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9100000027

第27章 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1)

杨叔子 余东升

摘要:就高等学校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围绕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各自本身的以及它们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首先,就前一根本性问题与文化、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其次,就后一根本性问题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就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与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素质教育

在高等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负责同志明确而深刻指出:高等学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紧密联系本校实际,明确发展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为高等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关系到思想政治领域的和谐和稳定。科学发展上水平,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对重点大学更是如此。

本文拟就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而且,今年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颁布十周年,所以,我们曾为此专门撰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1]以志纪念。本文就是在该文的基础上写成的。

重点就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为的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些讨论仅作为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认识与体悟,来参与“高等教育强国”这一主题的讨论。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首要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素质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化、文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以大自然作为其前提与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文明、文化作为其手段与方式。不是文化的,就是自然的;不是文明的,就是野蛮的。显然,人类一切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都会随时间而逝去,留下的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动物界靠基因的遗传而延续,靠基因的变异而演化;而人类社会及其文明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基因”。而文化主要靠教育通过“育人”而传承,靠教育通过“育人”而获得创新的基础与前提;社会越发展越进步,教育的作用就越重要。

显然,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育定位在文化领域内,即以文化育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发展的人。此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又以此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可以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一大硕果,素质教育就是现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科学论断。《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明确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十七大还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既表现为未来社会应有的理想状态,也体现在现实社会应有的努力发展之中。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固然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需要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以达到人本身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认为,素质教育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全面发展,一个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亦即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有“德”、又有“才”;既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又有实际的办事能力;既有抽象的优秀内涵、又有具体的感人外显。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备的基本要素,缺一就不完整。全面发展是一种共性要求。而人是以个性而存在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自由发展是指对每个人这一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由其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的潜能所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发挥,亦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实现。显然,自由发展是一种个体化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寓于不同个体不同的自由发展之中,不同个体不同的自由发展应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我们讲全面发展,实际就隐含着自由发展。我国自古至今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与“自由发展”,我国古代所倡导的“成人之学”与“全面发展”,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尤其有相通之处。

正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既是一种理想状态,又是一种现实发展一样,素质教育也体现着这一教育的结果与过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相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礼记.学记》一开始就指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就是教育;“化民成俗”,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化民成俗”,来自《周易》中的《贲卦.彖辞》:“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化”指的是教育的方式,即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内生;“俗”是“化”的结果,即将外在的道德伦理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品质,转化为内在品质的情感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化民成俗”就不仅仅是指提高国民素质,而且是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当然,这个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内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其本质却一脉相通。

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我国人口众多,这是个严峻的现实。如果国民素质低,人口多则成为极其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反,如果国民素质高,人口多则成为十分巨大的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既包括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也包括普遍地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所以,可以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显然,这个“科学文化”既包含“科学”(即科学文化),又包含了“文化”(即人文文化)。

对高等教育而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既能真挚爱国、又会自主创新的,既有深厚民族情怀、又有现代科技视野,能有高度责任感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爱国、创新、民族情怀、科技视野、高度责任感、服务于中国,这些都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体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培养什么人”,主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的目标;“怎样培养人”,主要涉及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教育的过程。“培养什么人”,决定了应该“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也决定了能够“培养什么人”,从而也决定了这个方法、这个模式、这个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能够“培养什么人”这一思想、这一理念、这一目标。培养什么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怎样培养人?实施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胡锦涛同志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对现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简明而深刻的阐述。

如果说第一个根本性问题主要涉及“办教育”的问题,那么,第二个根本性问题则主要涉及“办学校”的问题。区别这两个问题,对更好更准确地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这一根本性问题,意义尤为重要。

学校不等于教育,高等学校不等于高等教育。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机构,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级人才。显然,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级人才。

然而,高等学校之所以称为“高等”,则因其固有特性是学术,是治学,是做大学问,是研究高级文化,是营造有关学科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学科建设。不将实施高等教育、不将培养高级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就不是学校,更不是高等学校,而是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机构、产品生产机构、经济机构、政治机构等等。而不将学术、治学、做学问、学科建设作为其固有特性、作为其存在的基础的,就不是高等学校,就既不能以高级文化、创新文化、前沿文化等一切学术成果以及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来培育高级人才,也不能以其学术成果以及相应的大学精神直接服务于社会。

因此,高等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学术机构。教育是文化,学术是文化,而且是高级文化,因此,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更是文化的凝聚和体现。作为教育机构,它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以文化“育人”;作为学术机构,它又承担着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并将知识的发现与知识的运用相结合,从而创新文化并以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育人”与“治学”的关系,是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的前提。

对高等学校而言,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高等学校首先以其首要任务育人来服务于社会,同时又必须以其治学及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所以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5月为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而作的讲话中,在引用了《礼记.大学》开宗明义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后,紧接着指出:“《礼记》这段话,就是在讲大学生命在它的日新之德。”这个日新之德,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社会服务之德。正因为如此,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大学精神第一位就是“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他深情地讲:“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同舟共济,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合作。”[2]学术就是大学问,就是高级的文化、深刻的人文、高尚的艺术、现代的科学、先进的技术、犀利的哲学、基础的理论、前沿的知识。十分清楚,从一定角度上看,正如上述,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身就是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的传承、选择、创新、升华、交流与储存、服务的任务;既以文化首先服务于育人,通过育人来服务于社会,同时,又以文化直接服务于社会。育人,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级人才,这固然同文化传承、选择直接有关,但也同文化创新、升华、交流与储存、服务密切有关,不可分割。

