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Grossman,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Cambridge.MIT Press,1991.
[14]Hu,Albert G.Z.,&; Jefferson,G. H. FDI Impact and Spillover: Evidencefrom China's Electronic and Textile Industries.World Economy,2002(8).
[15]Coe,D.,&; Helpman,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5(39).
[16]Cannice,M.V.,Chen,R.,&; Daniels,J.D.Manag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Transfer Risk:A Case Analysis of U.S.High‐technology Firms in Asia.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3(14).
[17]王红领,等.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6(2).
[18]张小蒂,李晓钟.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殊性及成长特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5).
[19]樊纲,王小鲁,朱恒鹏,等.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0]江小涓.理解科技全球化.管理世界,2004(6).
[21]冼国明,等.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2005(10).
[22]侯润秀,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6(5).
[23]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财经研究,2007(6).
[24]陈涛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3(4).
[25]蒋殿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8).
[26]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6).
[27]马天毅,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世界经济研究,2006(7).
[28]何艳.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外资解析.中国外资,2007(1).
[29]魏后凯,等.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研究参考,2008(5).
[30]倪光南.十七点五亿美元买不来高新技术.经济日报,2005‐03‐26.
[31]原国锋.难换核心技术外资不是免费的午餐.人民日报,2007‐07‐16.
[32]曾朝晖.香雪海之鉴——警惕合资对品牌的伤害.市场周刊·商务,2003(3).
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地区层面的分析
马述忠 宋利青
提要: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地区层面分析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主要结论是:总体而言,FDI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投资环境是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因素。在东部地区,FDI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技术外溢效应;在中部地区,FDI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显着;而在西部地区,FDI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外溢效应为负,即产生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FDI技术外溢;自主创新能力;地区层面
众所周知,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灵魂,唯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一个时期,自主创新在我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2004年12月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国以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日益改善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直接投资,199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十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至2006年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已达6584.79亿美元。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世界着名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北方电讯研究开发中心以来,大量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外资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800家。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制约了其技术外溢效应的有效发挥?对这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最早涉及FDI溢出效应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Mac Dougall(1960)在分析FDI对东道国的福利效应时,首次明确提出了FDI溢出效应问题。Caves(1974)最早对FDI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经验检验。Kokko(1994)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
早期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只是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福利水平以及财政收入、国际收支、国际贸易条件的影响等问题时一并提出来进行讨论的,因此,并不详细和系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逐渐兴盛,当前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已成为FDI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关于FDI对特定国家特定时期技术外溢效应是否存在的实证研究,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FDI对东道国产生了显着的技术外溢效应,有的认为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不确定的,也有学者认为FDI产生了负溢出效应。
Borensztein(1998)利用1970-1989年69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促进技术转移具有正面效果,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国内投资。Beata Smarzynska Javorcik(2004)通过对Lithuanian1996-2000年企业层面数据的分析,发现FDI通过后向联系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率产生了积极的外溢,而且,合资企业比独资企业的外溢效应更大。Aitken和Harrison(1999)运用委内瑞拉制造业1976-1989年的面板数据,经研究发现,FDI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有负面影响。Aykut Lenger和Erol Taymaz(2006)通过对土耳其制造业FDI企业和本地企业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以及水平、垂直和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溢出的研究发现,来自FDI企业的水平溢出不显着,FDI企业对具有垂直关联关系的产业中其他企业技术活动的影响是不明确的。
国内学者姚洋(1998)就FDI对我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利用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并从中选取了12个行业146704家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就技术效率而言,“外国三资企业”的技术效率比国有企业高39%,“港澳台三资企业”比国有企业高33%;且行业内“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行业内每个企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蒋殿春、黄烨菁(2006)选取我国1997-2002年医药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4个产业所包含的l8个子产业的数据,在Blomstroem和Persson(1983)构建的基于生产函数基本思想的模型和陈涛涛(2003)在有关外资对我国工业部门溢出效应研究中建立的检验模型构建的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是: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的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国内也有学者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出质疑,王飞(2003)对省际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外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潘文卿(2003)的研究表明,外资在中西部很多地区产生了不太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陈柳、刘志彪(2006)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可能因为没有完全迈过人力资本的“门槛标准”而不能吸收FDI的技术外溢,对东部地区而言,现阶段,FDI可能由于技术垄断、吸引大量国内人才、占据大量廉价资源等原因,技术外溢的效应已经是相当微弱。
现有文献关于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较少,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致的。Andres Rodriguez‐Pose(2001)认为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R&;D机构,可以防止东道国科技人才的外流。Feinherg等(2001)对跨国公司在印度制药业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R&;D投资加速了印度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Susan E.Feinberg和Sumit K.Majumdar(2001)通过对印度制造业企业1980-1994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印度制造业跨国公司R&;D活动产生的溢出效应只在跨国公司之间存在,对本地企业并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国内学者蒋殿春(2004)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和一个二阶段博弈模型的分析,研究了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和R&;D融资地位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更多的时候,外商直接投资降低了与之竞争的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机,恶化了本地企业R&;D融资地位。薄文广、马先标、冼国明(2005)运用1995-2003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FDI对我国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不同类型专利申请量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我国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量影响最大,对发明专利申请量影响最小,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影响次之。而且,FDI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也有不同影响,对东部地区影响最显着,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次之,而对西部地区则几乎没有影响。冼国明、薄文广(2006)使用面板数据评估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其结论是: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则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鉴于目前对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且结论也不一致,本文从地区层面探讨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工业行业是我国历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部门,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工业部门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连续性及完整性,工业行业的数据是我国所有行业中最为完整的,其他行业的数据或者没有统计,或者统计数据不连续,难以进行计量分析。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本文选用工业行业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
表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科技项目数等。在这些指标中,由于我国的税收制度对创新产品的生产有一些优惠政策,各厂商都试图夸大自己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以达到减免税收的目的,因此新产品销售收入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着一些偏差(冼国明、薄文广,2005)。科技项目数,由于其产品化和市场化比例不易确定,因而也难以作为创新能力的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Stern等(2000)曾指出专利是表征创新产出最具体、最具可比性的指标。另外,由于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之间的时滞(发明专利审批时间为2-3年,实用新型为1年,外观设计不到1年),使用专利申请量而不是专利授权量,能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创新活动。然而,采用专利申请量表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一些企业为了避免竞争对手从公开的专利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发明信息,宁愿把发明成果作为商业秘密,而不愿将其列入专利保护范围;第二,专利的数量并不能反映相关发明的质量。但是,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企业愿意将自己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通过比较分析,本文选用专利申请量作为表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