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4500000027

第27章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不畏强权的硬新闻记者——丹·拉瑟

生平简介

丹·拉瑟(Dan Rather,1931年10月31日-)是美国着名的新闻记者、新闻主播。他曾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的当家主播,《60分钟》的知名主持人。如果提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明星爱德华·默罗、沃尔特·克朗凯特和迈克·华莱士,那么就不能不提到丹·拉瑟,因为他曾引领哥伦比亚广播电台走向收视率的辉煌,也是曾在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

1931年10月31日丹·拉瑟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顿,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亲靠在东德克萨斯州的油管当挖掘工来维持家里的生计,母亲在一个饭店当女招待来补贴家用。丹拉瑟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所以从小就肩挑重任,不仅学习用功,而且有时间还到外面去打打零工。他的父亲看出自己孩子的才能,暗自下决心,即使自己和妻子生活再苦再累,也要培养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而拉瑟从小非常崇拜父亲,虽然父亲的工作并不体面,但他却拥有工程师的头衔,而且精明能干,永远有用不完的力量,同时父亲还经常对拉瑟的决定给予鼓励和支持。

丹·拉瑟从小就很懂事,他读书时正值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他家住在休斯顿的一个贫民区里,那里的每个家庭过得都不容易。在这种环境下,丹·拉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课程,并且进入休斯顿州立师范学院学习,主修专业是新闻。他在半工半读中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在此期间,他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没有沉溺于恋爱,也没有精力玩乐,而是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有时间,就找地方打工来维持生计,而他在打工时,也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比如给电台、报纸写稿子,或者当自由撰稿人等等。所以大学期间,父母对他没操多少心。1954年,当丹·拉瑟大学毕业后,和他的同学的稚嫩不一样,他已经成为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了,业务水平可以和媒体的一般记者相当,根本不需要经过培训就可以直接胜任媒体工作了。因为在大学期间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轻而易举地在休斯敦一家地方电台找了一份记者兼体育播音员的工作。

丹·拉瑟一直认为自己家境贫寒,所以要获成功,会花费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曾担任过美联社驻德克萨斯州记者,还加入合众国际新闻社,作为一名电台记者被派驻休斯顿。在工作中他逐渐成为一名非常专业的新闻记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丹·拉瑟为休斯顿的一家地方电台工作,并在那里与琼·戈贝尔结婚,之后有了两个孩子。但他的工作脚步并没因家庭成员的增加而停止或变缓过,他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忙到有时候好多天都没空回家,甚至连他儿子都不怎么能见到父亲的面,对这个父亲很生疏,刚开始连“爸爸”都叫不出口。

好在他的妻子也在电视台工作过,对这个工作很了解,对丹·拉瑟的性格也非常了解,因此特别体谅他,不断支持他,鼓励他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而努力。媒体繁忙的节奏通常会影响家庭生活,尤其是没有太多时间去很好地和家人相处。丹·拉瑟和他的妻子都深深知道这一点,面对周围很多朋友或者电视明星离异的情况,他们都彼此承诺,一定要坚守这份感情,坚守这个家。所以虽然丹·拉瑟有时因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但他始终会将自己的爱无保留地奉献给家庭。他们的感情一直以来都坚不可",这个家庭也让他的同行羡慕,这真的是很难能可贵的。

1961年的德克萨斯州飓风为丹·拉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德克萨斯州海岸发生了一次特大飓风,丹·拉瑟接到消息后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接下来的3天,他没日没夜地出现在新闻报道现场,拿着麦克风,将现场的情况向大家及时进行传播。之后丹·拉瑟一举成名,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高层看中,被网罗旗下,1962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到了新公司,丹·拉瑟也没有默默无闻太久,1963年肯尼迪遇刺,丹·拉瑟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提供了17分钟的总统遇刺的现场报道,轰动全美国,因此他成为哥伦比亚驻白宫记者。

