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
为把首尔建设成面向未来的尖端信息化城市,通过各种城市安全管理系统,对道路、地下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系统管理,从而有效确保城市的安全。该系统具有丰富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提供城市规划、土地等城市基础信息方面的服务,而且也可以提供详尽的交通咨询。
(1)城市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地下设施信息系统,可系统管理地下设施,确保城市安全。道路管理系统通过构建道路、道路设施、附加设施、照明设施和占用设施等总计34万个场所的GIS数据库,可对首尔市的主要干线道路全景影像信息和道路相关综合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一旦发生灾难或灾害事故,119指令系统可迅速处理,并在灾难、灾害事故发生的现场,通过现场信息输入系统,及时向市民提供相关图、文、视频信息。
(2)实现尖端规划城市。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专业性和透明度,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可把城市规划属性、图形信息和城市规划总图等相关资料做成数据库。首尔同时运营城市规划基础数据库、景观管理等城市规划业务信息系统等。
此外,首尔市还构建了高空照片图片数据库,它把从1971年起拍摄的清晰高空照片存放在图像数据库中,并将其转换为数字图形数据和立体数据格式,从而可以方便地应用到GIS系统以及各种行政业务中。
(3)应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智能型尖端交通系统,为市民和来访人员提供迅速、准确、详尽的交通信息,通过运营巴士管理系统,可以实时地管理巴士的运行,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服务水平。通过引入新的交通卡系统,将一张智能卡同时作为交通卡、电子货币等多种用途使用。例如,智能卡可以用来支付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交通费,还可以支付停车费、过桥费等,也可以作为身份认证的方式等。
4.行政服务信息化
进一步扩大网络行政服务的范围,打造服务型网上政府,提供以市民为中心的“定制型”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网页的综合管理、各种系统的综合运营、双向沟通,从而打造电子政务的运营基础,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市政服务,并积极提高市政服务的绩效水平。
(1)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过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将书面文件、照片等转变成计算机可管理的数字信息。管理人员还能直接通过系统对文件直接进行电子批阅,经批阅后的文件,系统将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便于所有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共享相关的信息。
(2)网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系统中的4.5万余名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系统管理。不同部门可以同时使用这一系统,从而可以实现共享人事管理信息,以有效达到多个部门进行人事方面市政管理的目标,形成公正、透明的人事行政管理环境,同时节约了成本,避免多部门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
4.3 日本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经验
4.3.1 日本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历史
在19世纪中叶,日本尚是一个农业国家。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在“闭关锁国”还是“主动开放”两者之间,选择了“主动开放”,从而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并逐步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一个工业化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在战争中成为一片废墟。战后,日本开始复兴,并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中,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到1968年,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在汽车、家电、钢铁等重要的工业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9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日本长期陷入经济停滞状态。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的风起云涌,日本也开始着手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世界最发达的信息化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2008OECD信息技术了望》(OECDInf or mation Technology Outlook 2008)报告显示:在所有的OECD组织成员国中,信息产业相关商务研发开销美国占40%,日本占22%,韩国占9%;信息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数,美国、欧洲和日本持续领先;世界信息产业相关公司前250强中,有99个公司在美国,40个公司在日本,19个公司在中国台北;OECD国家中,信息产业部门经济增加值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分别占了40%、30%、12%和5%;日本拥有松下、索尼、东芝、NEC、富士通、佳能等一大批国际着名的信息产业相关公司,它们均位于世界信息产业相关公司前250强前列。此外,由于日本地区台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极为常见,日本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已建立起发达的防灾通信网络体系,具体包括: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网、防灾行政无线网、警用通信网、海上保安通信网、气象用通信网等。
下面,我们来看日本的信息化战略。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建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信息中心,该中心与其他中央、地方部门合作,为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和提供有关信息。在此之后,日本的信息化战略相对滞后。2000年,日本经济界团体联合会向日本政府提议,要求制订信息化立国战略。当年的7月7日,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总部,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成员包括了绝大多数内阁成员,并提出了优先发展日本信息技术的新战略,即通过信息技术来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7月22日,美、日、德等冲绳八国首脑发表了《实现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冲绳宪章》;8月25日,日本邮政省颁布了《信息通信政策大纲》,阐述了新世纪下的信息通信政策。2001年4月,日本颁布《电子签名法》。2001年,日本政府制订“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该战略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其目标是集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力争在5年内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
