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作为内在的居住者——阿特曼,接受我们的崇拜,倾听我们的祷告,成全我们的愿望。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所说:
没有书,没有经文,没有科学,曾经能够想象出那种自我的光辉。这种自我表现为人,是那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和将会永远存在的最光辉灿烂的唯一上帝。因此,我不是拜别的,而是拜我的自我。“我敬拜我的自我,”不二论者说,“我该向谁顶礼呢?我向我的自我顶礼。我该向谁寻求援助呢?宇宙的无限生命,谁可以帮助我?”不要做这些愚蠢的梦了。谁曾经帮助过任何人?没有。每当你看到一个弱者,一个二元论者,一个来自天上某处的哭泣和哀诉,都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天堂也在他心中。他想要来自天上的帮助,帮助也来了。我们看到它来到;但它是从内心而来,可他却错误地认为它是从外面而来。这好比是一个病人躺在床上,不时会听到敲门声。他起来,打开门,发现没有人在那里。他回到床上,又再次听到敲门声。他起来打开门,又没有人在那里。最后他发现是他自己的心在跳,却想象成是敲门声。所以人在外面徒劳地找遍不同的神以后,走了一圈,又回到了他出发的起点——人的灵魂上;他发现那个找遍山脉和溪谷的上帝;那个在每条小溪、每座寺庙、每座教堂里所寻找的上帝;甚至是他想象成是坐在天上和统治世界的上帝;都是他的自我。我是他,他是我。我是神;而不是别的;这个小我(little I)从来就不存在。直接感知住在所有生命里的梵才是所有灵性寻求的目标。祷告与苦行,忏悔与自我控制,朝圣与施舍,都只是心意的净化。在净化了的心意这面镜子中,光明和遍布一切的梵会显现。只有通过这样一种启示,死亡会变成不朽,他心中的结也永远地解开,他也克服了悲伤与忧愁。正如商羯罗所说:
让人们引经据典和向众神献祭吧,让他们履行仪式和崇拜吧,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与阿特曼为一体,即使一百个梵天的寿命加起来[从人类的观点来看,几乎是没有终结的时间],也不会解脱。《白净识者奥义书》里说:
非二元和光辉灿烂的主就隐藏在所有生命里面。所有生命的最内在自我,遍布一切,是行动的推动者,住在一切里面。他是见证,是鼓舞,也是绝对,不受基质所束缚。在众多的非活动中,有一位非二元的统治者;他让一颗种子变得具有多样性。永恒的欢乐属于智者,感知到他就在他们里面——而不是别的。他是永恒中的永恒,意识中的意识,尽管是非二元的,却履行了众多的愿望。通过数论和瑜伽来认识他,光明之主,伟大的源头,便在所有束缚中得到解脱……在这个宇宙里面,只存在着天鹅[至高无上的自我]。他,跟火一样,住在水[身体或心]里面。只有认识他,一个人才可以越过死亡。没有其他的方法达到[至上的目标]。
Ayam Atma Brahma:这个阿特曼是梵
“Ayam Atma Brahma”出现在属于《阿闼婆吠陀》的《曼都卡奥义书》中,指出那自明、遍布一切的梵如同所有生命的内在本性一样,是直接的体验。遍布一切的自我和内在的自我是一体的。
诗句是这样的:“事实上,所有一切皆是梵。这个阿特曼是梵。同样的阿特曼有四部分(Pada)。”《大林间奥义书》上说心即是梵:
生主(创世神)是这——心(理智)。它(心)是梵。它是一切。Hridayam(心)由三个音节组成。一个音节是hri(意思是“来”,“聚集”);明白了这一点,会为他的子民[器官]和其他[对象]带来[恩赐]。一个音节是da(意思是“给”);明白了这一点,他的子民和其他对象会给予[它们的力量]。一个音节是yam(意思是“去”),明白了这一点,他会上天堂。因此,心是理智之宝座。在心里面,融入了所有的名字、形象和行为,心与众生为一体。心是我们感知到的所有事物的设计者。感觉器官和由它们所感知的对象,通过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力量的形式,为理智带来了贡献;理智又依次地把它们带到了内心深处的自我上。因此,一个明白了心是如此的人,也会获得力量。《唱赞奥义书》把心形容为梵的宝座:“唵,在这座梵城[身体]里面有一座住宅,是[心中]那朵小小的莲花;它里面的是一个小小的空间(akasha)。现在要寻找的,也是一个人要渴望明白的,是那小小的空间里究竟存在着什么。”在这句诗句里面,心被比喻为梵城里的皇宫。它的形状像一朵莲花的花蕾。尽管梵遍布全身,但是它的存在却特别地在心里面感受得到,因此心又被看成是梵的一个最有力象征。《奥义书》说,由于名字和形象的显现,梵如同活生生的自我般地进入了心里。那些通过控制感官而认识到梵就在心中的上进者,不受对外界执著带来的束缚,也专长于冥想。《奥义书》继续说:
假如他们问他(老师):“现在,在这座梵城的居所里,那小小的莲花和莲花里的小小空间——要在里面寻找的,也是人要渴望明白的是什么呢?”那么他(老师)会说:“真正来说,只要这个大空间(akasa)在伸展,心里的小空间也在伸展。天和地,火和空气,太阳和月亮,闪电和星星,都包含在它里面;在这个世界里,凡是属于他的(也就是被赋予了形体的生物),凡是不属于他的,都包含在它里面(也就是内心的空间里面)。”假如他们(学生)问:“如果存在的一切——所有生命和所有欲望——都包含在这座梵城里面,那么当衰老降临于它的时候,或者是当它死亡的时候,还留下什么呢?”