丹·拉瑟以现场报道着称,而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日子里,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除作为白宫记者能获得政治方面和有关总统的独家新闻外,他还曾出现在很多着名历史事件的现场。1966年他亲自来到越南战场,带回越南战争的最真实报道;1972年他和克朗凯特随尼克松访华,后来又来到中国做了中国发展状况的新闻报道;1975年对丹·拉瑟来说又是事业上的一个突破,他成为《60分钟》的主持人。这个节目于1968年开播,被称为是改变美国电视节目面貌的节目,当时主持人是迈克·华莱士和莫利·塞弗,丹·拉瑟的加盟使这个节目有了三个主持人,大大减轻了原来两位主持人的压力,也为这个节目带来了新鲜气息。丹·拉瑟兢兢业业地进行新闻采访,比如民权问题、欧洲问题和越战问题等,当时正值1974年的“水门事件”闹得如火如荼,丹·拉瑟不畏强权,做了“水门事件”报道,顶住了社会压力,给尼克松以沉重一击。丹·拉瑟加入《60分钟》时,该节目的收视率是30%,到下一季度就达到了36%,这也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在历史上第一次赢利。到1983年,《60分钟》获得“黄金时间”最高的广告收入,30秒广告费为24万美元。所有这些数据的攀升,与丹·拉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虽然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已有所成就,但丹·拉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主持《晚间新闻》,因为他认为这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因为这个节目自从1962年由克朗凯特主持之后,就连续10年保持着不败的收视率记录。谁将成为克朗凯特的接班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高层对人员的选择也特别慎重,担心新人可能会砸坏招牌。丹·拉瑟和爱德华·默罗成为竞争这一工作的最强劲对手。

当时丹·拉瑟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合约快满了,有另外两家全美着名的广播公司在竞相邀请他,并且还提出了惊人的天价薪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了挽留他,最终选择他来当《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并且还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克朗凯特退休,爱德华·默罗离开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按照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高层的分析来说,当时之所以要选择丹·拉瑟,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有特别适合该节目的风格和气质,主要是因为他还年轻,有发展前途,而且大家对他很有信任感,处于事业上升阶段的主持人更能给公司带来新的利润。

于是,丹·拉瑟终于在1981年3月9日成为《晚间新闻》的王牌主持人。

在最开始时,公司对他的能力表示出质疑,因为《晚间新闻》的收视率不仅没有上升,还在走低。到3个月后,收视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失去了81万5千个受众。但丹·拉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他坚信更换主持人后这种短期的收视率调整是正常的,因为总有一些喜欢克朗凯特主持风格的人会不习惯看到新面孔,他希望马上能让这些人看到他的闪光点,同时又吸引其他喜欢他的受众来观看这个节目,他争取把《晚间新闻》从“克朗凯特式”的迅速转变为“丹·拉瑟式”的。他的心思没有白费,到1987年底,《晚间新闻》的收视率开始回升,重新成为美国三大电视网络中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丹·拉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公司证明,他们的选择并没有错。丹·拉瑟在《晚间新闻》既当新闻记者又当明星主播,他善于做调查性新闻和独家新闻,参与过很多重大的新闻采访活动,比如他在1990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采访萨达姆,是萨达姆欣赏的少数几个美国新闻记者;2004年他主持的节目惊曝美军虐俘真相,这次“虐俘门”事件迫使美国总统布什不得不在5月6日在媒体上公开对此事表示道歉。

强硬而尖锐的报道风格成为丹·拉瑟的标志,为他带来名誉,也为他招来很多麻烦。在很早以前他就曾因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而招致不少政治界人士不满,比如他在20世纪60年代当白宫记者的时候,就曾和尼克松闹过矛盾。

而到21世纪初,他的一次报道却导致其新闻事业的终结。2004年9月,《60分钟》因独家报道关于布什总统逃兵役的“不实”报道,丹·拉瑟不得不为此公开道歉。2005年3月9日,丹·拉瑟在进行最后一次主持后,离开了《晚间新闻》节目,继续担任《60分钟》节目制作,2006年6月底,虽然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合约未满,丹·拉瑟因故离开工作了44年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06年底,丹·拉瑟与媒体巨头马克·古本签了3年的合同,在高清晰电视网HDNet工作,制作每周一小时的节目“丹·拉瑟报道”。

