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3000000018

第18章 “心”与法师的对话(1)

——法师解读“心”的19个问题

基督教的救赎,靠的是上帝;而佛教的救赎,靠的是自己。佛教是教人“内求而不外求”的,核心是要人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心。

看到同样一丛花,植物学家想,它是什么品种?诗人想,这是春天。商人想,它能卖多少钱?哲学家想,这是生命的必然。林黛玉看了要哭,要唱出一曲《葬花吟》来。

这就是佛说的:“心生则法(不同的事物)生,心灭则法灭。”可见,人最宝贵的资源是在自己心中。

(一)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的智慧,是心灵的智慧。但是,能不能看破,肯不肯看破,能不能放下,肯不肯放下,却是方法的智慧。现实生活中,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懂得放下的方法;不能悟的,心事重重,苦闷多多,钻在牛角尖里出不去,痛苦得很,消极得很,甚至到了绝望的也很多。其实没有这么严重,都是心中的执着把自己放进了“地狱”。只要放下,回头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

35.人,应该“放下”什么?

(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外道的修道人,捧着花,来见佛。

佛说:“放下!”修道人放下了左手中的一株花。佛说:“放下!”于是,修道人又放下了右手中的一株花。佛说:“放下!”那修道人说:“我今两手空空,更教我放下什么?”佛说:“我不是教你放下手中的花,你应当放下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啊!”修道人于是得悟。(《五灯会元》卷一)坦山和尚和他的侍者外出行脚,走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孩子立在河边也想过河,却无法过去。坦山说:“我背你过河吧!”于是,背着她,过了河。那女孩子千谢万谢地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半天,那小和尚终于憋不住了,愤愤地说:“师父,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刚才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女孩?”坦山说:“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呀!”

一位将军在家中拿出他所收藏的珍宝古玩欣赏把玩,一不小心,差一点把一只玉杯打碎。幸亏他手快,抓住了滑下的杯子,但已经满头大汗了。待他定下心来,他想:

“我率领千军万马,出生入死,从来没有害怕过,为什么今天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让我惊吓成这个样子了?”他由此悟出,有了爱憎之心,有了贪恋之心,他才如此惊怖,如此失常。于是,他把那只玉杯捐赠给博物馆了。

这里三则故事已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放下”什么。可是生活中,许多烦恼、许多执着、许多不开心,有几个肯放下?有几个能放下?生活中无奇不有。人总会遇到难堪的处境,最怕的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许多郁结,不肯放下,就留在心上。留在心上,又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那就麻烦多多了。

人的内心世界真奇妙,有时候难以理喻,有时候也无法用“情”

字来概括。有人说,生活太复杂,这个世界太复杂。其实,生活并不复杂,社会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人。人为什么复杂?因为人的心太复杂。人的脑子里(心里)念头太多。有许多念头,似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无法控制它。该想的,它不来;不该想的,不请自来,甚至挡也挡不住。特别是人在面对矛盾、面对困惑、面对不如意事的时候,杂念纷至沓来,排遣不去,越想越想不开、想不通,以致吃不下、睡不着。落到这种困境,别说你是作家、诗人、科学家,即使是心理学家,你也找不到主宰自己念头的出路。在李后主那里,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李清照那里,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曹雪芹那里,叫“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人就是这么奇怪,丢不了,放不下,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实际上,是自己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人对自己的念头没有自由,于是种种离奇的、出人意料的蠢事、傻事、损人不利己的事,都会源源不断地做出来。在旁观者的眼里,也许这个人的念头、想法、做法、行为太离谱,太不合情理,太出格,太失常,可是在本人,他认定他那个念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动摇的,甚至不惜一切、不计后果地去将之实现,至死还自我感觉良好。多少人间悲剧,就这样毫无理性地在一幕幕上演。为什么?人不肯放下。

人又往往被自身的许多假象掩盖着。一个人爱吹牛说大话,极力显示自己的能耐,其实,他掩盖的是他的自卑和空虚。吹牛说大话是假象,正是他不肯放下他的自卑和空虚的表现。如果他能看清(观照)自己的这个“如实”真相,他就会惭愧,再不愿吹牛说大话了。

一个暴跳如雷的人,其脾气、怒气也是假象,掩盖的正是沮丧和恐惧。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游刃有余的人,是不会那样失去理性地发脾气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显其暴力的非理性的狂怒发作之时,恐怕正是他不肯放下他的失败、挫折而又无能为力之际。

所以,研究一下人们内心的种种变化、各种妄念的显现、各种执着的暴露,你便能判别出什么是迷,什么是悟。

据说,东南亚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用一只木箱,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子上开了一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伸进手去,抓住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放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肯把手中的东西放弃,以致当猎人来的时候,不费气力,就把猴子一个个捉住了,这是猴子的悲剧。像猴子一样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剧,在生活中还少吗?

不肯放下,当然不能看破。

36.怎样看待不幸?

