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冷战以后国际地缘政治出现了新的发展,即国际合作地区化。欧洲、北美洲、拉美、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九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区域正在形成;此外一些泛区域或次区域合作也在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国际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虽然中国的国家利益遍布全球,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主要利益集中在东亚地区,在这一地区,中国有着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全面的利益。中国国家利益的区域范围正是以东亚为核心向外延伸的。
因此第二个利益重点地区是亚太;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其实是中国在东亚、北美和大洋洲利益的总合。特别是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利益有着全面的影响,故中国在北美的利益重大,仅次于东亚地区。在欧洲,中国有较大的经济利益;在中亚和南亚,中国中国主要的利益是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有限,文化利益也很少;在中东、北非,中国的主要利益是潜在的能源需求;中国在拉美和非洲的主要利益是防止“台湾当局”利用拉美和非洲小国制造外交麻烦。
以下我们从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三个方面,作一具体分析。
二、中国的国家政治利益
冷战结束后,中国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这是最主要的政治利益。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上关于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分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二是以民主、人权为借口的国际干涉主义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是国际介入与反对干涉内政的斗争;四是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决策权的斗争。
从上述四个方面看,中国目前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政治任务都极其繁重。
一是由于民族独立与民族分离给民族分裂主义者的分裂活动提供了借口,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支持中国搞分裂的分子,以图肢解中国的策略,因而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攻击中国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从监狱管理制度、新闻出版制度、计划生育政策到西藏民族自治区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指责。
在世界人权大会、国际人权联盟、国际人权联合会、国际大赦委员会、联合国非正式政府组织委员会等每年组织的活动中,也都将中国人权问题作为重要的讨论议题。
三是联合国武装干涉和经济制裁的决议增多,中国一些倡议难以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另外,双边事务国际化趋势也增加了中国解决诸如南沙问题的困难。
南海周边国家多次提出召开南沙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并想把美、日也拉入讨论会之中。
四是世界经济相互依附的趋势给中国维护国家经济决策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民族工业。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须按该组织的要求修改和调整中国金融、贸易、投资、财政、会计、保险、关税、知识产权的制度和法规。在坚持中国经济决策自主权方面如不采取灵活的政策,中国将难以取得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认可。
五是冷战结束后建立集体合作安全的体系的要求,还给中国维护国家军事决策权带来困难。
以上都是目前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予以解决的主要方面。
(二)维护中国的人权利益,这是中国面临的最直接的政治利益问题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在人权的概念、范围和判断人权状况的标准等方面,都有严重的分歧。西方国家坚持所谓世界统一标准,认为不能以区域和国家的特点为理由破坏这一标准,而中国则认为人权标准要考虑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条件上的差异,不能搞统一标准。中国和西方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不仅仅是政治见解的纷争,而且关系到中国的人权利益是否能得到实现的问题。除了发展权、生存权、社会权等集体人权之外,中国公民在国际社会上的个人利益也存在着如何保护的问题。西方国家讲国际人权时,只强调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国内的人权问题,而不提及他们在国际人权的人权保障问题。发展中国家人民得不到平等的国际人权利益,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采取歧视政策所致。
由于中国经济实力还不强,中国公民在国际社会中有许多个人人权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中国必须反对那些歧视性的排华政策,才可能保护中国公民在国际上的人权利益。
为了真正能够维护中国的人权利益,如何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人权观,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共同利益较多,因此最重要的是应争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人权观的支持。
(三)建立合理公正的世界秩序,这是中国重要的国家政治利益之一
中国自19世纪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处在弱者的地位,冷战时期也仅仅是与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争取应有的基本国际权利。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建立新国际秩序的机会,中国应抓住这个机会,促进国际关系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在建立合理公正的世界新秩序方面,要把握住联合国改革这一契机,因为这关系到国际秩序是否合理和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政治利益问题。然而,目前联合国改革基本方向和中国战略目标并不一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战略目标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然而冷战后的联合国并没有充分注意到发展是比和平更为突出的紧迫问题。联合国仍将改革的注意力集中于安理会的权利分配和国际维和的问题上。这不但不利于中国,也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促进世界民主化的混淆,也不利于中国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因此,中国要尽一切努力促使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民族统一,这是其重要的国家利益所在。
三、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
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是多方面的。目前已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方面有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国际旅游、承包工程与劳务出口;中国还有一个体制上的国家经济利益,即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如按资金、商品、技术、劳动力的流向分类,我们也可以将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活动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对外经济活动,也即向内和向外两种不同的经济利益。向外的经济利益为商品出口、技术出口、劳务出口和海外投资等等;向内的经济利益包括进口商品、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开发旅游、聘请专家等。而经济体制接轨实质是引进国际经济的惯例和管理方法,改变我国内部的经济体制,使之与国际经济体制相一致。
