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款是甜菜,属冷菜范畴,名挂霜藕条。其制法是:取嫩藕500克,刮去皮,洗净,去节,用开水浸泡片刻后切成长条。另取适量清水将面粉与淀粉调成糊状,然后将藕条挂上面糊,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取出,沥干待用。另再取一净锅置小火上,加入清水100克,放入白糖200克,用勺子搅拌,促其溶化,待糖熬至触物可拉出细白糖丝时,倒入炸好的藕条,迅速连锅端离,用筷均匀地搅拌,待其慢慢冷却,藕条表面便均匀地裹上了一层雪白的糖霜,即为挂霜藕条,是佐酒之品,又是解馋闲食。
且慢,还有一款甜食,不可不介绍,否则虚负了这九孔尤物,那就是糯米酥藕。其制法是:择一节长大的,两边有节的老藕(嫩者不中用),刮皮洗净,在一侧连节切去一厚片,将淘过的糯米灌入藕孔中,至满。然后将藕节盖上,用竹签钉住,放入预备烧藕粥(用糯米)的锅中,一起上炉烧煮。水宜多,粥宜薄,煮时长一些。粥中可放一点红糖,以便上色。倘薄粥煮成,糯米藕用筷还不能轻松地戳入,可取出藕段,再隔水蒸,直至酥烂。吃时,用刀切成薄片,撒以白糖,味甚美之,此为江南名食,尤为老杭州人所喜爱。今特详介,供有兴趣者制之。
藕还可以做净素的“糖醋排骨”及拔丝藕条等菜肴,恕不一一细介了。
秋日来临,千万不要忘掉《红楼梦》一书中所赞扬的“粉脆的鲜藕”。
三秋芰菱鲜又嫩
金风送爽,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又到了一年一度菱角上市的时候。“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前人所描绘的,正是三秋时所见的那种鲜菱嫩藕上市的景象。
菱角,古人称之为芰,常见的品种有元宝菱、和尚菱、白菱、水红菱、乌菱、刺菱等。在这些菱中,尤以嘉兴南湖所产的无角菱最负盛名。这种果、蔬、粮兼而备之的佳品,有很高的食疗价值。祖国医学认为它性平味甘,生食有清暑解热作用,熟食则有益气健脾功效。另外,它还能起到“醒脾、解酒、缓中”的用途。
民间单方中还用它治疗癌症。据近代研究资料表明,菱实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日本《信使周刊》报道,菱实(带壳)对癌细胞的抑制率为28畅8%。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的实验表明:菱角含有AH‐B,对小鼠腹水型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四角菱效果最好。
鲜菱剥壳生食,是一种极其清甜脆嫩的水果;老菱则是旧时农民救荒之粮。
用之做菜,则是江南地区拥有的独特原料,具有浓厚的水乡风味。用菱可做多种风味菜肴,在这里介绍几款:水菱炒里脊:取里脊肉(全精肉也可)100克,切成薄片,用蛋清、湿淀粉拌匀,在油锅中划熟(色转白即可)取出,沥干油。另起小油锅,将剥壳、去菱衣(有涩味)的100克菱肉切成0畅5厘米厚的片子,入锅稍炒,加入里脊肉,撒以少许盐及味精即可起锅。此菜肉片鲜嫩、菱片脆嫩,清口宜人,别有风味。
煨鲜菱:这是清代着名诗人、杭州美食家袁枚所欣赏的一款美食。取草鸡鸡汤一碗,加少量水,煮开。另取鲜栗肉50克,切成厚片,入鸡汤炖熟,再放入鲜菱肉(一切为二)100克(如有银杏果,俗称“白果”,取30克剥壳也入汤)一起用文火慢煮,待栗肉酥烂时,放盐调味,稍滚,即可起锅。此菜栗酥、菱脆、白果糯,汤汁鲜美,为秋令特色名肴。
菱仁炖骨头:这是一款具有广东风味的菱角菜。先取老菱500克,用刀割开硬壳,剥出菱肉,刮去菱衣,一切为二,待用。另取排骨500克,切成麻将牌块状,入油锅(同时放些姜粒)炒一下,加入适量酱油、少量黄酒与水同滚片刻,然后与菱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再用小火慢炖,等到肉烂菱酥,即可上桌飨用。广东人认为此菜有驱暑去热、清凉甜心之效。江南人少有此等吃法,可说有别致之感。
最后,向读者诸君要推荐的是,用菱角治癌的吃法。这是日本医学家中山恒明的一个方子:菱角(带壳)、薏米、紫藤、诃子各2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治胃癌和食道癌,连服一至两月,有很好效果。编写《食物中药与便方》的我国中医叶桔泉亦有一个相似的方子,治疗直肠癌和膀胱癌各一例,都有显效且预防了复发。其方子是用菱角10只,薏米12克,鲜紫藤(切片)12克,诃子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连续坚持服用。
