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3000000007

第7章 “我”与法师的对话(3)

那个小沙弥变成了风流浪子,他把人的本能发展了,发展向食色享受、物质享受、感官享受那个方向去了。这种本能的膨胀和发展,有可能发展出比动物更可怕的堕落与粗暴、掠夺与侵占,甚至走向犯罪。能够把他拉回来的,就是他的惭愧心。惭是尊重自己,愧是尊重他人;惭是向善,愧是拒恶;惭是自律,愧是他律。所以,惭愧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是人与畜生不共的德行。所以,有惭愧心的人,才具备做人的资格。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有一天,有人问孔子:郑国的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他是有恩惠于国家、有恩惠于人民的人啊!又问:楚国的子西,怎么样呢?孔子不愿说人家的坏话,不肯做褒贬,只是说:“他啊!他啊!”最后问管仲,孔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才是一个人,一个够得上是人的人啊!他把齐国另一重臣伯氏的食邑三百亩好田,都收为公有,伯氏一家人穷了,只能吃青菜淡饭,而伯氏一家到死没有怨言,口服心服,这就是管仲啊!孔子称赞他是一个能够称为“人”的人。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评价啊!

说到这里,我想我能回答我的第六个自问了,我不是什么?我不是禽兽,我应该是人,是一个能懂得惭愧,懂得感恩,能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人,一个能改正自己、改善自己的人,一个直立的、有正知正见的人。

7.我没有去做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去做的是什么?

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他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觉得很奇怪,“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对呀!我提了明亮的灯笼,不是为了照路,是为了给别人光明,让别人看清脚下的路。

别人看清了路,也就不会误撞到我,这是我保护了自己,当然,也帮助了别人。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是一致的。”

盲人眼中没有光,但他心中有光。这光,就是智慧。

我们出家人一见面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译为中文,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福德;无量光,是智慧。“阿弥陀佛”就是福德智慧。

人的一生,是一个求生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求,没有止境。小时候,要求学;毕业了,要求工作、求事业;人长大了,要求爱;有了老婆,要求儿求女;生下了儿女,要求财、求养家糊口;生活改善了,要求名求利、求地位、求待遇。求来求去,有一样,没有做,这就是我的第七个自问:我没有去做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去做的是什么?我说:就是求智慧。这才是人最应该去做的。

南怀瑾先生有一句名言:“人,究竟为了什么?”他说,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哲学上的老问题,我不这样认为。先说一个故事:

清朝的乾隆皇帝最喜欢游江南。这次,他来到镇江金山,登上江天寺的宝塔,看到长江里船来船往,他就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老和尚说:“住了五十年了。”又问:“你五十年来看这江上,每天来往有多少船只?”老和尚说:“我只看到两条船。”乾隆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五十年了,只看到两条船。”老和尚说:“是呀,一为名来,一为利往,人生就是两条船呀!”乾隆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老和尚回答得很不简单。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文学家李笠翁,有一副对联:“人生两演员,天地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只有两位演员。没有错,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没有第三者。

佛教讲人生就是两件事。叫“生死事大”。所以,出家人,为什么出家?就叫“了生死”,又叫“了生脱死”。怎么能说“人,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呢?

其实,孔子也知道人生这两件事,他在《论语》里说:“所重,民食,丧祭。”这个“重”就是重点、重心。一个施政者、管理者的重点,一是“民食”,这是生活,这是讲生。一是“丧祭”,要安排后事,这是讲死。生要养生,死要送死。一个是生的关怀,一个是死的关怀。

孔子的“所重”同佛教不是如出一辙吗?

如何知生知死,如何弄清楚“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如何才能了生脱死?恐怕有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甚至没有想到过。这是一种觉悟,人生的根本的觉悟;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最本质的智慧。

我应该做的还没有做呀。

8.我要防止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应该防止的是什么?

