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轮
通常用来练习冥想的第二个意识中心是两眉间的地方。刺激这个中心会打开神秘的灵性之眼,能够感知到不受时间所限的实在。《薄伽梵歌》简要地概括了练习冥想的戒律和教规(仪式,仪轨)。在那段文章里,还提到了两眉间的地方,是专注之地:
排除所有外界的对象,让眼睛固定地凝视着两眉间的地方;平衡在鼻孔里移动的外呼吸和内呼吸;控制感觉、心意和理解力;总是向解脱弯头(不断地下决心要解脱);摆脱自己的欲望、恐惧和愤怒——这样一个冥想之人,事实上永远是自由的。
“让眼睛固定不动地凝视着两眉间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冥想的时候,眼睛半闭着,眼睛依然保持不动,目光集中地凝视着两眉间的一个点上。另一方面,如果眼睛完全睁开,它们会迷失在外界的对象中;但是如果它们是紧闭着,求道者们会昏昏欲睡。
《薄伽梵歌》也提到“鼻尖”是一个专注的点:“应要稳固地坐着,让身体、颈部和头部保持挺直不动,眼睛直盯着鼻尖,不要四处张望。”这一句就像《薄伽梵歌》第6章第25节所说的那样,是为求道者做好冥想的准备,而《薄伽梵歌》却说要让心意住在自我里,不要想其他任何东西。有关凝视鼻尖的教导,不要取其字面意思,因为这样心意只会盯在鼻尖上,而不是自我上。当眼睛从感觉对象中撤离的时候,心意变得稳定,眼珠也变得静止不动。在那种状态下,凝视是直接的,宛如直盯着鼻尖。
顶轮
除了心轮和眉间轮外,头的顶部是传统上推荐的,在冥想期间让心意保持专注的第三地方。头的顶部——称为顶轮(sahasrara),或者是脑海里的七瓣莲花——是个体意识与遍布一切的宇宙意识的相遇点。通过来到顶轮,我们每个人潜在的完美性会在有限的尺寸(维度)里最充分地表现出来。正如一条滚滚的河流融入大海,并且与之成为一体一样,个体意识也流经脊髓里的中脉这条通道,最终融入纯意识的海洋里。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把顶轮形容为“所有感觉的中心地”,他这样说:
当一小部分的能量沿着一根神经纤维而经过的时候,引发了一种来自脉轮的反应,这种感觉,或者是梦,或者是想象。但是,通过长期的内在冥想,在大量积聚的能量沿着中脉向上游动的时候,穿过各个中心,其反应是巨大的,大大地超过了梦或想象中的反应,比感觉器官的反应还要强烈得多。它是一种超感官的感觉。在它来到“所有感觉的中心地”的时候,大脑,整个大脑,似乎都有了反应,结果是充满了照明的火光,那是自我的感觉。这种昆达里尼的力量在从一个中心游历到另一个中心,从一个心意的层面游历到另一个层面的时候,仿佛是在敞开。宇宙以完好,或者是因果关系的形象而被瑜伽士所感知。然而,只有宇宙的源头,既是感觉,也是行动,正如他们所知道的那样;所有的知识也因此而来。根据坦陀罗,所有灵性实践的目的是要唤醒我们沉睡的意识,让它向上移动,穿过我们身体里的六个中心。在它来到位于两眉之间的第六个中心的时候,求道者会放下他的私我,燃烧起分离的种子。他较高的自我从流露出的较低自我中出现。第六个中心是通往顶轮的入口,顶轮是纯意识的无限海洋,席卷着个体意识那微小而有限的蓄水池。坦陀罗声称,顶轮上是“湿婆”,或者是绝对的纯意识的宝座。心意,被坦陀罗指定为“萨克蒂”,或者是相对意识,通过回归到绝对意识,并且与之合为一体,从而达到至高无上的圆满。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给了以下的冥想指导:
想象头顶上有一朵莲花,几英寸高,美德是它的中心,知识是它的茎。
莲花的八片花瓣是瑜伽士的八种力量。里面,雄蕊和雌蕊是弃绝。如果瑜伽士拒绝外力,他会得救。所以,莲花的八片花瓣是八种力量,但是里面的雄蕊和雌蕊是极度的弃绝,是对所有这些力量的弃绝。观想莲花里那金黄色的一位,是全能者,无法触摸,它的名字是唵,不可描述,被灿烂的光包围着。冥想那。
穿越六个中心
求道者还有另一种方法来冥想身体里的不同意识中心。这种冥想通常是伴随着调息(pranayama)也就是呼吸控制来进行。根据吠檀多圣典,意识的第六个中心位于沿着脊柱的位置。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对这些中心做了如下描述:
世俗之人的心意通常沿着三个较低的中心来回移动:在肚脐,在性器官,以及在排泄器官的中心。经过了极大的努力和灵性实践,昆达里尼被唤醒。据瑜伽士说,脊柱里有三条神经:左脉、右脉和中脉。沿着中脉的是六朵莲花,或者是六个中心。最低的是海底轮[在脊椎的底部],然后相继的是生殖轮[在生殖器的底部],脐轮[在肚脐的位置上],心轮[在心的层面上],喉轮[在喉部的下端],还有额轮[在两眉间的地方]。这是六个中心,昆达里尼被唤醒的时候,穿越了较低的中心,来到了心轮,在心处。
它停留在那里。那时候,求道者的心意从三个较低的中心上撤离。他感觉到神圣意识的唤醒,也看到了光。在说不出的惊讶中,他看到那散发出的光,大声叫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昆达里尼经过了六个中心后,来到了被称为顶轮的千瓣莲花,求道者也进入了三摩地。
根据《吠陀经》,这些中心被称为bhumi,“平面”。有七个这样的平面。位于心处的中心对应于《吠陀经》的第四个平面。根据坦陀罗,在这个中心里面,有一朵莲花,称为心轮,拥有十二片花瓣。
被称为喉轮的中心是第五个平面。这个中心位于喉部,有一朵十六片花瓣的莲花。当昆达里尼来到这个平面的时候,奉献者会渴望说话,也只爱倾听关于神的话题。谈论世俗的话题,谈论“女人和金钱”,会使他产生极大的痛苦。他会离开人们谈论这些话题的地方。
接着的是第六个平面,对应于被称为额轮的中心。这个中心位于两眉间,有一朵两片花瓣的莲花。当昆达里尼来到那里的时候,求道者看到了上帝的形象。但是,奉献者与上帝之间仍然有轻微的障碍。它好像是灯笼里的光。你会以为自己已经碰到了光,但是事实上你无法碰到它,因为有玻璃阻挡着。
最后的是第七个平面,根据坦陀罗,是千瓣莲花的中心。昆达里尼来到那里的时候,求道者进入了三摩地。那朵莲花里面的是存在-知识-喜悦的湿婆,是绝对意识。昆达里尼,被唤醒的力量,在那里与湿婆融为一体。这被称为湿婆与萨克蒂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