职业生涯

一、加盟CBS,崭露头角

丹·拉瑟在进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之前在休斯顿的一家电视台工作。那时候他工作非常拼命,他认为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及时,所以但凡有重要新闻,都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报道。他几乎是同事公认的“拼命三郎”,其实丹·拉瑟这么做,并非只是为了获得新闻而使自己出名或提高收入,他只是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新闻。就是这种新闻理念让他在1961年的得克萨斯飓风报道中脱颖而出。那天他刚接到消息马上前往现场,一个人在气象大楼的三楼上,连续三天三夜进行现场报道。而最危险的时刻,洪水已经冲上二楼,但丹·拉瑟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冷静而从容地坚持到报道的最后一刻。这使他赢得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关注。虽然有人说他这种行为是哗众取宠,甚至有人认为是他躲避连番袭来的椰子的本事使他在电视网赢得了一个职位,但他确实凭借自己的勇敢精神,成功地进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社没多久,丹·拉瑟的又一个机会来了。他因1963年成功报道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而声名远扬,而且比竞争对手快了足足有17分钟,后来成为白宫记者,在1968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以及越南战争等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拉瑟表现得沉着冷静,充分体现出一位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的优秀特质。

二、与总统对抗

1975年丹·拉瑟成为《60分钟》的主持人,在1981年,他又打败劲敌爱德华·默罗,成为《晚间新闻》的主持人,他的事业达到巅峰状态,也形成了“丹·拉瑟式”的新闻报道风格。他的报道原则除了把新闻看成最重要的之外,为揭开事实真相,对所有采访对象都一视同仁,无论对方是平民还是总统,他依然会毫不罢休地追问对方他想要的答案,因此他也得罪过很多人,尤其是很多政界要人,最起码和他接触过的几个总统都对他印象不佳,有过一些不愉快的对话。

比如在“水门事件”敏感时期,丹·拉瑟那种毫不留情、“目中无人”的采访风格就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在1974年的一次电视管理人员大会上,尼克松总统答记者问。丹·拉瑟站起来开始提问。尼克松早就知其性格,所以用挖苦的语气向他挑衅:“你要挖什么新闻吗?”其实这句话一语双关,潜在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你在竞选什么吗?”但丹·拉瑟马上反驳道:“不,总统先生,您呢?”这种没有礼貌的反问让尼克松勃然大怒,因为其实那次会议并不是纯粹的电视采访会议,尼克松的初衷是想通过会议来挽回他在政治上的支持率,没想到丹·拉瑟却是来砸场子的。连在场的其他记者也觉得丹·拉瑟过于狂妄了,当时还没有谁敢用这种口气和总统说话呢!

丹·拉瑟总想让总统发怒,比如1982年8月17日,在《晚间新闻》节目中丹·拉瑟抨击了里根政府增加税收的政策,并告诉观众说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也已激怒了总统自己党内的成员。节目播出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马上接到里根总统的电话,责令丹·拉瑟停止批评政府的税收政策。1988年丹·拉瑟在老布什竞选总统时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他揪住“伊朗门”问题质问老布什,老布什虽然知道丹·拉瑟在新闻界的“恶名”,开始时仍保持自己的风度,但丹·拉瑟对该问题穷追不舍,老布什最终忍不住对这个搅局者发了脾气,不顾形象地在现场和丹·拉瑟对骂,丹·拉瑟说自己“不想变得好斗”,老布什反驳说“不,你就是这样的人”,他还揭了丹·拉瑟的老底,他反问道:“请问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罢演7分钟事件呢?!”丹·拉瑟一时语塞,没想到老布什会反将他一军。原来在前一年有一天,丹·拉瑟接到通知说有一场网球赛可能会使他的《晚间新闻》延期,他非常生气:娱乐性的体育节目怎么能够占用重要的新闻节目呢?他一气之下选择一走了之,结果网球比赛提前结束了,丹·拉瑟却不见了,最后导致当天的《晚间新闻》节目晚了6分钟才开播。对于这个事情丹·拉瑟也不知该怎么回答。这次采访后,可能是因为得罪了副总统,丹·拉瑟节目的收视率开始下降。