那么他(老师)会回答:“随着身体的衰老,那(也就是梵,被形容为内心的空间)并不衰老;随着身体的死去,那并不会死去。那梵(不是这身体)才是真正的梵城。它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愿望。它是[一切的]自我——不受罪的束缚,不受衰老和死亡的束缚,不受贪婪、饥饿与口渴的束缚;它的欲望变成了真实,它的想法也变成了真实。这个尘世上的人在跟随着,他们如同受到[一位领袖]的命令一样,依赖他们所想的对象,把它变成一个天国或一片领土[那些对自我无知的人也一样,依赖于其他对象以及它们行为好坏的体验结果]。
《蒙查羯奥义书》把心形容为无上自我的焦点:
光明的梵住在心的洞穴里,也知道它在那里活动。它是所有一切的伟大支持者,因为它集中了一切,移动的、呼吸的和闪烁的。弟子们,要知道那是你的自我——既是粗糙也是精微,至高无上,令人敬慕,超越了所有生物所能理解的。所有的世界及其居民都由那支柱——真正地说,那是坚不可摧的梵;那是呼吸、说话和心意;那是真理,那是不朽。那是唯一要穿透的[也就是,要用心意来认识的]。我的朋友,穿透它[也就是,把你的心意集中在梵上]。
《羯陀奥义书》说:
原人,拇指般大小,住在身体里。他是过去和未来之主。认识了它,它就不再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正地说,这就是那……(此岸即彼岸)。有一座城,十一道门,是属于未受扭曲意识染污的未出生的阿特曼。冥想他,不会再有贪婪,会[从无明的束缚中]得到解脱,变得自在。真正地说,这就是那。
十一道门的城是身体。十一道门是十一个孔: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一张嘴,肚脐,两个下身的器官(生殖器和肛门),还有头顶上的囟门。瑜伽士在死亡之际,他的生命之气会由头顶上的囟门而出。此外,《羯陀奥义书》还说:
要知道,阿特曼是战车的主人;身体是战车;菩提(分辨力)是车夫;心意是缰绳。他们说,感官是马;客观对象是道路。智者称阿特曼——与身体、感觉和心意为一体——是享受者……阿特曼,比渺小的还要渺小,比伟大的还要伟大。隐藏在所有生命的心里。不受欲望束缚的人会通过平静的感觉和心意来看到自我的威严形象,也变得不为贪婪所束缚。通过这句圣句,奥义书传达了住在内心的自我是遍布一切的宇宙自我,即梵的焦点这个思想。阿特曼和梵只是同一实体的两个不同名字。这种自我并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存在。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它,它依然还会存在。探索者把他内在深处的自我冥想为梵。不间断冥想伴随着分辨智而来,摧毁了所有无明的真正根源。
Tat Tvam Asi:你是那
“Tat Tvam Asi”,出现在属于《娑摩吠陀》的《唱赞奥义书》里,是灵性教导的指引者。该《奥义书》在同一章节里重复出现这个圣句九遍,象征个体自我与宇宙自我最终为一体。这种一体是《奥义书》的最终教导。
这诗节,记载了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内容如下:
“现在,那本质——里面存在的一切都有其自我。那是真实者,那是自我。你是那,斯瓦塔克徒(Svataketu)。”
“尊敬的先生,请给我进一步的指引。”儿子说。
“我亲爱的,正是如此。”父亲回答。
自我为一,且独一无二,单独地存在。名字和形象,彼此间各不相同,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附加到自我上去的。多元性是果,而自我是它们的因。因和果本质上并无差别,因为因也单独地存在于果里面。只有通过了解因,果的本质才会被知晓。因此,通过了解自我,便可知道所有一切事物。正如一棵树的胚胎本质上仍然留在种子里;盐水里的盐仍然不被视觉或触觉感觉到一样,同样地,自我,万物的本质,尽管留在身体里,却仍然隐藏起来,不被察觉到。自我是我们真正的身份,它也会被知晓。唯有通过这种自我知识,所有的不幸与悲伤才会终结。由于对其真实本性的无知,赋予形体的灵魂在忍受着痛苦。一个人忘记了他的真实本性,会成为身体和心意的俘虏。他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拥有特定的名字和形象。他认为自己是被生下来的,也会受制于死亡,正如愚昧与明智,欢乐与不幸等对立面一样。受到了对立状况的困扰,他大声叫道:“我完蛋了。”“我该如何活着呢?”“要到哪里去?”“谁会拯救我?”正如商羯罗回答:
愚昧的人会认为自己是这个身体,博学多闻的人会把自己认同为是身体与灵魂的混合,而拥有这种意识的圣人,由于分辨智的作用,会把永恒的阿特曼视为他的自我,并且会想:“我是梵。”圣句“你是那”,以无误的方式指出,无上自我(梵)与个体自我本质上为一体。
唯有认识这个事实,才说得上是真正的解脱。也只有这样的解脱,才可以让无休止的生死循环终结。
在这句圣句里面,“那”和“你”两个词有双层意思——直接和间接。例如,我们说到“烧红的铁球”这个对象的时候,直接意思是指球本身,充满了火,还烧得通红;但是,间接意思是指球里的火在燃烧,而不是球本身。“你”这个词直接地传达了个体灵魂的思想,再加上在它之上的纯自我。“你是那”中的“是”传达了“你”和“那”为一致的意思。但是,也许还会看到,“那”和“你”被赋予了相反的特性,不能说是字面上的一致性。上帝和个体灵魂——海洋和井——无法一致。这里说的一致性,是来自间接意思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