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9100000134

第134章 20世纪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的历史研究(1)

马万华 金帷

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程度是大学重要的竞争力维度,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维度。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它吸引了全世界将近1/3的留学生,每年还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学者去美国从事科研、讲学等交流活动,美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学术交流的中心,而20世纪无疑是美国构筑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的关键世纪。本研究首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并结合美国20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分期,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理念背景和历程进行了再现,以期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成为最显著的时代标志。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不断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并已经成为大学继教学、科研、服务之外的第四功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渐成为大学排行榜中的重要指标,成为大学重要的竞争力维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一流的大学也意味着一流的影响力,因此,一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决定着其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中的地位。在教育理论界,“国际化”也从20世纪90年代起成为高等教育政策辩论和研究的重要命题。[1]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它吸引了全世界将近1/3的留学生,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学者到美国从事科研、讲学等交流活动,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学术交流的中心,使其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展,也进一步巩固了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地位。20世纪无疑是美国构筑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的最关键的一个世纪。本文将对美国20世纪构筑高等教育国际化实力的历程进行梳理,挖掘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和策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及本文分析框架

作为追求高深知识的场所,大学自中世纪诞生之日起就是最国际化的机构,[2]而这种国际性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复兴了大学校园生活后被进一步强化。但是“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这一词汇真正进入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而此前“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和“国际[3]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更为常用。

曾满超认为,国际化的概念既有连续性也有显著变化,而且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成为世界性的变迁推动力以后,对国际化的兴趣才真正开始在各国间广泛传播开来。[4]此后,学界对国际化的概念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而与国际化相关的如“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国教育”、“无边界教育”等一批新词汇的出现,更使得国际化的概念趋于模糊。

本文中将运用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在2004年提出的,国际化是“在院校和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功能和供给中融入国际、跨文话或者全球化维度的过程”[3]。这一定义在本文种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②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理解主要是两个层面上的活动,一为国家,二为院校,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两大主体;③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策略,正如奈特和阿特巴赫所说,全球化是一种动力,而国际化是一种主动的选择,[5]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应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策略选择;④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目的、功能和供给方式的国际化。

为了能够更加系统、清晰的呈现美国在20世纪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图景,本文还借用了奈特[3]

提出的国际化的理念、实现路径和主体(actor)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本文认为能够最大限度涵盖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历程的分析框架。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国际化参与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主动的策略选择过程,因此,各个阶段国际化的主体是不同的,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所以,本文只选择特定的阶段背景下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最重要的政策或者项目进行论述。此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个人在国际化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参与主体的角色,尤其是在20世纪初,但并未纳入本分析框架之中。

二、20世纪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的三个阶段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阶段划分,豪恩(Horn)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雄心勃勃的美国学生的旅居经验。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被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提出,并成为有组织的尝试。而这一国家安全的维度最终在20世纪80世纪被保证美国全球竞争力的需要所打破。[6]曾满超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有近一个世纪的国际化经验,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实际上是从1920年代开始的。[3]维卡什(Vikash)认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化是以教育消灭非理想的国家主义,同时通过教育对抗苏联,传输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国际化从属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援助(aid)。而进入80年代以后,援助的国际理念逐渐向贸易(trade)的方向转移,并进一步商业化。[4]

可以说,20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和理念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而且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

首先,从1900—1945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十年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受文化和学术理念推动的,国际化的参与主体主要是追求智慧和知识的个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参与的国际化时期”。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着鲜明的政治理念,教育国际化被视为重要的外交手段,成为了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国际化的主体是政府。

第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国家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巨大变革中被打破,院校成为更为重要的国际化主体,而此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地体现了经济和学术的理念。当然,背景与理念的巨大差别也导致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转变,下文将分别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政策和项目进行阐述。

三、个人参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时期(1900—1945年)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理念

为了智慧和知识的学生、学者的流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学作为一种机构的缘起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学术世界中的学生移民[7]。如果顺着时间的线条延伸这一逻辑的话,可以说,正是一战前近万名美国学子远涉重洋,赴德留学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大学,才造就了今日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地位。哈佛大学德国语言和文学教授沃尔兹(John A.Walz)对此的总结是:“今日美国学术所拥有的较高地位以及它在某些分支领域所拥有的主导地位,直接和间接归于许多在德国大学接受先进训练和吸取灵感的美国人。”[8]

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说是19世纪的延续,智慧和知识以及高等教育的学术和制度仍然是推动学生和学者国际交流的重要动力,不过,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陆续出现了一些院校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而且,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在美国的大学中开始出现外国文化研究的教席和机构,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向着多维度的方向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活动

1.学生与学者交流

在20世纪初,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之一,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当时的学术中心在欧洲,更确切地说,是在高等教育最先实现了现代化的德国。据美国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f Education,CE)190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1902年,美国有415名学生在德国的大学留学,占德国全部留学生的22%。此后的若干年中,虽然苏联赴德留学生人数逐渐超过美国,但美国始终是较大的留学生派出国。[9]学者交流同样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全世界的其他机构已经开始讨论“漫游学者”(wandering scholars)这样的概念。美国通过高等学校的外出开拓也加入到这一对话中。管理层会允许教师成员参加组团的旅行以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一教师跨出美国国境的开端继而引发了国际交流、参阅档案和在其他国家开展学科会议的更多机会。[9]

虽然受美国所处地理位置、当时的交通等条件所限,但是,国际学生赴美留学在20世纪初仍然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较人们想象的开始得更早。根据美国联邦教育局(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ducation)提供的数据显示,1904年,共有来自74个国家的2,673名学生赴美接受高等教育。而同年,德国接收的留学生总数约为8786名,法国的为2046人。到1911—1912年,赴美国大学、学院和技术学校留学的学生达到4856人,其中主要的留学生来源地为加拿大、西印度群岛、中国、日本、墨西哥、英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到1920—1921学年,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5227人。[4]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2.早期的教育援助与国际问题研究项目