说到这里,我想,菱角的美味及其食疗作用已经是不言而喻了。趁这鲜菱上市之际,让我们抓紧时际吃罢!不要让秋光与菱角一起消逝了。
黄鳝秋肥风味佳
黄鳝味美,人人爱吃。特别是到“立秋”后,鳝鱼身肥肉厚,最为养人。因其含有高蛋白、核黄素、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医家认为它性味甘温,具有补气养血、温阳益脾、滋补肝肾、袪风通络等作用,故民间有“秋后黄鳝抵人参”之说。
用黄鳝可做多种多样好菜,一般以生爆鳝片与红烧鳝段最为常见。但家庭制作,要烧出新的口味来,实为不易,不是受条件限制,就是受技术障碍。好得天无绝人之路,有两只美味的黄鳝菜,“三脚猫”也能烧出叫人口水直淌的鲜味来。
一只叫“贾宝玉(肉)游善(鳝)卷洞”,是苏州风味。做法是:取大黄鳝两条,去头尾,抽掉肠腑,洗净,切成两厘米长的小段,将肉末与适量姜末、葱花、胡椒粉、黄酒、精盐拌成肉泥,酿入鳝段空心中,并一一在两端拍上淀粉,入油锅稍炸,捞出后,沥干油;再起一个小油锅,入鳝段,加姜末、黄酒、酱油及少量水滚一下;等熟透,撒以蒜末,浇以麻油,即可起锅。此菜下饭饮酒,无不相宜,管叫吃来舌头舔鼻头,味道超过山珍海味。
第二只叫做汤黄鳝,是清代美食家、杭州诗人袁枚的拿手菜。先取大黄鳝一条,剖腹,去肠杂,切成小段,洗净;另起小油锅一只,将沥干水的鳝段入锅煸炒,然后加适量姜末、黄酒复炒一会,再加入清水600克煮至半熟时,加入冬瓜片、鞭笋嫩片、水发香菇片共炖至快熟时,加入适量精盐,调好口味;起锅时,撒以胡椒粉、味精,就可以上桌。该菜有荤有素,有菜有汤,既有粤菜之煲味(如炖时改成瓦罐),又有浙菜之炖味,可谓夏日美味,食之令人大快朵颐。
黄鳝虽为美味,但购买亦有学问,一般以没有异相,色泽黄且肥大者为上。
因此鱼为深层水鱼,常与沉淀的污染物质相伴,若形态与常有别,当是体内有毒者。我国古代医家曾告诫食者:黄鳝身黑者,有毒;项下有白点,夜以火照之,则通身浮水上者,有毒;过于长大者,有毒。不可不慎。
自然,死鳝亦有毒,不可食也!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姜既能解鱼腥毒,又能生香调味;凡做黄鳝菜,用姜有百益而无一害,不可不知。此外,患热症者,不可食此物也!
灌肺千年香
香肠是人们爱吃的一种肉制品,可以用羊肠灌制,亦可用猪小肠灌制,古时,人们称它为“灌肠”。
其实,可灌之物不仅仅只有肠子,肺亦可灌制成美味的食品。南宋时的杭州人,曾将羊肺做成“灌肺”在市场上出售,很受人们欢迎。《梦粱录》一书记载,当时的“市食”中有“香辣灌肺”;“武林旧事”一书则记载有“香药灌肺”。
灌肺如何制作,南宋典籍语焉不详。稍晚,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却说得很清楚:“羊肺带心一具,洗干净如玉叶。用生姜六两,取自然汁,如无,以干姜代之;麻泥(芝麻酱)、杏泥(杏仁泥)共一盏;白面三两、豆粉二两、熟油二两,一处拌匀,入盐、肉汁,看肺大小用之,灌满煮熟。”用这么多香料、配料、调味品和着面粉、豆粉灌到洗干净的羊肺里,煮熟后切块取食,味道自然可口之至。
南宋时期的“香辣灌肺”,除增加香料外,还要加入芥末(辣椒要到明代才传入中国)、胡椒一类辣味,使得灌肺又香又有辣味,可以猜想,那滋味一定是非常可口;至于“香药灌肺”,除香料外,还要加一些有香味的中药,如肉桂、豆蔻之类,那灌肺更是浓香扑鼻、催人食欲大开的了。但现时杭州的小吃、点心中,已经没有“灌肺”(有灌糯米的蜜汁酥藕)这种美食了;说起“灌肺”,好像是在“天方夜谭”。
南宋的这种美食,其实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前,我客居新疆南部古镇阿克苏市时,曾有幸在维吾尔族朋友家中吃到过灌肺,制作方法与元代书籍记载的一样,只是没有在羊肺中灌装那么多的香料、调料而已。维吾尔族人把“灌肺”叫做“面肺子”,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杀羊时,都将羊肺留下做“面肺子”。“面肺子”的做法是:反复用水灌入羊肺,洗净血污,然后将粉面子(马铃薯做的淀粉,可以做凉粉)加入洋葱末、盐、适量的菜油,调成薄糊,边灌边拍,使之灌满羊肺,然后用绳子扎紧气管口子,与羊肉块同煮,熟时切块,蘸醋、辣椒面或蒜泥之类调味品食之,口味咸香软糯,风味独特。
看来,在杭州消失的南宋“灌肺”,还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中保留着。
可见七八百年前,汉维两大民族之间已经有了饮食文化的交流,正是“墙里桃花墙外红”啊!
