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英国政府指派以麦克米伦爵士为首的金融产业委员会调查英国金融业和工商业。1931年,该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的论断,认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资金的供给方不愿意以中小企业所要求的条件提供资金。这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最早的关注。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至今仍然得到事实的支持,融资困难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便是在金融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的持续存在使得它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本章将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梳理已有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各方面的原因,本章主要将融资难原因归为两个不同角度的分析,即市场角度与社会角度。市场角度的分析主要是关注于融资难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经济根源,主要包括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关系型贷款等角度;社会角度分析主要关注于我国的金融抑制。企业与银行自身因素。企业性质。国家政策等角度。
2.1基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2.1.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假说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更不透明,在融资方面面临更大的限制和困难,因此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不适合中小企业。现有文献中,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Weston与Brigham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的假说。
Berger和Udell(1998)认为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并据此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小企业具有金融周期,其财务需求和选择权变化随企业成长。经验获得和信息不透明的减弱而变化。小的。新建的。信息不透明的企业多依赖内部融资。贸易融资或天使融资,当其逐步发展时,可获得间接融资,最后是公共权益和债务市场进行融资。但是,文章也指出因为企业规模。年限和信息不透明程度不完全相关,所以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适用于所有的小企业。
Diamond(1991),Rajah(1992),Holmostrom和Tirole(1997)认为企业在融资来源方面经过三个联合体。在企业建立早期,因为没有信誉记录,贷款者一般依靠企业所有者本身的信誉作为企业的信誉指标,此阶段企业的信誉是缺乏透明度的。Sahlman(1990)和Wetzel(1994)认为因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问题,所以创始企业获得外源融资非常困难,从而严重依赖于内源融资。
贸易融资和天使融资。在小企业融资的第二阶段,商业银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2.1.2信贷配给与信息不对称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过程中对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是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信贷配给是国外大量的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的主题。
Baltensperger(1978)提出的信贷配给理论,是指即使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所有价格条件和非价格条件,其贷款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信贷配给的产生不是由于货币当局对利率上限的管制,而是银行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动机而产生的在一般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因此他认为贷款合同中不仅应该包括利率规定,还应该包括非价格条件,如担保条款等。
斯蒂格利茨和韦兹(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对信贷配给的生成机制的各种理论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该模型证明银行在面对超额的贷款需求时,为避免逆向选择,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使供需平衡时,很多企业即使以支付高利息为条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淘汰出局。
基于上面的理论,许多学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理论进一步丰富。Whette(1983)的信贷配给模型拓展了斯蒂格利茨和韦兹的模型,他放松了借贷双方的风险类型假设,指出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条件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对风险中性的贷款人而言,抵押品要求的增加同样可能引起逆向选择,从而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Bester(1987)进一步讨论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认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充当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抵押品数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来分离高风险与低风险的客户。Williamson(1987)讨论了信贷配给中的监督成本问题,将银行期望收益与利率之间关系的非单调性变化归因于信息不对称。Schmidt-Mohr(1997)在信贷配给模型中放松了借贷双方的风险类型假设,内生化了利率。抵押品和贷款额,并分别建立了垄断及竞争两种信贷市场结构下的均衡解。
在国内方面,奚君羊较早提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樊纲进一步认为这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但是,现有的信贷配给模型依然无法从理论上回答在银行实施的信贷配给中为何小企业总是比大企业更容易被淘汰出局这一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
2.1.3关系型贷款理论
Berlin和Mester(1998)将银行贷款分为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交易型贷款多为一次性的市场交易行为,信贷需求不会反复发生,而关系型贷款是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和双方隐含的长期合约为基本特征。Greenbaum和Thakor(1993)认为,中小企业通过购买长期的含有佣金的隐性合同,企业与银行可以建立更紧密关系。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银行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Berger和Udell(2002)认为,市场交易型贷款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易于表达。量化。传递的硬信息,而关系型贷款主要依靠可意会却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一般认为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为关系有助于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提高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减少抵押要求。
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银企长期合作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减少贷款的担保和抵押要求,降低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缓和利率波动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等,关系型贷款能够较为有效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市场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是在中小企业融资这个方面却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这需要通过社会的力量去弥补“无形的手”,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达到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目的。
2.2基于社会角度的研究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市场与社会合力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经济生活中的现状显示出我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落后于很多国家。本节即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的社会因素。
2.2.1金融抑制与市场发育不完善
麦金农(Me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以及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等关于金融约束的理论指出,在金融压抑下,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大的项目和国有部门中去,而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不够。银行部门虽然拥有较强的激励和动力支持实体经济,但由于竞争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金融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了的发展与进步。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金融抑制状态,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依然没有达到市场化的程度。徐洪水(2001)认为金融缺口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存在的金融压抑造成的,实际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导致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出现金融缺口。周业安(1999)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我国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等建设的滞后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相对来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金融体制的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等相对来说要滞后,中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市场,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陈玮(2008)认为在国内金融抑制和银行主导型融资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整体状况是远远落后的,其发展缓慢且滞后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