2003年7月,日本在“电子日本战略”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了“电子日本战略Ⅱ”,提出日本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逐步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来,重点将信息化应用于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金融、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服务七大领域。2004年,在e‐Japan和e‐JapanⅡ基础上,日本主管信息与通信产业的总务省(MIC)制订了“平成17年度(2005年度)ICT政策大纲”,提出了u‐Japan战略目标,投入733亿日元预算,致力于实现四大目标:①实现全民可舒适使用网络,即推动泛在无线网络建设、智能家电网络化建设、区域政府电子化建设等;②实现新商业和服务的开发,提供高质量电子政府服务;③确保信息服务的安全性,以及通过信息服务实现社会的安全;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实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要包括建设任何人都可方便使用网络的环境,以及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信息创造与共享。2006年1月,日本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总部通过了“IT新改革战略”。2007年4月,为了实现“IT新改革战略”,日本政府出台了《IT新改革战略一揽子政策》,明确了2007-2010年的政策重点及其具体目标:①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行业,提升生产力;②建设安全社会和放心社会;③完善创造性发展社会基础。2007年7月,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总部又制订了“2007年e‐Japan重点计划”,强调:①建设便捷高效的电子政府,到2010年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网上受理申请、报告手续比重提高到全部手续的50%;②到2010年,建设一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使用网络的泛在网络环境;③推动IT改革,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
4.3.2 日本“政府主导”信息化模式
从主导方来看,与韩国信息化模式有点类似,日本同样采取了“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但在政府具体实施信息化的方式上来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信息化进程落后于其他信息化强国,但在9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意识到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采取倾斜性产业政策,以及多种扶持手段,使得日本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到赶超的发展历程。
1.政府通过制订政策,引导信息化发展
日本政府通过制订信息化发展中长期指导计划、相关产业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来引导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具体包括信息化发展重点设置、信息化推进方式方法确定、产业目标确定、产业组织协调、产业布局设置、产业保护策略实施等。例如,日本政府在1957年颁布了《振兴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1970年,颁布了《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法》;1978年,出台了《振兴特定机械信息产业临时措施法》;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80年代展望》,旨在发展具有创造性、知识密集程度高的新型工业结构;1985年,颁布了《信息处理促进法》;2000年,公布了《信息技术基本法》;2000年,日本内阁成立了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总部;200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电子签名法》;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电子日本战略”;2003年7月,进一步出台“电子日本战略Ⅱ”;2004年,“平成17年度(2005年度)ICT政策大纲”提出了u‐Japan战略目标;2006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了“IT新改革战略”;2007年,为实现“IT新改革战略”,日本政府进一步出台了“IT新改革战略一揽子政策”;2007年7月,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总部制订了“2007年e‐Japan重点计划”。
日本政府的相关计划、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引导日本的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使日本信息化水平能接近和赶超世界一流的信息化强国。
2.日本独特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日本通过其独特的中小企业支援中心网络体系,强化职能部门功能,与商工会等中小企业组织合作,统一协调和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日本,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其雇佣人员占到全国雇佣人员的70%。因此,日本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集中管理、分散实施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依赖于其独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日本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经较为稳定和完善,且服务较为主动、到位。日本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分成国家、都道府县、地方三个级别的机构,这三个级别中均设立相应的“中小企业支援中心”,提供的是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经营、财务、人才培养等各种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如图4‐3所示。体系中,日本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下属的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主要负责中小企业事宜,该机构下属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综合支援中心”从全国视角统一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派遣专家等;都道府县级别的“中小企业支援中心”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诊断、建议、情报和实施上起到了核心作用;地方“中小企业支援中心”直接为地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除了这三个级别的“中小企业支援中心”外,日本政府还充分发挥各种中小企业组织的作用,如商工会、商工会议所、中央会等,这些组织在推动电子商务交易、跨行业信息化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述日本国家、都道府县、地方三级“中小企业支援中心”,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支援体系和支援网络,并与地方相关团体、单位、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具体实施方式包括:①信息化相关服务(如开展研讨会和培训,培训相关人才,派遣专家,窗口咨询,实施信息化指导、咨询和技术支援等);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宽带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共享基础软件平台建设等);③在金融和税收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如“创业支援”、“知识产权担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等。
3.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信息化变革过程中,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是首当其冲的关键所在。
由于日本社会高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信息化人才对社会的需要来说相对匮乏,因此,日本政府把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性举措来实施。日本政府在2001年“e‐Japan战略”、2002年“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等国家计划、战略中,多次强调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IT人才,并确定了四大人才培养战略目标:①大幅度提高日本互联网普及率,且照顾到高龄、残疾人员,全面提升国民IT水平和能力;②加强小学到大学的IT教育,增加IT学科领域高层次硕、博士人数;③强化对全体国民的信息化培训,保证国家机构、企业、单位等均有一定数量高水平的IT技术人才;④接受大量国外高水平IT人才,使日本高级IT应用人才和研究人员数量赶超美国(禾丰,2004)。
日本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