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造园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著作甚丰,现已问世的《苏州园林》、《漏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名园》、《青苔集》、《书带集》、《帘青集》、《随宜集》等数十部有关建筑园林专著和散文集,都为系统研究他的园林美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本编试图通过对先生众多著作的研究,探究他的园林美学思想,促进园林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并热切地希望在园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把祖国的城乡和山河都打扮得更加美丽,使我们的祖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园林化的国度。
本编分《论陈从周的园林美学思想》、《论“为情造景”的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园林和昆曲的关系》等三篇文章,来探讨先生的园林美学思想。《论陈从周的园林美学思想》一文主要是研究先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看法以及这些理论在造园、复园、品园和城乡规划中的实用价值;《论“为情造景”的理论》一文主要是研究先生提出“为情造景”理论的背景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论?“为情造景”的造园理论对今后的造园事业有什么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园林和昆曲的关系》一文主要是从园林和昆曲的关系上寻找他们在创造美和审美上的共同性。
一、论陈从周的园林美学思想
当今园艺巨擘,我国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被人们称之为创造园林艺术美的大师。他从小就迷恋自然山水,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大学讲授“中国建筑史”、“中国营造法”、“中国园林史”和“造园学”等课程,并招收风景园林博士生;由他抢救和修复的古典名园和古代建筑,不计其数;经他设计和新建的园林,不仅享誉华夏,还跨出了国门,蜚声海内外。
先生才华出众,能诗善书,擅长绘画,酷爱昆曲,集我国传统高雅艺术于一身。他造园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著作甚丰,现已问世的有《苏州园林》、《漏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名园》、《青苔集》、《书带集》、《帘青集》、《随宜集》等十多部建筑园林专著和散文集,为系统研究他的园林美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十多年来,本人在园林教学和科研中,深受先生的影响,得益匪浅。本篇试图通过对先生著作的研究,探究他的园林美学思想,借此抛砖引玉,促进园林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并热切地希望在园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把祖国的城乡和山河打扮得更加美丽,使她成为名符其实的园林化的国度。
先生众多的著作中,都蕴藏着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园林美学思想,本文仅就自然美的再现、艺术美的创造和风景园林的保护与建设等基本问题进行论述。
一
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称为自然美。自然之美天造地设,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着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使得神奇的大自然有机会向人类社会展示出它巨大的审美价值来,让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并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的变化而转移,自然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它加以丝毫的改变或否定。大自然有自己产生、存在、生长、繁殖、发展、枯萎、消失或灭亡的规律。例如,钱塘江的潮水天天有,一日两潮,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最大潮,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显然,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看,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先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美学思想,一直视自然美为一种情况复杂、范围广泛、层次多样、内涵极其丰富而深刻的自然存在的美,并认为这美在大自然中,往往表现得十分和谐、统一和协调。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过高度概括后所反映出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美,让人美不胜收:泉流淙淙、鸣禽咕咕的听觉美;碧荷清远、金桂馥郁的嗅觉美;高柳侵云、长条拂水的俯仰美;疏影婆娑的风姿美;翠松朱廊、蓝天白云的北国美;江村湖泽、荷塘菱沼的水乡美;高树深地、阴翳生凉、水殿风来、竹影花香的岭南美;垂柳平道、杜若连汀、矬堞参差、城垣隐约的古城美;晨餐朝晖、夕枕落霞的朝暮美;春兰夏莲、秋菊冬梅的四时美;长堤曲桥、洞门方池的线条美……他认为园林中就是要使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独特的、绚丽多彩的、富有审美意蕴的、对人类能产生深刻而悠远影响的自然美景得到再现,使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同处在更为理想的和谐、统一和协调之中。这种观点,在他的著作中主要是通过造园和品园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一)造园必须遵循“自然”法则
1.选取自然物体为原料,创造出“自然”的环境来
造园一般以自然物体山、水、泥土、沙、石、花、草、竹、木、禽、兽等作为原材料,并利用这些自然物体所具有的质料、线条、色彩、光泽、声响等自然属性,使创造出来的园景,能充分发挥自然美的优势。他在《开篇》中展示的“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的园林景象就是由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组成的自然景象,让人感到俨然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由于各地的物产有别,造园时所用的自然物体原材料不同,所造的园景亦千差万别。例如,用湖石堆叠的假山显得空灵,用黄石堆叠的假山就显得浑厚。人们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气候不同,生存的环境不同,各地所造的园都具有地方特色。先生在《论北方园林》中说:“北国早寒,花木落叶的时间较长,多用常绿树松柏为主,北国园林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形成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眩人。而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植,又使人们有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在《中国名园》中又说:“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拢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选取自然物体造园,能使园林中的“自然”景色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和协调,取得“自然之美,美在自然”的效果。