人,懂得防止上当受骗,懂得防止自己不要受了别人的欺骗。

可是,人却不知道还要防止受了自己的欺骗。

宋朝有一位名臣,他是一位理学家,叫赵拚。他到四川去上任(相当于今天的省主席、省长),骑一头骡,随从只有一个老仆人,还有一琴一鹤。全城文武官员出来迎接,却找不到他。原来他已经进了城,坐在一家茶馆里慢慢喝茶了。后来,他不做官了,退下来了,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

腰佩黄金已退藏,

个中消息也寻常;

世人欲识高斋老,

只是柯村赵四郎。

第一句,说:腰间佩的那颗做官的黄金印,已经退还,交上去了。

第二句,说:一生风云,已经过去,平平常常,不值一道。

第三句,说:他退下来住的地方,这里叫高斋,你想认识这个老头吗?

第四句,说:他还是那个当年住在老家柯村的赵老四啊!

非常平淡,非常宁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拚(赵清献公),他一生奉献国家、正直清廉,最后归于平淡、平凡。这样的平凡就真的不平凡了。不平凡就是他不欺骗自己,不受自己的欺骗。这才是真的不平凡,真的了不起。

人,其实是很容易被自己欺骗的。

人有很多的角色、身份。比如在家庭里,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子;在爷爷、奶奶面前,你就是孙子;在太太面前,你是丈夫;在儿子(女儿)面前,你又是爸爸;在弟妹面前,你是兄长;在哥姊面前,你又成了弟弟。面对这些不同的角色、身份,又有了不同的做人要求。一个人角色迷误、身份模糊、位置不清,那就很尴尬,就要犯大错。在社会上也一样,在公司里,你是一个部门经理、一个白领;在老板面前,你是员工,是部下;可在员工面前,你又成了领导,成了领头羊。如果你参加了什么业余协会,你又有了社会兼职,你的角色、身份又完全不同了。你必须按照你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认同,去处事、去做人、去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你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立身之道。

可是,这些角色、身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地点、各种因缘的变化,角色也会被置换,被转化,甚至消失。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佛学院当副院长(院长,是一位领导人兼任,并不住院,也不来院),我就成了实际上主持院务的住院的一位负责人。这个角色、身份是明确的。然而,副院长的职务是一个职称、头衔、位置、责任,在这个岗位上,我不可能以自己的个人意愿来说话、来处事,我必须以“副院长”的角色要求、身份规范来说话、来处事、来面对一切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我的社会角色所规限了的。可是,学生毕业了,学院已不再继续聘任了,我这个“副院长”的头衔固然还在,别人也称呼我“院长”,却已成虚职,没有任何的实存意义了。如果我还以一个“副院长”的虚衔、虚荣,来自满、自处,那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了。因为离开了学生,离开了教学管理,“副院长”的头衔已毫无用途了。这个称呼,虚而不实。

有时候,当一个领导人,往往会被他的部下捧坏了,捧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年轻人,人生历练还不够,吹捧太多,明明说错了,下面还说对、对、对,是、是、是,捧到了自己也来欺骗自己的地步。

有时候,我去参加公开活动,因为我的特殊身份(代表了一个宗教),我被安排坐上了主席台,并且坐在显着位置,成了万众瞩目的嘉宾。可是,活动结束,我走下台来,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我。如果,我还以坐在主席台上做嘉宾的那个虚荣来自满、自炫,那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了。因为离开了那个场合,我曾经的角色已毫无用途了。那个场面,已成过去。

一个借“背景”、“他力”或“刹那因缘”生活的人(比如:官员、老板、执行长、总经理之类),在他退休以后,他会很失落,因为从不平凡回到了平凡,从绚烂回到了沉寂,他就不平衡了,他还生活在对过去的自我陶醉、自我欺骗之中。更可笑的是,报载,还有因此而自杀、自毁的人,那就更是一种角色迷误,知见的虚妄了。

学佛,就是回归本然,回到真正的自我。走出那些角色的耀眼光晕,我们既不要被别人欺骗,也不要被自己所欺骗。这才是一个本色的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真正的“我”。

同类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本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中兴战功录

    中兴战功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焦阳焚天

    焦阳焚天

    以肉身作炉鼎,引天地之能量,灼心火,淬成无上神丹,焚化万千。当九星汇聚,混沌衍化——“这个世界将由我主宰!!”
  • 他说,宠你没理由!