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在国际上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来越缩小,合作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好。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的重点在发达国家。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最主要的是出口市场、技术设备、工业材料和资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约80%是面向发达国家的(有的是经香港转口的贸易)。技术出口和引进技术人才,基本上是来自工业化国家,主要对华技术出口的国家是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意大利。外资主要来自西方国家。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出口能力和购买西方技术、工业材料的能力都会不断增长。而在发达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利益重心则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美国又是最主要的国家,它是中国出口的最大市场、最主要对华投资国和中国最主要的技术进口国。
但冷战结束以后中美政治关系大幅度倒退,经济关系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到20世纪90年代,中、日之间贸易超过390亿美元,日本超过了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美元伙伴。
由于冷战结束以后的经济合作地区化势头和东亚地区出现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中国在除日本以外的周边国家的经济利益发展加快。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主要经济利益是资金、市场、旅游和技术出口。1993年中国出口的57.6%在亚洲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东盟各国分别是中国大陆第2、第4和第5大贸易伙伴,同年中国与俄国的贸易达到76.8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与苏联贸易的历史记录。从长远看,东亚地区将为中国提供比欧美更多的合作机会;再加上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使得中国在未来与欧美国家的经济矛盾将大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中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合作基地。因此,中国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在亚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利益十分有限。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比较重要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市场,但这些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同时是中国技术出口的主要对象。
为了保护中国国家经济利益,必须制定有效的对外经济政策;而要制定好正确而有效的对外经济政策,又必须要理清主要的国际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
(1)扩大商品出口和技术出口是基本利益
因为扩大商品出口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国际经济收入来源;而且商品出口扩大的速度将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成败;只有扩大商品出口规模,才能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对国际市场的支配能力;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支配能力,又是新形势下贯彻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物质基础。
(2)引进技术是战略保障性利益
从理论上讲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的战略要素,是现代强国的根本力量。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由于中国人口庞大,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因而只能依赖科技水平促进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中国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获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对于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有着极其明显的战略意义。
(3)进口原料和对外投资是生产保障性利益从进口原料方面讲,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人口使得中国人均资源量,特别是农业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中国只有在海外有可靠的矿产基地,才能保障国内工业生产的高增长。而对外投资则可为中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保障,也是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发展的基本途径。
(4)吸收外资是起带动作用的经济利益
中国的现代化虽然不能长期依赖外部投资,但吸引外资在中国的经济建设起步阶段,是关系到是否能较快奠定现代化建设基础的问题,同时,吸引外资还有助于启动中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5)旅游和劳务出口是辅助性利益
目前,中国的旅游和劳务出口的外汇收入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是一个重要的补充;特别是人民币还没能实行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旅游和劳务出口的外汇收入对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和进口能力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四、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安全保障系数明显提高,但这仅仅是指目前直接军事入侵危险的消失,而不是说中国的安全状况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许多已有的和新产生的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比如周边的地区冲突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分裂势力猖獗,边界分歧尚未解决,而经济安全问题又日益突出出来。以下我们从战略安全利益、国家统一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三方面作一阐述。
(一)战略安全利益
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潜在军事威胁来自美国。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保持着总兵力为10万的驻军,美国在亚太地区保持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除了朝鲜问题以外,其重点是针对中国,中美关系走向紧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果中美形成对抗关系,那么,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将会受到全面威胁。中美对立会导致美国在亚太合作中强化日美联盟,以日本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大国作用,而中国则会失去利用日美矛盾的可能;中美对立会造成美国加强对中国分裂势力的支持,使中国的统一安全遭到威胁;中美对抗还会被其他国家利用来增加它们在与中国解决矛盾时讨价还价的筹码。
冷战虽然结束,但核武器的作用没有过时,因此,保持核威慑力量和防止核扩散仍是中国现实的战略利益。中国保持一定的核武器在战略上有三重安全利益。
一是有助于防止他国冒险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二是有益于防止大国之间的战争发生以及他国对中国进行核攻击。自核武器问世以来,只发生过核国家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例子,还没有过核国家之间使用核武器的现象。三是维持核力量是中国保持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中国与其他核国家在核力量上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要提高核威慑力量的力度,中国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防止核武器扩散,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扩散,否则,一旦政治关系发生逆转,这些核武器就有可能对准中国;而且核武器扩散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破坏地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