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4000000006

第6章 近代中国先驱者对西方代议制的认识(1)

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入中国以前,这就是向资本主义文明,包括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学习。这种学习,是随着中外交往的频繁,西学传入的增多和中国人对外知识的积累,而在外延上不断扩充,内涵上逐渐深入的。在这个扩充、深入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代议制度,日益受到先进中国人的关注,成为研究、议论的一个重点问题。代议制度又叫议会制、议院制或国会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不论是民主共和的美、法、瑞士,还是君主立宪的英国、日本,在形式上议会都是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宪法赋予它代表民意、行使立法和制约行政等职权,国家重大内政外交须得到其同意。对于这种与中国封建专制显然不同的代议制度,近代中国先驱者从朦胧向往到大力提倡,再到怀疑批评和改进扬弃,经历了认识渐次深化的几个阶段,反映向西方学习的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也为后人在如何对待包括不同制度在内的外来事物上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中国近代史是从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亦即从挨打开始的,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最初的,也最强烈的印象,是其枪炮兵舰很厉害。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是那时对外部世界知之较多的几个中国人之一。1840年10月,他在总结四个月来鸦片战争中清军失利的原因时,认为“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这是他受革职处分不久向道光帝说的话,当不是轻率作出的夸口,而应为深思之后的忠言。照他的看法,中国如能早点准备一批质量好的船、炮,就不致败给英国,倒可稳操胜券,打败英军的。这说明连林则徐这样的中国人,那时所感知的西方,也只在船坚炮利上胜过我而已。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那些忧患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更努力地去了解西方。1844年,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五十卷,以后几经扩充,增至百卷。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着名思想。承认中国有必要放下架子去“师夷长技”,这在虚骄自大之气笼罩下的当时算得上石破天惊的创论。至于何谓“夷之长技”,魏源的回答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同上述林则徐在1840年时的看法相似,仍未超出船坚炮利的范围。

但是,魏源比林则徐已较多地注意西方的政制。虽然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所编的《四洲志》,也提到过英国等的政治,出现了“巴厘满”(英文“议会”之音译)一词,但此书是不知外文的林氏请人把英人摩雷的《地理大全》译编而成,“巴厘满”究为何物,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故并不表明他已注意到西方的代议制度。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则已相当详细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说该国凡“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凡新改条例,新设职官,增减税饷及行楮币,皆王颁巴厘满,转行甘文好司英文“行政机构”之音译)而分布之……”。他还特别称赞美国的政治:“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流露出一种向往之情。

与林、魏同时代的广东爱国士绅梁廷枬,在19世纪40年代所着《海国四说》中,也盛赞美国“统领限年而易,殆如中国之命吏,虽有善者,终未尝以人变法……”。另一位同时代人、福建巡抚徐继畲,1848年写成《瀛环志略》,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的政制,如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前者即上院,后者即下院。

国有大事,先由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房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而民间有何兴革之议,则“先陈说于乡绅房”,讨论同意后“上之爵房”,爵房通过后再“上之相而闻于王”。对英国代议制度下的议事程序所作的这些介绍已相当准确。徐氏对美国的政制也很赞赏,谓其“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政最简易,榷税亦轻”。可见,在中国近代史揭开首页之际,一些志士仁人出于反抗侵略、保卫中华的爱国之情,就已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课题,他们在首先注意到西方用以痛打了中国一顿的船坚炮利之后,很快又开始注意到西方有着与中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代议制度,并对此怀有朦胧的向往之意。

时过二十年,中间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特别是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人们对西方的认识已有不少进步。比19世纪40年代的前驱们有较多机会接触西方实情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怀着把中国引入世界潮流,步上近代化之路的强烈希望,要求从多方面,即不只在军事上,也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洪仁玕、容闳和冯桂芬,是其中的着名代表。