丹·拉瑟从此与布什阵营结下了梁子,小布什上任后也拒绝接受他的采访。丹·拉瑟没有因此退缩或气馁,他找准机会对布什进行调查性报道。21世纪初,美伊战争爆发,2004年的某一天丹·拉瑟收到了匿名者向他提供的一些令人震惊的照片,充斥着美军虐待战俘的情景,丹·拉瑟没有考虑政治方面的顾忌,他最先想到的是,美国人民和伊拉克人民有必要知道这个事情的真相,他还接到来自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电话,警告他不要将这些照片公诸于世,但丹·拉瑟最终抵挡住压力。在他主持的《60分钟》节目中,经过大量材料分析和调查,向全世界公布了美军在伊拉克残酷虐待战俘的照片,顿时全美国甚至全世界人民都愤怒了,谴责美军的无耻行为。其他媒体也跟进报道,社会舆论最终导致布什总统公开道歉,并对虐俘美军公开审讯。丹·拉瑟的这个节目,严重损害了布什总统的形象,也让布什在心中对这个难缠的老主播燃起了熊熊怒火。

在这个事件不久,丹·拉瑟又在2004年9月8日的《60分钟》节目中播出了布什总统的“服役门”事件,可这次事件,却没有如以前那些事件那么顺利了。

在节目中,丹·拉瑟独家“披露”布什年轻时在国民警卫军的服役纪录以及逃避越战行为,虽然提供档案的是国民警卫队的一个退休军官,但关于这份档案的真实性一直没有定论,面对来自政界的声讨之声,最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丹·拉瑟不得不于9月20日公开道歉,承认没有对资料的真伪进行核实,最终导致不实报道。此时的丹·拉瑟已70多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已有意让他淡出,引进新人,而布什阵营一直以来都对他没好感,在这种情况下,丹·拉瑟最终选择离开工作了44年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三、采访萨达姆

除了善于与总统周旋之外,丹·拉瑟一生之中还采访过全世界无数着名人物,他的采访技巧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其人格魅力又有太多吸引人之处,尤其是他那带有得克萨斯口音的声音,也曾让无数女性受众为之心醉。他担任主播期间,声名远播,就连萨达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直接点名要由他来采访,这个差事让无数竞争对手羡慕不已,“他捞到了一条真正的大鱼!”“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嫉妒归嫉妒,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获得独家新闻。

丹·拉瑟在1990年和2003年两次采访萨达姆,两次采访过程都非常精彩,丹·拉瑟与萨达姆剑拔弩张、斗智斗勇,在谈话中产生一种信任感,也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2003年丹·拉瑟对萨达姆进行采访,是萨达姆7年来首次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而在此之前,在1990年,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丹·拉瑟对萨达姆进行了第一次采访。时隔13年,当他们再次见面后,还是沿袭了以前的那种针锋相对的采访与回答风格。比如丹·拉瑟问萨达姆,他是否认为这是最后一次见面。记忆力超强的萨达姆马上回敬说,我记得你13年前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丹·拉瑟在提敏感问题时喜欢单刀直入、直奔主题,从不拖泥带水,他向萨达姆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总统先生,你预见到会受美国攻击吗?你害怕被击毙或是被俘虏吗?”“你会销毁联合国禁止的阿萨姆德导弹吗?你会销毁它们吗?总统先生,我想确认你自己知道你将不会销毁这些导弹。”“总统先生,你接到任何地方给予的庇护邀请吗?”“你是否曾经考虑流亡他国,以此使你的人民免于死亡和毁灭?”“你是否在原则上赞同‘9·11’恐怖袭击?”“你不认为本·拉登现在是阿拉伯人的至高榜样吗?”等等,他的语气咄咄逼人,问题尖锐敏感,从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而提问题的定位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来说话的。一方面这些问题都是美国人民很想知道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这些也是伊拉克人民关心的问题。

因为丹·拉瑟注意把握提问的节奏,因此虽然有时有些问题让萨达姆深思,甚至会让他有些不高兴,但他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丹·拉瑟的真诚和尊重,因此对丹·拉瑟产生信任,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之分享。2003年2月26日,丹·拉瑟对萨达姆的独家采访实录精选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播出。