对于“看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一位老太太做到了。她在路上碰到抢匪,钱包被抢走了。回到家里,她向一家人分享了下面的话:“我今天有四件事要感上天之恩:一是以前我从没有碰到过抢匪,今天碰上了。二是他虽然抢了我的钱包,但没有夺去我的性命。三是虽然被抢走了钱包里的钱,但数量不多。四是是人家抢了我的,不是我去抢了人家的。”

以感恩、赞美来看待不幸,不仅释怀,而且充满喜乐,这是真正的“看破”。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慌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马吉,已经被上帝接去了,到了天上的家。二女儿叫玛丽亚,住在英国。

刚才我是在祷告,如果接我回天上的家,我就去看大女儿;如果让我去英国,我就去看二女儿。不管去哪里,都一样。

所以,我很安心啊!”

这位老太太,真的放下了。然而,放下,不仅仅是对凡夫说的,修行人、学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实践意义。一方面,你要发菩提心,有求道求法的诚心、恒心;另一方面,又要把一切执着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都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乐和苦难,同时也要放下“何时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与寻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发现,原来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没有离开过你,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执着,成佛很难,悟道很难,往生西方也很难!

37.什么是“心无所住”?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时,当场若有所悟,决定出家学道。他前往湖北黄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豁然开悟。在《坛经》中,他谈到,无住、无相、无念,这三者实际上是相通相融的。“无住”,就是不在一个念头上或任何一种现象上产生执着,牢牢不放。比如,一个人受了批评,听到了一句非议的话,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心生苦闷,那就叫心有所住;或者贪财贪色、贪名贪利,心中牵挂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贪恋,甚或瞋恨怨怒,也是心有所住。凡是烦恼,想不开,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所谓“心无所住”,就是身在红尘,又能跳出红尘,不受红尘困扰,不受红尘的系缚。“而生其心”,“其”,就是那些。什么“那些”?无所住。“生其心”,就是生“无所住”心,就是生出离心。一个学佛者,出入红尘还能救度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布施法雨,广说佛法,就是慈悲心、菩萨心、智慧心了。

“心无所住”就是心生无住,无住生心,生无住心。外在的现象,如梦如幻,自己不为所迷,自性清净,不会在利害、荣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别中打滚、折腾,才是真正的放下。

六祖慧能大师那一首着名的得法偈,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据说慧能24岁时到达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来为何事?”慧能说:“唯求法作佛。”弘忍随口一问:“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吗?”慧能马上回答:“人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好一个“佛性有何差别”!这一问,当然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慧能在那里安心劳动了八个月。一天,五祖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查一下各人的见地,为日后做准备。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东山会下的教授师,名望在众人之上,盼他写首偈来,也是众望所归。但神秀没有自信,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慧能听到别人念了这首偈,认为他没有见性。当下也作了一首,请人代他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当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驿,嘱他速回岭南。慧能走了,后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

其实,神秀的那首偈并没有错。我的恩师茗山老法师就多次说过,一个尚未开悟,还在修持过程中的人,应该牢记神秀的教导,时时勤拂拭,老老实实地磨炼自己,保持心地清净。这是一个长期用功的过程,一点也马虎不得。但六祖慧能大师,已经彻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认为一切都不应该执着。“菩提树”、“明镜台”,何须执着?智慧也不应执着。一执着便无智慧,执着的本身就不是智慧。

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既没有分别,也没有凡圣。只有心中一无牵挂,什么都放下了,才是真正的开悟。正如《心经》中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的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本来无一物”,这就是真正的悟境现前了。所以,“本来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

有道是:“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38.烦恼多,就是业障多吗?

有个出家人去问马祖道一禅师:“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向我直接开示祖师西来意!”马祖说:“我今天很累,没有说话的心情,你去问智藏。”出家人跑来问智藏,智藏说:

“你为什么不问和尚(指马祖)?”僧说:“是和尚叫我来问上座呀!”智藏摸了一下头,说:“今日头痛。你去问怀海师兄吧。”出家人又跑去问怀海,怀海说:“我不知道。”这位出家人无奈,只好再回到马祖那里,把经过禀报了。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

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三个人都不肯回答。不肯回答,就是没有什么好回答的。既然没有什么好回答的,那当然也就是没有什么好问的。他最后还是找到马祖这里来,马祖只有点拨他了:你问的问题,就像智藏的头是白的,怀海的头是黑的。智藏年纪大了,满头已白,怀海还年轻,头发仍黑。一白一黑,答案现成,何须再问?处处皆佛法,样样都是道,你自己看不到,还要问这问那。等于说,你自己穿着衣服,还要到处找衣服;你碗里就有饭,还要到处找饭吃。佛法本是自然如是,天然如是,一切现成,用禅宗祖师的话说,吃饭、睡觉、屙屎、拉尿,都是。不需要问,不需要说,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多余。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恐怕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要问要答,要说要写,那都是心中的执着。心中的执着不肯放下,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则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心中的执着放下了,不执着于善,也不执着于恶,心无所住,一念不生,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佛法。

这不就是像“藏头白,海头黑”一样简单、现成、明明白白吗?

