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征服欧亚:美国外交的飞跃
19世纪末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外交政策开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即由现实主义向理想主义的转变。美国的外交行为也逐渐地从“不介入”蜕变为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从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发展到直接插手亚太事务。但此时美国的羽翼并未丰满,在处理同欧洲国家关系上,它只能把自己看做是英、法、德、意等国家的一个“合作伙伴”。
进入20世纪以后,特殊的国际形势背景为美国在外交上实现重大飞跃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剧增,美国民族心底的“天定命运”论的理念终于迸发出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唯有美国才能拯救人类于水火。美国高举理想主义大旗从美洲新大陆跨越海洋登陆欧亚。正是凭借着坚船利炮、金钱穿梭于欧亚两洲,取得了一个接一个“外交红利”: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战后欧亚恢复与建设的促进国、世界新秩序的缔造国……美国的势力一下子强大到历史的巅峰;在资本主义世界,它是领导者,在第三世界,它是征服者;在社会主义阵营,它是威胁者。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外交历史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从现实主义迈向了理想主义,理论上表现为威尔逊主义。
尤其是他所阐述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标志着这一时期美国理想主义外交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威尔逊主义认为美国外交在政策和行为上都要全面扩张。在美洲,威尔逊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打着“利他”的理想主义旗帜,采取了进攻性的外交行动。
在亚洲,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基础,同欧洲列强、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在欧洲,美国外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介入”战争,由现实主义转向理想主义外交政策。一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在柯立芝·胡佛总统任内曾一度回归传统,但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上保持一种攻守平衡的态势。二战爆发后,面对国内和平主义与中立主义的压力,罗斯福政府最终还是选择了参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三)争霸全球:美国的外交巅峰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认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整个国际关系体系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国际关系的重心由于德、意、日的战败,英、法的衰落以及美国的迅速崛起而由欧洲转向了美洲;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美英称霸取代了以往由西欧对国际事务的主宰。这种新的国际形势背景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行为。战后以来,美国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军事实力,制定了新的全球争霸的外交政策,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外交活动上纵横捭阖,到处扩张,近5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深深地刻下了美国的痕迹。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行为以全球争霸为战略核心以冷战为线索,大致分为冷战前和冷战后两个阶段。
(1)冷战时期的外交
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是美国实行冷战遏制及全面扩张时期战后罗斯福总统曾提出过对世界秩序的总体规划,但未能如愿就过早病逝。
杜鲁门提出的由美国领导的战后国际秩序观点也因斯大林主义的存在而难以得逞,在这一背景下,为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全面“遏制”的政策。它宣告了冷战的开始。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总统,历届美国政府,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从全球争霸这一总的外交战略出发,制定了两个基本外交政策目标:一是寻求全球安全与稳定,在遏制原苏联扩张的基础上,全面出击,拓展与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此,美国借助盟国、联盟及军事事务、经济制裁或其他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措施来遏制欧亚大陆社会主义势力的发展;对第三世界这一外交真空地带,则以种种手段进行渗透。二是维护并促进以自由贸易和固定汇率为(经济、军事、政治)基础的国际市场经济,推动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94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划了具体的内容和运作方式。
为实现上述两项基本的外交政策目标,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出笼了“杜鲁门主义”,提出了美国外交的全球战略。其基本点是:以美洲为战略基地,以太平洋、大西洋为屏障,以帮助欧洲国家经济复兴并加以政治、经济控制为重点,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扩张,从而包围遏制并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置世界于美国的“领导”之下。
为实现这一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在外交上展开了全面的活动,发动“冷战”及热战。
制定“马歇尔计划”及“第四点计划”,组建各类军事集团。艾森豪威尔上台在杜鲁门政府外交战略与政策基础上,又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为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大力发展核武器和战略空军。到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受到严重挑战:原苏联军事实力有所增长到先于美国发射了洲际导弹。在这一背景下,“和平战略”应运而生,它从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加紧同原苏联争霸,通过“和平演变”把东欧国家争取到“自由世界”体系中来;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之间的伙伴关系,进一步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渗透。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实行遏制及战略调整与收缩时期。6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越战使美国实力下降,危机四伏;另一方面,原苏联军事实力大增,美国的战略优势逐渐被原苏联所取代。同时,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政治控制受到挑战,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并展开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运动。为继续保持在国际事务中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和修订了全球外交政策的战略。其显著特点是,美国由强硬转向缓和,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其间经历了尼克松时期、里根时期的外交调整。
(2)“冷战”后时期的外交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两极争霸由多极格局所代替,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方兴未艾。区域化、集体化趋势日益发展,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断涌现。此时,随着原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国际社会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布什政府基础上克林顿及时地制定了新的外交战略与政策。除继续推行全球争霸的战略目标外,在一些具体政策上做了较大调整,提出了“参与与扩展战略”,着重强调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小布什上台后也将基本按前任的外交基调行使外交权力,核心内容都将充分显示出“冷战”后美国急欲独霸世界的野心。
二、跨世纪美国的总体外交战略
美国外交历经2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这期间,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思维交替支配着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又各有所侧重。19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到20世纪则是理想主义占上风。随着美国的综合实力的增强,实现和扩展国家利益则是美国外交政策和行为的核心目标,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增强则是美国外交政策和行为的重要基础。当前美国奉行的基本上是一种实力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扩张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一)美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美国开始调整其外交战略。
首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地区间、国家间,相互往来和信任不断加强,军备控制与裁军取得相当进展,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逐步提高。其次,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不断加强,由少数大国主宰国际社会的现象正在被多数国家共同参与取代,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中心逐渐形成,它们之间的矛盾、竞争和制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并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再次,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中心。第四,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意识普遍提高,随着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平衡力量。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性组织有“东盟”,“阿盟”等,他们在国际社会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五,随着东欧的剧变和原苏联的解体,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斗争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西方国家的因素。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实力,西方国家在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上,往往把自己的制度,意识形态作为“样板”加以推销,对那些不接受或抵触的国家,以种种借口加以制裁,但也遭到了世界上多数主张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和驳斥。西方国家想彻底摧毁社会主义的企图也难以实现。
在这种特定的国际背景下,美国的外交政策从实现国家利益出发,做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