    他说,宠你没理由!

    【新书《BOSS难缠:强宠娇妻100天》】沈亦杋说:“阿柠,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走的太远,即使离家出走也请一直在隔壁。”可死亡带走了记忆,记忆带走了属于她的一切。叶柠说:“惹你不开心的事我都不打算做了,我就一个人,没钱没嫁妆,你看着办吧。”可仇恨带走了回忆,回忆带走了给予他的深爱。“阿柠,对你的爱终于成了我最大的痛苦。”“阿亦,对你的爱终于成了我最大的负累。”当深爱被时间遗忘,当仇恨将爱情掩埋,谁还记得那时日光正暖,爱意正浓。谁也拯救不了别人的爱情,只能在旁观者的世界里看着他们如何重伤痛苦,然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幸运和珍惜。他是她一辈子也画不完整的结局,她是他一辈子也忘不干净的开始。
  • 没有什么不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

    全书共10章,包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方法总比问题多,头脑是日用品不是装饰品,别犯迷糊,找准方向,不抛弃,不放弃等。
  • 造化传承

    造化传承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故事从地球开始,为了给妹妹治病,罗铮参加了一个宇宙探险计划训练营。十年后,计划成行。通过虫洞穿越,探险外星域的飞船向数百亿年光年外的目的地飞去。在飞行的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罗铮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他来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修仙世界,这是一个和地球完全不同的世界,已知的科学常识都被颠覆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如何生活,又一步步成为强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天衍吟龙诀

    天衍吟龙诀

    若老天定要这样安排,那我偏要逆天而行;若这路始终如此艰难,那我偏要迎难而上;你若离去,天涯海角我也要寻到你!或许此生本就不凡,那就唯有用手中利剑斩尽这仇恨的羁绊,破碎这无尽的虚空......
  • 微光在我心

    微光在我心

    曾经,你是否在混沌中游走......曾经,当你希翼的光出现时,你是否极力想留住,尽管只是那么一点微光......曾经,当那个人离去时,你是否撕心裂肺,以为已经绝望的心却依旧一直坚强不息,因为那点微光已经深深照亮了你整颗心.....年少时,我们都天真的以为一辈子如果不能跟最爱的那个在一起,内心的大门宁愿从此关闭,一生了无生趣。长大后,我们渐渐知道生活是件很无奈的事情。如果,你在一次次的无奈中成长,然后变得更加坚毅。那么恭喜你,在未来某个时期,你会看到一扇窗。好吧,或许你还是很遗憾,但必须懂得生活还得继续,为了更好......
  • 时光很暖人不再

    时光很暖人不再

    她和他,无形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消散,但同时蔓延的,是一种生疏感,距离渐渐拉开,不可置疑的事实。
  • 畅游法国

    畅游法国

    如何就餐、住宿、怎样合理购物、遇到危机事件改怎样处理等信息,更有详细的步骤解释。最重要的到法国之后最该看,最该体验的我们都一一列出,与此同时,书中有专门的主题线路推荐,供您自由行的旅程更为丰富。本书还特别附录了法国出国旅游法语常用语,以及多组中法文景点对照词供读者查询使用。
  • 七界霸王录

    七界霸王录

    七界之间,神魔并存,征伐不断,战争与杀戮如同儿戏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上演。与神魔相比,人类懦弱的躯体不足以在战争中取得任何的胜利,但是,不甘作为奴隶的人们依然建立了自己的国度。不为永生,只为种族的延续。七星神国的马王府里,二公子翎云本可凭借这个身份安然的度过富贵的一生,然而,父亲的突然病故却突然让他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不详的罪子。度过了三年的流浪生涯之后,然而即使他看淡了一切,并不想复仇与厮杀,却也不得不面对神魔战争那残酷的现实。本文将讲述一位淡看一切的少年如何成为一代名将,一代人皇,一代霸主的传奇史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