人间美味话螃蟹
秋风起,又到菊瘦蟹肥之时。蟹的味道鲜美,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从中秋佳节到立冬的四十多天,正是“持螯赏菊”之时。清代文豪曹雪芹在千古名着《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中,借潇湘妃子之手,写出“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诗句,尽情地赞美螃蟹之肉嫩、脂香、味美;又借怡红公子之手,写出“持蟹更喜桂荫凉,泼醋擂姜兴欲狂”的诗句,贴切地描写吃蟹所用的调料及其美味而引起的兴奋心情;又借蘅芜君之手,写出“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的诗句,科学地指出吃蟹涤腥及防寒积冷的方法。这三联名诗佳句,可说是曹雪芹着名的吃蟹诗,时间过去了两百多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充分说明曹雪芹精通吃蟹之道,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百科全书”的杰出作者。也许是名人所见略同吧,古代还有许多着名的骚人墨客,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吃蟹诗,一直相传至今。北宋诗人黄山谷有词写吃蟹云:“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红。”蟹肉之美,简直只应九霄天宫有。南宋诗人陆游有诗写吃蟹云:“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说的是刚用手把蟹擘开,就馋得口水直淌下来,等到持蟹品酒时,连昏暗的老眼都突然明亮起来,真是蟹香使人精神振奋,美味引人食欲旺盛。明朝文学家张岱,更是称赞“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又说蟹“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更是风趣地说:“第一个吃蟹的人,当是英雄。因为他不曾为蟹的利螯、长爪、厚甲所吓住,而大胆地吃了它,致使今日人间方知有如此这美味也!”
蟹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因其双螯上有绒毛而又原产我国,故名“中华绒螯蟹”。蟹有许多别名:《太玄经》称之为郭索,《广雅》称之为蜅,《陆川本草》称之为钳;而老百姓则因其横行,疑其无肠,戏称其为横行介士、无肠公子。蟹的生活习性也是很有趣的:母蟹繁殖时,常到近海徘徊,所产之卵至翌年3~5月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才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到淡水中生长。人们往往在秋高气爽之时,根据它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在江河、湖泊、沼泽、水田的田岸中捕捉它。民间的吃蟹经,则有“九雌十雄”之说,即到了农历九月,雌蟹体内蟹黄已经膏结成块,香透壳外;而到了农历十月,雄蟹的肉和油已十分丰腴,“多肉更怜卿八足”。雌雄蟹不同时间的食用,风味迥异而脂香满口。我国江南盛产螃蟹,但最为有名的是江苏阳澄湖产的大闸蟹和浙江嘉兴南湖产的大蟹。久为世人所珍爱。
蟹的营养十分丰富。它的可食部分,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4克、脂肪2畅6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核黄素0畅51毫克、尼克酸2畅1毫克,又含微量激素胆甾醇。它的肌肉中含有1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细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这些氨基酸都是鲜味素,因此蟹肉味道特别鲜美。
蟹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具有食疗作用。清《随息居饮食谱》说它“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前人孟诜说它“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醋食之,利肢节,主五脏中烦闷气”。但蟹性甚寒,脾胃弱者不宜多吃。尤其不能和杮子共食,因蟹肉为高蛋白,杮子含鞣质,两者结合易使蛋白质凝固,造成肠道痉挛,致使疼痛异常,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蟹有多种多样吃法,或制菜肴,或烹汤羹,或裹蟹黄包子,或以糟醉处之,其味各有千秋。但新鲜之蟹,常以蒸吃为佳,其味鲜美宜人。吃法如下:先将蟹身洗干净,放清水中养半天,以待其吐尽腹中污脏之物,再洗一遍,绳缚后置于盘中,放入蒸笼,在冷水锅上猛火蒸半小时,等蟹身呈现大红色,即可取出。另用芽姜切成米粒大小,与紫醋、鲜酱油、少许白糖一起调和盛碟,手持一蟹,现擘现醮现吃,其味之美,不可言传也。如有高朋二三,共坐中秋桂荫之下,把螯赏菊,谈笑风生,则兴味更浓。至于吃蟹后,手中所沾之腥,不妨采用曹公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即用菊花叶子擦手后,再用清水洗涤,其腥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