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医术、习武和书画,探秘老人的养生之道
怡情养性,缘聚缘散缘如水,缘起缘落缘若风,随缘乃健康人生最高境界
眼前的李海岳满头银发,两道长眉直入鬓角,清癯的面容、谦和的微笑,既有仙风道骨之姿,也不乏“下里巴人”的质朴。称他为老人,主要是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容貌而言。李海岳今年62岁,他的心态之年轻,身体之康健,足以使许多年轻人心生艳羡。
李海岳的人生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书画上获得饮誉海内外的书坛宗师沙孟海先生及其诸多名家的指点;武学上又得到了太极宗师牛春明的点拨。“文革”期间,李海岳在浙大无线电系就读时钻研医术,无师自通,学会自己抓药开方,几十年来从不进医院,膝下一子一女从小到大也几乎没上过医院。
他嗜书如命,据说医科大学图书馆和美术学院能找到的书,他家里几乎都有。被隔离审查的岁月,查抄人员上门来后,回复上级:“满屋都是书,无法查抄。”
精研医术、习武和书画,既是李海岳的终身爱好,也是他的养生之道。
逆境求生:自学医术成良医
李海岳,又名李军、李海岩。大学的时候,他读的是浙江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进大学后他接触到的一本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这本书让我下定决心自学医术,让我看病不求人。”
这本书就是《清宫档案》。书中说当时宫里的亲王、王公大臣病了都是自己开方子制药。李海岳想皇家的人尚如此,何况咱们普通老百姓?
李海岳说,其实医学是人人必备的知识。他告诉记者,他出生时父亲已去世,他懂事后,得知自己父亲兄姐都被病魔夺走生命,使他深感学医的重要性。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也因此停课了。但这反而让李海岳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医学书。西医内科、外科、骨科等医学书他全找来看了,看不明白的就向医大老师同学请教。
“学到后来自我感觉就是个医学专家!”李海岳告诉记者,自己除了学生期间,有一次因为饭后剧烈运动引发胃出血住过医院外,工作后平时有小病小痛都是自个开方抓药解决。他还和记者述说了两件让他更加相信自己医术、决不迷信医生的事。
李海岳在浙大就读时,他的姐夫因喉咙不舒服,屡次从东阳老家赶到杭州的浙江省中医院看病,但医生每次给的结果都一样:消化不良,开些健胃的药。李海岳说,当时生病看病都是划片区的,金华地区的老百姓生病都要到杭州的浙江省中医院看。姐夫看一次病,既要乘汽车又要坐火车,很不容易。姐夫到人生地不熟的杭州,都让他带路陪同。看的次数多了,李海岳凭着自己所了解的医学知识,觉得姐夫得的可能是食道癌。他把他的看法和医生说了,医生不信,李海岳要求拍片也被拒绝。
无奈,通过熟人,李海岳带姐夫到浙医一院拍片,结果发现肿块,之后做食道镜检查,被确诊为食道癌,而且是晚期。尽管开了刀,可惜,半年后,年富力强的姐夫还是撇下家里的亲人走了。
老家的一位乡亲,因为肚子疼到医院看过好几次,医生每次都把他当成普通的胃病治疗,但一直没好。这位乡亲就找到李海岳,向他咨询,李海岳一番望、闻、问、切下来,觉得对方有可能得了胃癌,通过朋友把乡亲带到当时的杭州117医院,经专家确诊,果然是胃癌。
结缘名师:太极书画本同源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李海岳幸运地结识了两位饮誉国内,在国际上亦有很大影响的泰斗级人物:书坛宗师沙孟海、太极宗师牛春明。
众所周知,中国书画与中国武术是我国艺苑里的两大奇葩,堪称国粹。二者同源异流,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李海岳15岁的时候,经人引荐拜访了当时住在杭州齐心里不老巷的杨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先生,当时先生已是八旬老人。对这位慕名而来的晚辈,先生十分喜欢。当时牛春明先生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练太极拳自始至终是一个“圆”字,每招每式都是一个“圆”。
当时的少年李海岳听了似懂非懂。虽然,次年先生就仙逝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从此爱上武术。考上大学后,李海岳成了校武术队队员,还准备参加省里的武术比赛,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赛事也停了。
采访的时候,李海岳现场给大家表演了几招太极拳,看起来果然是“圆转自如”。
1970年,李海岳从浙大毕业后,成了邮电522厂(东方通信前身)一名科技人员。1974年,李海岳加入工宣队,被派驻浙江美术学院,这一去就是长达7年的时间。在书画上他幸运地得到了一些名师的指点,如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李震坚、周昌谷、吴山明、卢坤峰、周沧米等以及一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李海岳说,沙孟海先生非常平易近人。当年自己年轻见识少,竟不知深浅地在先生面前说郑板桥的“七分半”字体忸怩作态,可先生听了只是笑笑。又有一次,李海岳对沙老所写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沙老反而夸他思考方法很独特。李海岳说,先生宽阔的心胸让他钦佩至今。
钟情丹青:人生随缘乃信条
缘聚缘散缘如水,缘起缘落缘若风。随缘乃健康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的心态,使李海岳进驻美院后,无意之中叩开了书画艺术殿堂的大门。对绘画的勤奋和执著,使他展现了骄人的艺术才华。他的作品立意、布局、用笔、敷彩皆独具匠心,无论用笔是疏是密、是收是放,用墨是枯是湿,用色是浓是淡,总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已是八旬高龄的老画家周沧米介绍说,当年工宣队离开美院后,李海岳还多次携画作求教于他,一次竟达百幅之多。周沧米曾评价其画:纵横恣肆,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竟仿佛已直入如来之地。据周沧米回忆,有人携李海岳画请我国杰出的美术家、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奠基人刘海粟先生鉴评,也深得刘老赞赏。
1982年,李海岳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镇政府举办书画展,沙孟海先生为其题赠“红葩耀天”。
历年来,李海岳不少作品被《浙江美术报》等报刊刊登或专版介绍,还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其中《山居》等被美国美华协会、全美华人协会文化活动委员会收藏,其传略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在李海岳家中,历年所作的画作堆积如山,估计有近万幅,令人叹为观止。
但他说,因为画稿太多,前两年搬家时,已把一些画稿当做废纸卖给收购站,当地有人知道后,还去收购站淘他的画稿呢。其实,熟知他的朋友都知道,别人向他要画,若谈得投缘,他向来是极少推托的。
退休后,主攻山水花鸟的李海岳又开始研习人物画,沉醉艺海,孜孜不倦。书画艺术也给李海岳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李海岳认为,自古以来,书画家大多是长寿的,就是因为书画与健康有着不解之缘。李海岳说,书画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人格精神,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好的书画,应表现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就有益于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李海岳说,过去的岁月自己曾被隔离审查,他都挺过来了。现在做任何事都是顺其自然。阅读书画理论书籍、碑刻字帖,参观书画展,以画会友,交流心得常常到三更半夜,他也随性而为,有时会很早起床,有时会睡到中午时分,除了很少喝酒外,吃的方面也少有忌口,平时多是茶烟不离身。
对此,李海岳笑着说,家人也是随他去,任由他“顺其自然”。
结束采访时,李海岳告诉记者:“人不可无癖好。培养一个怡情养性的业余爱好,是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