“看破、放下”的智慧,是方法的智慧。现实生活中,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懂得放下的方法,这方法用处太大了,好处太多了。不能悟的,心事重重,苦闷多多,钻在牛角尖里出不去,痛苦得很,消极得很,绝望得很,几乎死路一条。其实没有这么严重,都是心中的执着把自己放进了“地狱”。只要放下,放下即实地;只要放下,回头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

我住在上海静安寺时,有一个交通大学的硕士生跑来找我,一进门:“师父,我这几天烦恼太多了。”我当时特别忙,根本无暇接待。只好来个干脆:“你烦恼多,说明你没有智慧,说明你有业障。”他一听连忙说:“师父,够了。”掉转身就走了。

同类推荐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

    本书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禅的入世智慧,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禅在心中心中有禅,处处即禅心不妄动,超脱化外原本无物,何染尘埃等六部分内容。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热门推荐
  • 蛇眼雷瑞克

    蛇眼雷瑞克

    跌宕起伏的雄伟剧情,史诗般华丽精髓的语言,爱恨纠葛的缠绵爱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瑰丽的自然景象描写。用写《神曲》一样的精力完成一篇奇幻小说,一字一句都反复雕琢。虎皮猫出品,必为精品。
  • 无良冒险王

    无良冒险王

    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既有东方韵味的刀光剑影,亦有西方特色的优雅与神秘。一个胸怀梦想的无良少年,一群重情重义的伙伴,一场热血刺激的冒险。你会因真情梦想而感动喜悦,你也会因人性罪恶而愤怒悲伤。无论是晴空下那双坚毅的眼睛,还是血色中那双颤抖的手,这都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装逼结束)其实这就是一个中二少年带着一群逗逼基友祸乱天下的故事。“冒险王欧蕾哇拿路!”白从良在睡梦中大喊,口水留了一枕头。
  • 大宝藏之画史

    大宝藏之画史

    因江湖上的大宝藏传说,因西楚霸王显灵道出的一句话:“我把百余座城池的财富聚集为一个大宝藏,挥洒尔等的热血去追逐,大宝藏会书开启等新的王者传奇!”因西楚霸王的亲笔密诏羊皮卷,让众势力的野心再次膨胀!矛盾再度激化!天下开始疯狂!
  • 择其天修其道

    择其天修其道

    北有一妖,名为摘星。可张目对日,夜可逐星。每逢八月十五,祸害人间,生灵涂炭......
  • 史上至强反派

    史上至强反派

    三千万年前,天道与未知敌人一战,重创沉睡。三千万年后,天道苏醒,真命再起。天旗扬飞三千界,古钟无量荡诸天。苍天无垠,不知多少,万虚归一,无极无尽。一尊不可名状的生灵在此,蓦然睁开了双眼。“此界,寂灭!”
  • 豪宠鲜妻:老公,快投降

    豪宠鲜妻:老公,快投降

    被爷爷设计,她嫁他为妻。婚前,他对她暗生情愫。婚后,他夜夜偷闯进她的房间,一闯就是一夜。“司少,说好的,这只是一笔交易。”某男挑唇:“没有‘交’,何来的易?”“……”卑鄙!
  • 五行圣主

    五行圣主

    这是一个小人物踏上武道,称霸天地的故事。
  • 成就一生的金口才(教你成功丛书)

    成就一生的金口才(教你成功丛书)

    能言善辩的口才,妙语连珠的谈吐,是沟通的基础,是成功的法宝。能言善辩,小则可以增添欢乐,大则可以成就一个的事业。能言善辩的人,即使一无所有,也能驰骋天下。因为现今的社会,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摆脱困境,都需要善辩的口才,灵活的头脑。看一个人有没有素养,内看谈吐,外看着装。谈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这是衡量一个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准。
  • 薄情王爷的仙妃

    薄情王爷的仙妃

    近年来,江湖之中一直有个传言,上古时期留下来的神器即将现世,传言,神器在手,便可发挥无穷无尽之力量,并召唤出上古四大神兽。“得上古神器者,便可统一天下,成为乱世的霸主”更有传言称,其中两件上古神器将会被一名女子所掌控,并召出上古四神兽之朱雀,传言同样是:“得此女子者,便可得天下。”江湖中的各大门派和隐世高手,无不疯狂寻找,上古神器威力无边,加上能召出上古四神兽,是所有人都想占为已有的宝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傲世仙武

    傲世仙武

    修炼之道,无非修神炼肉两极!修神之路,感悟天地法则,掌控自然之力!炼肉之法,穷究肉身奥秘,觉醒极限潜能!然而,大道归同,修身炼神所求者,长生不朽也,萧尘修武入道,走通天路,破万界门,掌诸天运,寻长生道!(诸位看官,如感觉此书尚可,值得期待,请收藏本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