堂”的东面,有一幢朝西的阁楼,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红梅阁”。又是“半闲堂”,又是“红梅阁”,不由你不想起《红梅阁》来,还有贾似道、李慧娘、裴舜卿,仿佛一齐来到眼前。只是“红梅阁”不是拘禁裴舜卿的楼阁,而是给信男善女供应素食的食堂。随喜点了一碗素面,取了一个吉利的名字——长寿面,其实只有面条加咸菜。好在价格实在便宜,一碗只需五元。在这种山水秀绝之处,居然有如此价廉的素食,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了。
面对此时此景,不由蹦出两句话来:“红梅阁里吃素面,半闲堂中看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