新闻思想

一、坚持硬新闻原则

丹·拉瑟向来将新闻价值放在节目报道的首位,尤其不愿放过重大新闻,他是现场报道的老手,并且特别喜欢将瞬间发生的重要细节和场景展现在屏幕中,带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丹·拉瑟的身影”,他坚持硬新闻原则,竭尽全力以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他曾说过:“我从心底里一直是一个硬新闻的调查记者。我现在期待着全身心投入那种报道。我就是爱这一行。”

丹·拉瑟一直担心新闻会被娱乐所取代,因为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他认为现在新闻和娱乐的界限模糊的原因在于,我们已变成好莱坞了,我们已经屈从于新闻的好莱坞化了——因为我们担心不是这样。我们化重要为琐碎。我们通过Cuisinart(一种厨房机械品牌)放录像带,以赶上高速的音乐电视式的交叉剪接。而仅仅为了掩饰我们的愚行,我们将最好的时段给了闲言碎语和奇闻。他呼吁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应站出来,坚持硬新闻原则,多做调查性新闻和严肃新闻,而不要只沉迷于娱乐新闻和低俗新闻,要勇敢地阻止新闻娱乐化,还新闻以独立和纯洁。

可悲的是,当丹·拉瑟离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后,前来接替他工作的是NBC的女主持人库利克,而她将是美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单独主持电视网晚间新闻的女性,而她获取眼球的主要魅力不是她的主持技巧或采访水平,而是她那迷人的双腿和越来越短的裙子。丹·拉瑟忍不住批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节目“妖娆有余,智力不足”,2006年《晚间新闻》的收视率也跌到了历史最低点,这让丹·拉瑟非常痛心。

二、不畏强权,坚持新闻独立

丹·拉瑟在高清晰电视网HDNet工作时接受记者采访,反复说自己有权“完全、彻底、绝对地控制节目内容”,言外之意,他以前没有新闻编辑权。这一点从丹·拉瑟和总统的斗争中也可见一斑,他自己也坦言确实要为节目内容负责,但“不得不应付上面的人”,丹·拉瑟渴望能无视收视率和广告商,专心致志追求新闻的独立性,更不希望自己的新闻会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为了获得新闻自由,他最终被迫离开自己奋斗多年的新闻事业。

丹·拉瑟在一生的新闻工作中,目睹了新闻缺乏独立性的种种表现,他自己的经历就是典型例证,21世纪初的丹·拉瑟渐显老态,这使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决定放弃他。因为现在的观众喜欢看到年轻的面孔,对荧幕上年迈的形象不感兴趣,即使他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专业才华也不例外,相比之下,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青年们更喜欢看年轻而活跃的娱乐明星。与此同时,丹·拉瑟那时的新闻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除了传统媒体外,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来接收新闻信息,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不可能同10年前一样,人们会习惯性地在吃完饭打开电视来收看《晚间新闻》节目,没有多少节目能长期拥有固定的忠实观众,这是电视媒体集体面临的挑战,80年代初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有近2000万的观众,而现在只有700万左右,收视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广告收入,而广告商宁愿新闻节目能吸引年轻面孔,能产生更强大的广告效益,而老态龙钟的丹·拉瑟无疑不受青年们喜爱。

如果说丹·拉瑟因为“服役门”事件而导致不得善终,其实还不全面,收视率的压力也是他被赶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丹·拉瑟在离开公司后不久,向其提出了七千万美元的赔偿,指称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让他在关于总统布什服役的失实新闻报道中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从事实上无法抵赖,一些权势人物就从技术细节上攻击我们……目前,我正努力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我面对的是一个超级跨国公司与政府联手操纵新闻的严肃问题。查明真相的办法只有一个:使证人经宣誓提供证词。只有在法庭上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我起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原因。”这正是他争取新闻独立性的一次战争。

三、亲切平和,人文关怀

丹·拉瑟在主持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气势,显得平易近人。他在节目中会常常提醒观众,自己出身贫寒,以此让受众产生“自己人效应”,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在单位里,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主播而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当他要去买咖啡时,总是会带回一大堆食物回来,与自己的同事分享,所以同行们都很喜欢他。而他也善于给新人一切帮助和支持。有一次他在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时,看到一个年轻记者非常紧张,他热情地和他交谈:“我敢肯定,你需要帮助。”