1859年4月,流亡香港多年的洪仁玕来到天京。他在受命主持朝政后,把自己在香港多年的见闻和研究所得,写成《资政新篇》呈报洪秀全,主张太平天国广泛兴办近代各种工矿交通企业和发展金融、通讯各业。这是中国近代关于学习西方,系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书中对当时世界各国的政治情况也略有介绍,对美国尤表钦慕,称其是最“礼义富足”之邦。

继洪仁玕之后,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回国后,也在1860年11月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建议七事,即建设近代化的军队、教育、经济,以及建设一个“善良政府”。容闳并未具体解释“善良政府”该是怎样的政府,…但从他所陈其他六条的内容,以及联系他决心通过“西学东渐”,即向祖国输入西方文明使之近代化这些方面来看,所谓“善良政府”即非西方资本主义代议政治所莫属。

在洪仁玕、容闳向太平天国条陈发展资本主义、广泛学习西方时,1860年避居上海、曾拜林则徐为师的冯桂芬,正在自己的书斋里撰写一篇接一篇的短文,1861年汇编为《校邠庐抗议》一书。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什么是“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对比中西,指出中国不但“船坚炮利不如夷”,而且“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所谓“不如夷”者,亦即为我应当学习的“诸国富强之术”。其中的“君民不隔”,虽未明说是指西方的代议制政体,却已是必然的归宿。

洪仁玕、容闳和冯桂芬这样经历迥异、身份不同的知识分子,出于振兴中华的共同目的,不约而同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前后提出了上述关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显然已较林则徐、魏源等人所主张的要扩充、丰富得多,已经远远地超出船坚炮利的范围,这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人对外知识的增加和向西方学习的深入。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其代议制度,却并没有比19世纪40年代的魏源、梁廷枬、徐继畲等人的认识有新的明显的提高,而这是由那时的客观历史原因造成的。

20世纪初曾有人这样描述那些探求救国道路的志士仁人的几种心态:“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率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这里所描述的几种心态,其实并非出现在同一时间,它们依次出现于从鸦片战争起的半个多世纪中,反映了中国人在此期间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的几个历程。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们感知最切的仍是西方的军事、经济和技术,亦即其“武备”和“实业”,对其政治的研究刚刚开始。因此,即使像洪仁玕、容闳这样有过亲身见闻,又多少读过彼邦有关政论的人,所最留意的也还是西方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教育。至于其他中国人,至多还只能从道听途说中获取些浮光掠影的片断。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但无从感受,且亦无由闻知。国内的历史进程也尚未到达有欢迎它入门落户的社会基础。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直到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还不会有人直接明白地提出采用西方代议制度的要求,即使有也只是表露一些向往之情而已。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和随之兴起洋务运动之后,中外交往在各个领域迅速增加,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70年代后,一方面是洋务运动由“自强”转入“求富”,兴办了一批民用性工矿交通企业;一方面是中国民族资本出现于世,反映其发展要求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步形成。与此相应,知道西方不只在经济、军事和技术等方面,也在政治制度上有其先进之处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通过努力了解和研究,他们逐渐认识到政治制度与经济和文化相比,是西方各国所以富强的更重要的原因,因而迫切地希望中国采行西方的代议制度。

饶有兴趣的是,最早明白表示西方代议制度有我可取之处的是两位着名的洋务派人物。1874年,洋务派头目之一的文祥在上奏中说:“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这里所说的是当时英、德等君主立宪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把它与中国古训“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扯到一起,似乎这种制度中国古已有之,这是当时一些中国士人在议论中西文明与制度时习用的方式,未足深责。文祥还认为:“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作为洋务派头目和满洲权贵,文祥拒绝采用西方代议制度自属情理之中,但他确是明白肯定了这种制度有我可取之处的。第二年,经常为洋务运动提供理论,时任福建按察使的郭嵩焘,亦在奏议中提出:“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这里更明确地指出了西方立国之本、富强之基并不是工商器械之类令中国人羡慕生畏的东西,而是其政治制度。郭氏针对中国国情,知道还不可能采行西方的政制,但他主张“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表明了他并不绝对排拒西方的政制,而是要先打好基础以待今后采法之。