既然办教育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那么,办大学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自然是:“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显然,办大学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既包含了办教育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而且,这是首要的,是高等学校的主旋律;但又不完全是这一问题,还要回答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做什么样的学问(术),怎样做好学问(术)。”与此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与准确地处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同时还必须服务于社会。讲细一些,育人必须立足治学,这个治学固然首先服务于育人,但是还必须服务于社会;育人不仅首先从服务于育人的治学得到服务,而且也必须从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治学中得到服务,此即育人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实际,一直要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的引导、熏陶、启示与激励。

同类推荐
  • 祝酒词全集

    祝酒词全集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介绍了不同场合的祝酒词,内容包括:生日祝酒词、婚宴祝酒词、社交祝酒词、庆典祝酒词、职场祝酒词、商务祝酒词、政务祝酒词、节日祝酒词等。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本书是一部可以同《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照来读的书。这在热销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大革命并非一定发生在一个国家的贫困时期,在经济发展较好,却导致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也可能引发革命。两个时期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同,但引起的后果却可能相同。胡适的解剖刀对准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深恶痛疾的是旧中国的种种痼疾。他主张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历史却选择了革命。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同样的风险,又听到了类似的主张。我们能做什么?胡适当年的思考也许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热门推荐
  • 天外飞仙

    天外飞仙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为棋盘,众生皆为棋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天外来客坠入西冥山脉,是意外还是意图?天道布局谁能阻挡?欧阳天身为天眷之子,命运之路到底何去何从?强者,注定踏着累累白骨走上巅峰。而弱者注定成为白骨,在这个奇幻的世界中,看欧阳天如何逆天改命?如何蜕变人生?如何站在巅峰?
  • 他,王俊凯

    他,王俊凯

    他,是万丈光芒的明星她,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她暗恋他三年,从初中开始,到高中。他不知道这三年来,最平凡的人暗恋着他。如今高一,她幸运的被分配到高一26班,与他在一班。她胆小懦弱,他坚强勇敢,她平凡无比,他光芒万丈,她长相一般,他俊美无比,她不善言辞,他活泼开朗,她学习一般,他学习超棒,她是缺点,他是优点。他坐在第一排,她坐在最后一排,幸好,他们在同一组,幸好,他是她的组长。从初中开始,算上高一,他和她同班四年了,他却一直不认识林尘这个人,这个正刘海,披肩发,戴眼镜,小鼻子,小嘴巴,大眼睛的女孩。林尘却深爱着他。他,王俊凯。
  • 上穷碧落莫等我

    上穷碧落莫等我

    “瑶思璇,我不会就这样放过你,一千年后我们在这里一战,到那时我们的爱恨至死方休!”“初云行,这都是你欠我的。”你说你爱我,那你说,你是如何爱我的?轻松地将我甩开?长剑插入我的身体?留给我一个千年的死战?将别人揽入怀?我与你的爱恨,不需要这些。我死我生,这一世都是因着遇见你的宿命!
  • 零度蓝焰

    零度蓝焰

    他是等待千年的青狐,他是冷酷无情的君王。当魅惑世人的妖遇上真龙天子的他,当小白因爱转为妖娆邪魅,当爱情在万丈红尘中零落的不复当初模样,他依然会说“青华,我这辈子从不后悔爱上你,我只恨,为什么没有早些遇到你?”青华伸手,轻轻抚过他耳边的鬓发,凑到君墨然耳边,无限娇媚的吐出一句:“君墨然,青华今日才知道,原来我等待千年,只为你一人。”
  • 赴仙令

    赴仙令

    在这三界中,传闻有一块青铜令牌可以窥探到飞仙长生的秘密。但也是因为这块令牌弄得天下战火纷争,民不聊生。仙族,人族,魔族,妖族几个种族之间为了争夺这块无上之宝,无所不用其极。而主角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家族的使命,身怀青铜令牌,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书友群:176968770欢迎大家进群交流,提供龙套角色
  •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只不过在手机上装了个APP,居然穿越了!还穿成了个傻子。慕筱舒大呼坑爹,但是更坑爹的还在后头某人曰:“本王知恩图报,愿将全部身家交付。”“可是你只有一个铜板……”某人威武霸气:“本王给你!”慕筱舒掀桌:“这还不如一个铜板呢!”“本王的房子给你住,本王的手下给你用,你还不满意?别急,本王的人也给你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羁绊几千年

    羁绊几千年

    事故发生了,我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是的,我就是人们常说的修仙者,给活了千年的我心的悸动.......她死了,我也浑浑噩噩的活了下去,遭人鄙视.......直到,我再次看到她的身影,无论她是什么人,我都要再次将她抓在手中(攥紧拳头)我是......最接近仙的人
  • 局

    本书选录了在商业史上的十五场商战实例,包括纯黑色的较量、360度激斗贩卖、运动赛场龙虎斗、拖延就是胜利、胜者成就规则、胜者制定规则、天空的主宰等。
  • 生存者的求生之路

    生存者的求生之路

    傅珺如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很痛很痛的回忆。那是发生在她的奶奶去世的那年。原本成绩优秀的她也在那一年变得颓废沮丧。她绕进了一个死胡同里,直到某天她突然再次振作起来。振作后的她觉得人的一生碌碌无为就好,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先存钱买房然后找个咽得下饭的男人把自己卖了,相濡以沫最好,或者相敬如冰也凑合的过下半辈子。或许她还会生个小宝宝,延续生命。可是,突然有一天。世界变了。已经在扭曲的人生观中计划好的完美人生,不可抗拒的转向了另一端。
  • 破神战仙

    破神战仙

    他本是一个懵懂无知的乡村少年,却被惊天迷局所笼罩。当原本的兄弟反目成仇,相爱之人刀剑相向,他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