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城市。其中,北京集聚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商业银行总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管理机构。因此,北京是我国的金融决策中心。上海拥有中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包括拆借中心和外汇交易中心)、期货交易所等,以及各类专业金融业务处理机构,如数据中心、交易中心、银行卡中心。同时,上海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上海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我国的50%以上。
(2)现代物流业。
港口优势引领东部率先崛起,中部交通枢纽作用不断加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港口资源为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上海、宁波、天津、大连、广州、深圳等地港口物流的迅速发展壮大,其中,上海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港口城市。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东部地区航空物流的发展,据统计,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6.5%,货邮吞吐量占全国机场货邮吞吐量的58.3%。
中部地区铁路、公路资源丰富,交通枢纽作用明显。中部六省公路、铁路网络纵横交错,长江横贯东西。其中,山西是煤炭、矿产资源的运输枢纽;河南是铁路货运的重要中转枢纽;武汉是长江中游的运输枢纽;湖南是公路货运的重要中转枢纽。内陆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港口城市、中部枢纽城市以及西部重点城市实现了无缝连接,促进了我国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复合物流体系的形成。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壮大,中西部部分城市以软件外包为契机实现跨越。
在产业规模与从业人员方面,东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率先发展壮大。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前五名的区域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与浙江;东部各省市的产业规模占我国的70%以上,从业人员占一半以上。
另外,我国主要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规模企业也大部分集聚在东部地区。从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集聚特点看,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是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
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城市借助区域的人才、基础设施等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主要包括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其中,成都软件产业自2000年以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西安软件产业自2005年以来,软件销售收入以每年80%的速度增长。
(4)电子商务。
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成为我国电子商务的中心集聚区。
东部地区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企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资金流的有力支持,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电子商务公司均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包括B2B领域的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慧聪网、全球制造网;B2C领域的淘宝网、易趣网、卓越网等。
(5)研发与技术服务业。
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研发与技术服务集聚区,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端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的核心。
东部地区集聚了我国主要的科研机构与大学,在科研人员与技术投入、从业人员远远领先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拥有大量隶属中央的科研单位,共计中央科研机构221个(2007年数据)。从技术合同类型分析,北京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研发技术服务中心。相对而言,北京在技术转让上更具规模,而上海在技术开发上更具效率。
另外,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内容、互联网服务、电信增值服务、大宗物品电子交易等新兴业态也受东部发达的信息基础、高端人才集聚、商业氛围浓厚、公众消费水平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形成集聚。
3.我国现代服务业重点科技资源区域布局现状
科技资源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服务能力,可为区域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其中,国家重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研究中心等是地方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为地方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研能力提升可起到带动作用。
我国的107所“211”重点高校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北京、上海、江苏三地分布密集。2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我国的27座城市,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其中北京68所,上海26所,武汉14所。我国的国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49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2所,其中北京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两类中心共86所。我国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布特征比较分散,地区差异明显,山东有61个,而青海只有1个。
4.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布局诊断分析
(1)目前我国各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各区域城市化水平、信息化资源丰富程度差异等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根据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目前除上海和北京等局部城市已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外,从总体看,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级及初级阶段,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在城镇人口占区域人口比例方面,我国东部地区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如广东省的城镇人口占区域人口总数的60%以上,而贵州、西藏等地仅为30%。在信息资源方面,以互联网资源为例,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三区域占据70%左右,上海和北京的各项指标优势明显,是我国互联网业最发达的地区;我国中西部在信息化程度上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
(2)我国主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程度仍然不高,影响能力与辐射能力仍然不足。以国际通用的“两个70%”的标准——国际大都市GDP的70%、就业人口的70%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衡量各城市,除北京外,其他城市都还没达到。与国际知名的产业集聚区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产业规模、影响力以及辐射能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印度的班加罗尔作为国际知名的软件外包中心,从业人员上万、上千的大规模软件企业近百家,有30家左右的企业通过了国际CMMI五星认证;大连作为我国重要的软件城市,从业人员上万的企业仅一家,大部分企业规模均在百人左右,而且通过CMMI认证的企业也只有36家,获得CMMI五星的仅3家。
(3)我国各区域对第三产业关注度亟待提高。目前,我国各区域对第三产业缺乏足够重视,部分区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脱节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各地区提出的2010年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十分不足。
(4)各地区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需要加强。在学科建设方面,软件、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受到了很高的重视,但物流、金融保险等的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12.2.2 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影响力量
(1)宏观经济发展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宏观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各区域资源的集聚,为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要素准备。而且,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工业化、现代化,引发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城市化与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也会为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国内外产业转移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影响。从国外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看,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转移方向,尤其是信息、运输和金融类。
国外产业转移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与高端化提供了基础。
另外,我国大连、西安等地通过发展软件外包等有力改善了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国内的产业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以第二产业的表现最为突出。从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组织理论看,第二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另外,政策支持也有效促进了国内的产业转移,2006年商务部启动“万商西进”工程,同时,第三产业的区域转移已经启动,如多家北京等地的软件公司入驻西安,中国人寿产品研发中心落户重庆等。
(3)科技进步和新兴业态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布局的影响。
12.2.3 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战略
1.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基本原则
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战略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基本依据,坚持“尊重规律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梯度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立足现实与适度前瞻相结合、特色分工与互动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尊重规律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尊重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形成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对市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产业要素的不同需求以及临空、临港、临路等不同区域发展模式,客观评价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区域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注重价值链跃升规律、模式创新等可能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2)梯度布局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根据我国不同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和所拥有的资源,充分考虑辐射区域和服务本地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的不同特征,兼顾东部和中西部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不同定位;重点突出面向世界、辐射全球、带动区域等层级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以重点集聚区带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3)立足现实与适度前瞻相结合。以我国相关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作为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前瞻视角进行统筹,充分考虑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国内外新兴业态发展趋势、国内外新技术应用趋势、国内相关区域发展方向等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启示和影响;以立足现实增强战略的可操作性,以适度前瞻引领产业发展。
(4)特色分工与互动发展相结合。重视不同区域之间的特色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依据区域价值链形成规律,形成区域特色集群、专业园、主题楼宇等多层次专业化空间;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关联行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和协同发展。
2.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发展目标
以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为目标,以促进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实现科技创新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成为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载体。
(1)推动东部地区多数省市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超50%,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品牌。
(2)形成2~3个服务业规模超万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10~15个服务业规模超3千亿、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3)在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专业服务、医疗服务等行业形成100个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的专业化空间。
3.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区域布局结构
(1)构建“一轴、两带、三群落”的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空间结构。
构建东部临海中心轴,形成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前沿。东部临海中心轴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同时黑龙江、吉林、海南、广西等是东部临海中心轴的延伸线。东部临海中心轴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前沿,是连接世界和我国中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驱动轴”和“传动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集聚国内外相关资源,全方位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专业服务、医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哈尔滨、长春、海口、南宁等城市形成带动东北、西南等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在营口、石家庄、唐山、济南、烟台、苏州、无锡、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福州、东莞、佛山等城市以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北京、上海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域,发展环渤海、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三大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