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劳动者的节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本刊记者特赴马寅初的故乡嵊州市,在市人口计生局陈玉萍副局长陪同下,采访全国劳模马秀娟。
得知来意,马秀娟热情地把我们迎到家中。马秀娟虽年近六旬,但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在窗明几净的客厅里,她和我们谈起往事,开始显得有些腼腆,说着说着就流露出埋藏在心底里的那份执著和自豪,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2月,马秀娟出生于嵊州崇仁镇马仁村一个多子多女的家庭,兄弟姐妹共8人,她是老大。因为孩子多,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马秀娟初中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在家带弟弟妹妹。马秀娟的家距马寅初的老家仅五六里路,饱受多子多女之苦的马秀娟对家乡这位贤哲的学说有说不出的佩服。1970年马秀娟当上了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村妇联主任。1977年,马秀娟被选拔担任春联乡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后来,她先后担任区计生专干、市计生指导站站长等职务。
作为马寅初故乡的一名计生干部,她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马秀娟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她非常热爱学习,尤其注重在实践中获取新知。在实际工作中,马秀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勤用腿,起早贪黑,走家串户,跑遍全村育龄妇女家庭。二是勤用嘴,把计划生育法规、政策、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等送到了家家户户。三是勤用手,把计生用具等及时送到计生服务对象手中,热情主动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如办理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等。
马秀娟有一个绰号叫“马到成功”。那个年代,在农村做计生工作的“难”是出了名的。有一次,马秀娟和同伴去做一位计划外怀孕妇女的思想,回来时夜色已浓,路上马秀娟和同伴一不留神摔进了露天粪缸里。两人湿淋淋臭烘烘地爬起来依样精神抖擞:“这次还没做通工作,下次再去!”第二天,马秀娟和同伴再次上门,但其家人冷不防把她俩关进屋子,并把孕妇转移了出去。对此,马秀娟不怨不怒,继续对育龄妇女的家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做通了孕妇一家的思想工作。
担任春联乡计生专干后,马秀娟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大了。春联乡共有19个村,15000多人口。当时,正是全国人口生育的一个高峰期,“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在群众中根深蒂固。为了让群众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马秀娟和同事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结合村情民情,组织成立计划生育宣传队,一村一村地巡回宣传,一户一户地上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和育龄群众打交道,难免会有受气的情况。某村有一位已生了3胎的育龄妇女,有隐性精神病史。这位妇女病情发作的时候,她丈夫因为心里烦躁,就天天找马秀娟骂,年三十还找上门来。但马秀娟骂不还嘴,看到他们一家经济条件不好,在自己生活也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拿出一些粮票资助他们,并多次带着这名育龄妇女到医院治疗。后来,马秀娟又和他们结成了互助对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马大姐”成了这一家人最信得过的朋友。
在市计划生育指导站工作期间,有一天下午,计生站来了一对少男少女。因为缺少对有关法律知识和青春期健康知识的认识,小年轻居然跟医护人员吵了起来,大家怎么劝都没用,后来小年轻还对医护人员动了手。有人赶紧跑去叫时任站长的马秀娟。马秀娟赶过来一看,这小年轻头发黄黄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就“将”了对方一军:“我看你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哪有孩子养孩子的!”那小青年一听愣住了。“瞧你头发黄黄的,自个都营养不良没发育好,小孩生下来会好吗?将来小孩今天生病,明天生病,你如何带啊!”见小青年安静下来,马秀娟就把他俩拉到一边,既和气又耐心地向他俩讲解了优生优育的知识,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这对小年轻心平气和地主动要求做了引产手术。
有一次,马秀娟在深更半夜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的女音十分稚嫩,说话吞吞吐吐的,她马上想到这可能是一位未婚先孕者或者是一个早婚早恋者。就以极其温柔的话语与对方通话。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马秀娟主动约对方到计生站面谈。来到站里一看,对方果然是一位未婚的少女!马秀娟站在医生的角度,从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为对方讲解早育的危害性;又像母亲一样,循循善诱地讲解恋爱婚姻家庭的责任,女孩要如何学会自爱、自强、自重和自立。少女在马秀娟的帮助下,终于放下包袱,做了引产手术,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基层一路走来,马秀娟对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充满感情。她的真诚,坦荡、热心,使很多育龄妇女成了她的好朋友,成了计划生育的义务宣传员。风风雨雨30年的敬业奉献,马秀娟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多次表彰:全国劳模(1989年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模、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等。
回首往事,马秀娟说,为了工作,她一直愧对家人,因为家人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当时,为了支持马秀娟的工作,她身强力壮的丈夫和50多岁的父亲带头做了男性长效避孕手术,这在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马秀娟一天到晚忙于工作,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公公婆婆带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异地他乡的大学,她连给他们准备行李的时间也没有,更别说送他们上学了。马秀娟说,当年17岁的大儿子到河南上大学后,放寒假时,儿子的同学叫他先好好玩几天再回去,懂事的儿子却说:“我还要回家给我妈洗棉被呢!”大儿子读大学其间,家里还没装上电话,马秀娟忙得给儿子写信的时间也没。后来儿子有一次写信回来说:“妈妈,儿子雏燕初飞,妈妈您却不管。每天我去邮箱看信,可永远都没有您写给我的……”读罢儿子的信,马秀娟泪流满面。
马秀娟说,两个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作为母亲付出太少太少了,就连过年都没法好好给儿子做点好吃的,这是她至今仍深感愧疚的地方。好在两个儿子都很理解母亲,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如今已成当地一家银行的副行长,小儿子浙大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工作。马秀娟对名利十分淡泊,她的爱人至今仍是一名乡村教师。
马秀娟讲到了自己的妹妹,说起的时候,她几度哽咽,令记者为之动容。
马秀娟有一个从小最疼爱的妹妹,那一年,妹妹和妹夫因为家庭矛盾闹离婚,一时想不开的妹妹生病住进了医院,尽管妹妹住的医院离马秀娟的家和单位不远,但妹妹住院的3个月时间里,除了丈夫和儿子去看过几次外,忙于工作的马秀娟自己却一次也没有去探望。妹妹出院时,马秀娟的丈夫和儿子把妹妹接到家里,妹妹满脸哀怨地对马秀娟说:“姐姐,我在医院很想你,你为什么一次也不来看我?”面对妹妹的哀怨,马秀娟难过得无言以对。
妹妹住在她家的那几天,马秀娟照样天天在外面奔忙。见此妹妹就独自回家了,没几天时间,就传来妹妹自杀的噩耗!马秀娟怎么也没有想到,妹妹一走,居然就成了永别。马秀娟伤心地不停自责,假如我去医院看过她、假如我开导过她,假如我送她回去……
妹妹的逝去,成了马秀娟永久的伤痛。
马秀娟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从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不是我个人的。这里面,有我的家人,包括我妹妹的一份。同时,大家把我推了出来,我只是代表了全体奋战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战线的同志们。马秀娟感慨地说,现在的人口计生工作跟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自己30多年的心血付出很值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初选择搞计生工作决不言悔,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2004年马秀娟正式退休,退休在家的她含饴弄孙,有空就陪伴着孙辈,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算是对家人亲情上的“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