除了学生和学者的国际流动之外,美国在20世纪初也小规模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援助项目,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建立国家影响力的最重要的一种途径。不过,此时美国的教育援助对象主要是其殖民地,如,在1898—1901年间,美国在其殖民地古巴共建立了90所学校,而且,仅1900年当年,古巴就有1300名教师到当时的哈佛学习教学方法。

虽然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并没有获得国家性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并没有实现组织化和规模化,不过,早期的这种人员流动与交流还是使大学中萌生了国际化的学术因素,大学中出现了诸如印度学、东方学等等。比如说,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获贺拉斯.沃尔普.卡朋蒂埃(Horace W.[4]Carpentier)慷慨捐赠,建立了中国研究教席,并成为此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前身。

其他一些大学,如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也都在私人捐赠下建立了类似的外国文化研究教职或者机构。不过,到1920s年代,这股热情渐渐淡漠,而与此同时,随着一战的结束,远东地区政治形势日益重要,因此,古典东方学成为了学院和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核心。此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体现开始体现其政治方面的意涵。1925年,美国太平洋学会(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hip,IPR)成立,这是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沟通教育、外交和政治关系的机构。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战前形势趋紧,美国政府开始要求大学承担起设置短期、密集的项目为军方培养外语和地区知识服务人员的责任。到1944年,57所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共培养了15000名相关的人员。[9]发展至此,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活动已经扩展至:学生交流、学者交流、国际问题研究项目、外国语课程项目等,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致力于推动国际化的组织,如IPR等,而且,因为战争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受到政府的关注,日益成为一项“联邦事务”。

四、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时期(1945—1980年)

(一)1945—1980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并使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美国占据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核心地位。也正是从这时起美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行权力扩张。但是,美国人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世界、对其他地区是多么的无知。[10]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创造了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还创造了一个苏联与其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奉行共产主义的国家,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终结了战争的同时,却制造了另外一场战争——冷战。所以说,正是战后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确立、战后重建援助的任务以及冷战都大大增加了对外国语和地区专家的需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被赋予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学者认为美国教育的国际化中最大的‘动作’就是为了应对战争。从一定程度上说,联邦政府对国际教育的介入的确是源于对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考虑。

同类推荐
  •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强调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因此,九龙坡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

    本书内容包括:儒学概论、天人之论、人禽之辨、心性之学、人伦之理、做人之德、修身之方、为政之要、处世之智等。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官路求索

    重生之官路求索

    莫名的重生,作为前世金钱极度匮乏的郭言,唯一的想法就是改变自己家庭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家境不断衰败的状况.在自己自觉不自觉的改变原有的事件发展轨迹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的变化,自己的理想也在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一个不成熟的官场菜鸟,凭借着自己对未来的不怎么熟悉的预知,开始走进了共和国的官场……
  • 冷酷军长的搞笑宝贝

    冷酷军长的搞笑宝贝

    主要讲述一个冷酷的军长被一个可爱而又搞笑的小女人扑倒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像一个抹布一样每天为女主角收拾一切残局可是他从来都没有觉得很烦却觉很幸福
  • 仙术异能

    仙术异能

    一个普通的学生,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遇到了一个看起来在普通不过的‘东西’,在做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之后,竟然意外获得超能之力,走上人生巅峰。。。。
  • 从颜色密码看人生命运

    从颜色密码看人生命运

    依色彩喜好度做性格测验,目前在世界各地可谓风行不衰,极为流行。颜色与人的命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可以通过颜色了解一个人今后的命运会如何发展。阅读本书可以解开颜色密码的谜底,从颜色这个角度去发现世界,透过颜色去领悟人生。
  • 血破苍穹

    血破苍穹

    元气很牛B,小爷我偏偏不学,以血入武杀尽一切不顺眼之人。
  • 绕城

    绕城

    本书是中国当代原创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所经历的求学和恋爱故事,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二十一世纪初的青年人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成长中的心路变化。
  • 寒少的冷妻

    寒少的冷妻

    “你怎么可以这样?”某女红着脸娇滴滴的问吃她豆腐的某男。某男舔了舔嘴巴“味道不错。”
  • 这是神马鬼

    这是神马鬼

    当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见一只鬼,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当那只鬼还是辣么辣么帅的帅哥后,你的内心是否是崩溃的?!是否会想为什么连一只鬼的颜值都是辣么高?!但当你知道一只作为颜值高的鬼还是高智商的学霸,你是否想考虑就这么嫁了算了吧?!好吧!请看我们女主与"鬼"的爱恨情仇
  • 红土世界

    红土世界

    这个世界的本质原本就是弱肉强食,弱者只能随波逐流,不是我想杀他,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容不下他,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将他送往属于他的归宿!这是一段发生在红土大陆的故事!
  • 异虫之战

    异虫之战

    公元2016年,异虫从天而降,侵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的生灵毫无反抗之力,生灵涂炭。人类为了守护家园,拼死抵抗,建立无数座生存基地。可惜异虫过于强大,经历了十六年的时间,最后,也仅剩下六座主基地…十六年来,因为异虫的入侵,它们妄想侵占这块神圣的大陆。人类在无数鲜血之下,为了抵抗异虫,为了取得力量,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制造了大量可怕的武器。但是,这也只是暂时停住异虫的步伐。为了取得胜利,人类还需要更加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