他用不到10分钟时间向这个记者介绍那里的大致情况,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既给这名记者壮了胆,也为他的采访提供了经验。

除了对同事、对新人丹·拉瑟愿意伸出帮助之手外,他在新闻采访和主持中,虽然以严肃报道为主,但也会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之情。他在节目中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这世界发生的一切,难道还不让人心寒吗?”他每晚坐在面对全世界23亿观众的主播台时,就像坐在家里一样,这让人觉得观看他的节目就像家人在和你讲故事一样,特别温馨。丹·拉瑟在做灾难事件报道时,会用忧郁而伤感的语调,告诉你这一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忧伤和快乐。末了他会向你表示歉意,他为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发生的杀戮行为感到惭愧,同时又为自己仅仅是一位主持人,不具备制止此类事件发生的力量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当他说到这里时,很多受众都忍不住产生对他的怜爱之情,怪不得有那么多女性受众会对他如此着迷。丹·拉瑟的主持有震撼人的力量,“9·11事件”发生后,丹·拉瑟双眼含泪朗诵了《美丽的美国》,凡是听到朗诵的人们,就算是最坚强的男子汉,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此外丹·拉瑟还注重知识的积累,他会在平时花空余时间多看书为自己充电,尤其是他的妻子和朋友介绍的好书,他都会认真地阅读,这使他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丰富的知识积累正是一个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丹·拉瑟一生之中除了当新闻记者外,还写了7本书,包括《宫廷卫士》、《最后期限和日界线》、《我们的时代:美国在20世纪的黎明中》、《快门从不闪动两次:一个电视记者的冒险经历》、《快门从不闪动》、《我记得》和《美国梦:祖国的心灵故事》等。

参考文献

1.钱明:《成功主持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德仁:《世界明星主持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任远主编:《名主持人成功之路——电视节目制作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4.周小普主编:《广电传统的缔造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戈德堡着,李昕等译:《偏见:CBS知情人揭露媒体如何歪曲新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武楠:《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人格魅力——对丹·拉瑟专访萨达姆的思考》,《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

8.李军:《丹·拉瑟要揭惊天内幕》,《环球人物》,2008年4月(上)。

9.陆玲:《中国需不需要“丹·拉瑟”?——对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思考》,《新闻知识》,2000年第6期。

10.程晓鸿:《再见,丹·拉瑟“叔叔”》,《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2月13日。

11.朱焱:《丹·拉瑟归来》,《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月27日。

12.马克·沃什伯恩:《再见,丹·拉瑟》,陈晓光摘译,《英语文摘》,2005年第5期。

13.Remarks by Rather to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Directors Association Convention,Miami,September29,1993。

同类推荐
  • 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的科研成果汇集,还包括该院主持的两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本思政理论辑刊收录的文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些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思想、有内容、有深度,值得一读。对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 弓萧缘;石榴记

    弓萧缘;石榴记

    弓箫缘:从长安出发,筹建北庭都护符的四十万石粮草意外遭劫,“镜铁山五义”之一李波也卷入此案中。陈澌,一个神秘的武林人士,奉唐皇之命调查粮草遭劫案,不料行程伊始就收到戍边将军张武威麾下秘密高手“威武十卫”的追杀。李波的小妹李雍容被箫声吸引,意外目睹了陈澌与“威武十卫”的对决,少女情怀一发而不可收。然而,这一段恋情终究不能弓箫齐鸣,就像当初那一箭,终究不能射中那个人…
  •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我国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五十多年里,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加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地位、功能及素质要求也不断变化,并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发展为研究主题,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回顾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使我们对中西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其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任务和专业素养结构;最后论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本书汇集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60年幼教工作的教育科研成果,分为三个分册,分别为《保育员工作手册》《新教师工作手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本书内容涵盖幼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源于幼儿园60年实际工作的研究总结,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是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实用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枫灵湮