2.选取自然为范本,模仿自然,再现自然
先生认为造园必须选取自然为范本,模仿自然。他在《苏州园林》一书中说:“明代园林,崇尚山木,多利用原有地形,略加整理。其所用石,在苏州大体以黄石为主,如拙政园中部二小山及绣绮亭下者。黄石虽无湖石玲珑剔透,然掇石有法,反觉浑成,既无矫揉造作之态,且无累石不固的危险。”“而到清代造园,率皆以湖石叠砌,贪多好奇,每以湖石之多少与一峰之优劣,与他园计较短长。试以怡园而论,购洞庭山三处废园之石累积而成,一峰一石,自有上选……怡园欲集诸园之长,但全局涣散,似未见成功。”原因何在?清中期开始,园林远离自然,造园已成“程式化”,不从整体考虑,却亭台池馆妄加拼凑之故矣!可见,造园光选取上等的自然物体为原材料,却不以自然为范本,不模仿自然,无论如何是造不出好园来的。他在论文《清雅风范——苏州园林的鉴赏》中论述园林山水时,认为自然之态变化多端,无一定成法,“可是自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实有其理在。”《开篇》中亦指出,园林中的山水“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很明显,模仿真山真水,并非照搬照抄它的原型。他在《中国名园》中说:“这些事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然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炼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词画意的景色。”模仿真山真水的实质就是用造就真山真水的自然法则与真山水中最富审美价值、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部分相结合,使园林中再现出来的自然景物虽来自自然,却高于自然,审美意趣更浓,能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审美效果。
3.按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反映自然的变异美
一切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据现代物理学和哲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时间与空间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世上既没有无时间的空间,也没有无空间的时间。换言之,中国园林的艺术空间是既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也离不开昼夜朝夕的时分变化,还离不开晴雨雪雾的气象变化。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鉴赏家们早已把注意力投向时间了,南朝的谢灵运就有“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之说,欲把“良辰”与“美景”融合。而初唐的王勃在秋日登上滕王阁观景揽胜之后,就把“良辰”与“美景”融为一体了,故有“四美具,二难并”之说。到了宋朝,风景园林美学有了很大发展,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句子,这是直接描写山间朝暮变化之大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是反映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变化美的。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论画中亦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描写的是四时变化中山色的不同风光。古人以不同时间里花草、树木和山、水、石等自然物体的自然变化来点出因时观景的奇异妙趣,真实而生动。先生继承了传统的美学观,一直非常重视因时制宜的原则。1980年夏天,他在杭州这座“火炉”城中,独具匠心地发现了金沙港这块“清凉世界”,立刻发表了宏论大道论述如何抓住时机,因时制宜,充分发挥金沙港自然气候的特有优势,突出自然变异美,在该景区进行立意、规划、设计,又构想为杭州创建避暑胜地,令人心悦诚服。他在《扬州园林》中说:“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而个园的假山是叠石胜中之胜,它以山石造出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来,把造景与因时观景相结合,使自然变异之美更为丰富和逼真。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家在择地之后,往往按照园地的特点进行精心的构思和具体的布局,以表现符合理想的审美意境。他在《说园》(三)中指出:“建筑物在风景区或园林之布置,皆因地制宜……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处之寺,布局各殊,风格终异。”三山虽同临长江,但山水类型各不相同。金山山小而寺大,故建筑分层布置,递层而上,栉比鳞次,依山包裹。由于建筑密度大,远观见寺不见山。焦山山大显得寺小,建筑布局正好相反。北固山高,气势非凡。故“金山以寺包山,立体交通。焦山以山包寺,院落区分。北固以寺镇山,雄踞其巅”。故同一空间,只因地形地势差异,设计、布局大不相同,终于造成了审美景观的差异,巧妙地表现了自然的变异之美。《续说园》说:“园林中亭台楼阁,山石水池,其布局亦各有地方风格,差异特甚。旧时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惟岭南园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说园》(三)又说:“城市特征首在山川地貌,而花木特色,实占一地风光,成都之为蓉城,福州之为榕城,皆予游者深刻之印象。”古人造园懂得因地制宜的要诀,明白自然物体的自然特性,因此所造之园风格各异,从大处看,就有北国、江南和岭南之分,而江南又有扬式、苏式之别。这种风格上的变异美,都属不同空间的自然变异美。当然,如果将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物体的自然属性进行立意和布局,这样的园林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景将会更加奇特,更具审美价值。他在《中国名园》中说:“(拙政)园以水为主,利用原来低洼之地,巧妙安排;高者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狭长水面,弯环曲岸,深处出岛,浅水藏矶,使水面绕弥漫之意。而亭台间出,桥梁浮波,以虚实之倒影,与高低的层次,构成了以水成景的画面。……拙政园美在空灵,予人开朗之感,开朗中又具曲笔,所谓‘园中有园’。”故枇杷园、海棠春坞等小园幽静宜人,而于花墙空灵中招大园之景于内,互呈其美者,苏州诸园以此为第一。游人信步观景,移步移影,宛若在画中游。入小园暂驻,则产生闲云野鹤,去来无踪的雅致。“春水之腻,夏水之浓,秋水之净,冬水之寒,与四时花木,朝夕光影,构成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风光”,更加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