正式直接提倡在中国采行西方代议制度的,是70年代后逐渐壮大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无论甲午以前鼓动时代思潮的早期改良派,或是甲午以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戊戌维新派,除了少数人之外,都曾把“设议院”,即采行西方代议制度,作为比学习其工商器械更重要的问题来大力提倡。

在早期改良派中,对代议制度提倡最早、最力的是郑观应和王韬。

郑观应在他1880年出版的三十六卷本着作《易言》中,盛赞西方各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故泰西政事举国咸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要求“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继而他在《盛世危言》中,以更强烈的情绪呼吁在中国采行代议制度:“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语气是何等的肯定,心情是何等的焦急!

郑观应所赞赏和力主仿行的,不是美、法式民主政治的代议制度,而是英、德式君主立宪的代议制度。因为在他看来,“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君民共主”就是君主立宪,“凡事虽有上、下院议定,仍奏其君裁夺:君谓然,即签名准行;君谓否,则发下再议。其立法之善,思虑之密,要皆由于上下相权,轻重得平,乃克臻此。”甲午以前主张仿行西政的中国人,都视君主立宪制为完美无缺之制。这除了经济和阶级力量的原因之外,也因长期封建专制的思想禁锢,使人们还难以接受没有君主的制度。而那时中国人所知最富强的外国是英国,所知发展、变化最快的外国是日本;泰西的英国和东邻的日本,又恰为君主立宪之国,这更加强了中国人对它的信仰与羡艳。所以,不只郑观应,其他的改良派也都最推崇君主立宪制度。

与郑观应呼吁设议院同时,王韬在自己主持的香港《循环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革的文章,这些文章在1882年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书中对君主专制和民主制度多有批评,独赞君主立宪可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故为最完美理想之政体。 其他许多早期改良派人物,如薛福成、陈炽、汤震、何启、胡礼垣、陈虬、宋恕等人,也在各自的着作中赞美或提倡议会制度。

同类推荐
  • 三国之黑暗兵法

    三国之黑暗兵法

    先求关注,收藏、点击、推荐票,谢谢支持。黑暗兵法。视人命如草芥,视仁义如粪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慈不掌兵,欲成万世霸业,则必用黑暗兵法。主角穿越在三国乱世,看看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进入到争霸天下的舞台中的。本文主角将从南阳入手,逐步进入东吴,以东吴为主角争霸天下,带领大家见识一段可歌可泣的三国历史。回顾历史,还原真相,展开畅想,笑傲三国。八十遍三国心血分享。
  • 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从距今170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元谋人”,到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结束了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一一秦,到威名远播的大汉,三分天下的三国,风度翩翩的魏晋,名扬天下的唐宋,软弱无能的清末,再到新中国的建立。 纵观中华五千年,那些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那些影响历史演进方向的英雄人物,共同勾勒出了历史长河波折而又蜿蜒向前的轨迹。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本书介绍了汉初社会形势、刘邦的政治遗产、文帝武事、贾谊的政治设计、法制改革、北边政策等内容。“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 步步为官

    步步为官

    他原本是现代的历史学生,到最后穿越成为了一个富家子弟,且看他如何踏入官场,步步为官。
  • 醉东汉

    醉东汉

    五胡乱华,八王之乱,这些阻止不了的时代,要结束了,只因为他的到来。
热门推荐
  • 盛夏堇年

    盛夏堇年

    那一年,他遇见她,她遇见他,他们一起走过青春岁月,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四年异地,两座城市,换来的却是又一个四年的分离,两个国度,他再次遇见她,她再次遇见他。他说:“这么多年,我的心还是明确的告诉我它不能没有你。”她说:“这么多年,我的心也不能和除你之外的人亲密。”时光荏苒,初心不变,幸好我们都没放弃,幸好,你还在我身边。
  • 腹黑总裁:丫头,往哪跑