    枫灵湮

    茫茫雪原,冰冻千年,三生七世,化为一念,一念成空,万般皆怨。此生无缘,空有心牵,恨海情天,只在心间,是缘唯孽,空也梦也。奈何桥沿,回望了千眼万眼;转生台前;迟疑了千念万念;往生道边;犹豫了千遍万遍。回梦里的幽莲,红尘中,轮转了千年万年,一片一片一片片,凝哀,不肯落败-……
  • 破碎梦时空

    破碎梦时空

    紫色的眼睛,受诅咒的一切。秩序破碎之時,我将改写这一切。(中二简介不必在意)
  • 灵魂侦途

    灵魂侦途

    由一个绑架案扯开的阴谋,毒蛇之路、湖底沉尸、机关古墓、丧尸兵团……一个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桩桩离奇的案件。诡异古老的花纹象征着什么,隐藏着什么?每一块碎片都是灵魂的激荡,完全无法理解的思绪片段到底是什么?世界上有了另一个他,而他却突然的被所有人遗忘仿佛不存在过,那他是什么?又为何存在?圈套层层迭出将他困在其中,而他,即便是有些软弱却也绝不会轻易认输,必定要破了这一切。而拼凑出的真相,足矣震动整个世界,且看他如何应对。一个寻找灵魂的旅途,一个生死边缘的决定,一个跨越千年的守护,就在这场奔走中现出原形。
  • 我为天下人

    我为天下人

    世人只会羡慕,仰望,别人的成功。世人只会嘲讽,讥笑,别人的失败。却无人想过,成功之人经历过的风雨,失败之人努力过的时光。努力过,又如何不是一种成功........
  • 俾睨武道

    俾睨武道

    时代天魂,武道纵横!这里万族林立,神魔之体问鼎天下,这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少年林凌自小被封印,受尽欺辱,当一双神秘的眼瞳觉醒时,曾经的强者,古老的神话,神秘的遗迹出现在他双眼!他看到了逝去的时光,看到了远古神魔的秘密,他看到了古代顶阶功法,他看到了死去的强者,强横的炼丹手法,所有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强者,通通被他看到了....借着古代强者的指点,他从渺小蝼蚁的世界底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俾睨天下之路,开展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 六道争霸

    六道争霸

    神器全,天道换,众生灭,轮回生。聂天被天帝所害,被修儿所救,再世重生。与天帝斗,与魔帝斗。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 火焰 战刀 花香:宁夏之书

    火焰 战刀 花香:宁夏之书

    本书从史、地、人、文四个方面架构宁夏的人文面貌、历史脉络以及文化地理,展示了宁夏大地上的历史人文风情。
  • 花千骨之情绝千古

    花千骨之情绝千古

    “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花千骨爱累了,也爱怕了,所以选择了灰飞烟灭,竹染却用他的命换了花千骨的一魂三魄,经过层层轮回,白子画和花千骨能否在一起……
  • 笙谣

    笙谣

    作为仙境的公主,笙歌能做的只有保护家园,但是代价却是遗忘。笙歌转世为郡主,她的父亲权势滔天,一直想篡夺皇位,而当今的皇上顾源喜欢笙歌,笙歌的父亲也利用皇帝顾源对笙歌的爱,将笙歌与帝国皇帝萧卸联姻。最后父亲没有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皇位,笙歌恢复记忆,寻找失散的朋友找出回家的办法,可是最后她彷徨了。
  • 皇上照样甩:恶魔皇后

    皇上照样甩:恶魔皇后

    皇上就应该万人敬仰吗?皇上就可以后宫三千吗?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女人就很稀罕皇后之位吗?是女人就应该逆来顺受吗?是女人就应该遵从三从四德吗?是女人就不可以在大婚之日逃跑吗?上官飞雪绝对不会同意,因此上官飞雪在大婚之日,在她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之日,扔下她最喜欢又最讨厌的可怜焰哥哥逍遥快乐去了。上官飞雪同她的焰哥哥哥感情刚刚升温,竟被恶鬼夺走了自己的身体,雪儿的一缕幽魂,竟来到了梦中常见到的幻儿身边,她好想回到自己的身体,好想回到焰哥哥身边,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