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有社会价值的研究,都是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确立的。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一度被忽略的学校特色与学校建设特色研究再度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把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
那么,什么是特色呢?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言其特别出色。”“独特”基本揭示了“特色”的内涵。正因为事物的特色体现着事物自身的内在价值,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认识到,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保持特色、强化特色,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品质、品性,它对于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所谓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学校特色是办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也可称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的内涵决定了学校特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本体性。学校特色是学校的,也就是说它必须以学校为本体。“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是学校特色建设的起点和基点。因为创建学校特色是为了促使学校自身成为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和根本,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和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放开学校办学权利的有效途径。学校要进行特色建设,也离不开其自身应有的传统。学校是特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学校中的教师、学生、自身文化是学校特色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建设自身的学校特色。二是独特性。独特性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特征。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具备独特性也就称不上特色。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立活动的有机实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这种独特性也离不开共性的存在。共性之中有个性,个性存在于共性。独???????????特性根植于统一性中,是对统一性的超越。学校特色建设不仅是思维的突破,更是一种策略的优化。统一性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而独特性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必须异中求同,从而探索学校特色建设的普遍规律。三是文化性。学校是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有着传承、融合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文化育人是学校本质的核心。影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孕育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其本身所隐藏的个性文化。一所学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底蕴。而且学校特色的文化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而且也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培育和丰富。
从目前来看,学校特色已经发展到特色学校。它与学校特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特色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不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项目。因此,本书中有时加以区别应用,有时也会通用。总之,我国目前所进行的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从总体上看是良好的,它丰富了学校教育,而且也树立了其自身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学校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的实践过程。但我国在“学校特色”口号提出之后,一些学校纷纷出台各种方案和项目,或者通过更换几个校长以显示其新思路。殊不知,学校特色是需要在自身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误区之二:本末倒置,忽略重点。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基础性,是面向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然而一些学校却在特色建设中通过将一部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并将此作为本校的特色。为特色而特色,从而走向学校特色的误区。误区之三:将“特色”内涵缩小。将其理解成通过一些艺术活动或几个特长班的展示误认为是学校特色的发展,相应地出现一些校园中的“以艺术打造学校品牌”等现象。
那么,如何有效防止上述的认识误区,真正利用学校已有的传统来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开发和建设。
1.积极吸纳学校传统的精粹。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结合学校历史传统进行吸纳和升华的过程。而且校史传统也是在自身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个性,它能经受时代变迁和挑战,而这些往往是最具生命力的传统精粹、文化精神和生命力量,它必然伴随这个学校的变迁、发展而获得再生。然而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优势,必须认真分析本校的校情,综合考虑学校历史、现有的内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追寻学校整体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整体发展的“个性化愿景”。学校的核心文化、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风、教风、学风等都是学校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属于学校文化范畴。因此,校史传统是现代教育的灵魂与源泉,它既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内涵,又表现了现代教育的实践特性。要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离不开自身的学校传统,而且这些是很难被竞争对手复制与模拟,所以要创建其自身的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也必须恰当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传承与超越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学校在新时代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巨大动力,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特点、现实状况,科学规划学校办学前景,明确规定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担负着学校发展的责任。作为领导者,校长的工作就是向下属施加影响,将他们按照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让他们朝着特定的方面努力,达成预期的目标、实现学校的愿景——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创造出什么成果。对于这些,校长必须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运作,找准教育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校长在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领导风格、领导能力、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
3.积极发挥教师及其文化的效应。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键因素。
而且教师是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形成主要由教师来进行最基层的工作;并且教师也是已有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特色源自个性,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也是教师个性、知识、品德等的结晶。因此,教师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立个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与对话,对于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学校氛围具深远影响。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名师名校”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名师就是学校的特色。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建设力度,充实新鲜血液,确保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因此,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注重培养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引导教师感受创造美和创新的愉悦,引导教师形成深层次的自我追求意识。
4.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归宿。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是否有个性、有特色是形成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根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特色的最终归宿是造就学生的个性特征。创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目的就是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发展既要关注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特色项目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得到社会各界对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认可度。学生是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根本,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所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学校如果培养不出有特色的学生,也就失去其应有的建设意义。基于此,在教育观念上要坚信学生人人有才,才各有异;在教育实践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所以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
基于上述思考,本书对近年来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厘定,同时对杭州市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形成了本书如下的框架结构: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特色学校的理论体系、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的育人特色、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的文化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班级特色、特色教师成长规律、特色校长成长规律和特色学校的品牌建设。这一结构力求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其理论性主要反映在前言、第一章、第二章之中,实践性主要反映在第三章至第十一章之中,当然两者会有相互交融的现象。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是杭州市首届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研究的共同成果,是集体的智慧,虽经多次研讨,但其风格仍会异呈,希望是学术观点的异彩纷呈。
本书作者是:前言为任顺元撰写,第一章为任顺元、邢伟荣撰写,第二章为周建忠撰写,第三章为周觉伟撰写,第四章为楼平、林海鸣撰写,第五章为倪柏根撰写,第六章为姚力群撰写,第七章为倪惠娟撰写,第八章为胡孝龙撰写,第九章为陈胜良撰写,第十章为周萍撰写。事先有君子约定,各章作者文责自负,作为本书主编,在充分尊重本书作者及其文稿观点的基础上,只对全书的体例、有关内容、文字及标点符号加以通稿处理,并在著作篇幅上加以控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研究生:邢伟荣同学参与了第一章的研究与撰写,刘文静同学参与了文稿的部分修改与校对工作。回顾往事,撰写之难超乎我们预料。但时至今日,由于各位作者的通力合作,拙著终于出版,待改进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与同行不吝赐教,以便有机会重版时对本书加以修改。同时,对相关参考文献的作者以及帮助顺利出版的各位先生与女士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