    腹黑总裁:丫头,往哪跑

    他,夜氏集团的继承者,是学校里的校草,她,雨氏集团的大小姐,在见面第一次莫名其妙的成了他的女朋友,第二次成了他的未婚妻,两人便纠缠不清,却不知爱情的从见面的第一次就开始发芽了……终于,经过了一件事情,让他们认清了自己的心,在那件事情之后,两人的感情蹭蹭的上升,但是一个人的到来破坏了他们,那个人就是他的青梅竹马元婷婷,在元婷婷的破坏下,他越来越不相信他,对她恶言相对,一次次伤害她……最后她悲愤的离开了,三年后,她回来了,不再是当年活泼腹黑,而是一副生人勿进冰冷的样子……在他的婚礼上大闹一场,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阮婷婷的阴谋,他后悔了,他想重新跟她在一起。她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回不去了。
  • 二货号机帆船和他的船主

    二货号机帆船和他的船主

    一个以卖粮油干货为营生的《米铺》人有一棵一心要做大发的野心,兼干起贩木的买卖。他又有着打包不平能挺身而出的胆识,为此老会干出常人不可为之却认为他做的太出格的事,于是,人们说他二。他二到贩木赚到第一笔钱就造了当地第一艘木机帆船,且取名《二货号》。于是,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二货。二货欲把贩子营生做大时日本人打来了,逼的他不得不跟日本人搞,直搞到日本人投降时他还要搞,他不管日内瓦什么约地跟日本人搞到底。
  • 闪小说哲理篇:茶里加盐的味道

    闪小说哲理篇:茶里加盐的味道

    本书是微型小说集。本套书精选了3000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为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让读者读其文,闻其声,脑海中萦绕这些故事的人物和画面。适合改编成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内容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对他们往正面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 惊魂塔

    惊魂塔

    当一个人因为非自然原因而死去时。若其不甘心就这么死去,灵魂将会进入到惊魂塔之中,并获得一具临时的‘肉体’以进行死亡游戏。通关整个游戏,登上惊魂塔之巅,便可重获新生。败则......坠入地狱,永不超生!
  • 修真荒陆

    修真荒陆

    忽然四目相对,陈山触及了靠在车门上阿乐的眼神。好复杂的眼神啊,陈山大事得以放下,心情舒畅,触及阿乐的眼神,不由得胡思乱想起来。天啊,我不会昏迷的时候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吧?太没节操了,不会的,一定不会的。只能拿玉佩赎身了,这回节操全毁了!陈山遍寻衣物找不到玉佩,心中重复念叨着玉佩和节操,讪讪的问了一句。“请问姑娘,那个,我的节操呢?”QQ书友群:236114113
  • 死神少女的复仇计划

    死神少女的复仇计划

    一个人,双重身份,白天,人人厌恶的农村女孩,晚上,人人恐惧的死神少女。是仇恨让她变成这样子,她将如何完成她的复仇计划,敬请期待。
  • 使命侦探社

    使命侦探社

    从程序猿到开设自己的私家侦探社,用互联网思维侦查灵异神秘事件。
  • 神界之子

    神界之子

    自古以来,神界分为六界,冥界、魔界、天界、人界、妖界、幻界。魔界魔神介于他的狼子野心,想要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他煽动冥王死神、魅影神与幻影神,共同引发了一场浩大的神界战争,则天神与四大战神协同众神共同应战,但是实力悬殊,天神被囚禁,冥王死神与三大战神同归于尽,而魔神也受了重伤,独自闭关修炼养伤,战争被迫休停,日子回归往常,直到魔神复活之际,战争一触即发,神界的命运最终归根到了一群年轻人手里,他们将如何协同众神应战……
  • 鉴宝大宗师

    鉴宝大宗师

    钱?我有!美女?不缺!地位?等等,地位是什么?在华夏国,我富可敌国,坐拥百分之八十的珍奇异宝,每天请安的美女如云,这算地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