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论文的撰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科研论文是综合实践活动科研论文的主体。本章介绍了教学科研论文的概念、内涵与撰写要领,着重论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论文、教材研究论文、教学研究论文、课程资源研究论文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范例评析帮助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撰写要领。
第一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科研论文撰写概述
教学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科研论文是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某方面问题,例如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等进行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而写成的以论述为主的文章。
一、撰写教学科研论文的意义
1.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论文的写作,研究者不仅可以发现和探究教学规律,而且完成了对教学意义的重构和理解的飞跃。撰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与资料、理论进行对话、碰撞和论辩的互动过程;是深化自己原有的知识,发展理论认识,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课程理论还不太成熟,教材建设刚刚起步,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还有待深化,迫切需要人们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以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提高研究者的素质
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又是研究者对所获得的各种感性材料进行二次加工、深度提炼、理性升华的过程;是研究者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总结、反思、检讨的过程。研究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都得以提高。
3.有利于不同时空的学术交流
研究者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教学研究论文的发布,实现了与他人的交流、争论和成果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繁荣,有助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群体的形成和合力的聚集,进而推动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发展。
二、科研论文的基本要素和要求
1.科研论文的基本要素
(1)论题。指要论证的真实性命题。主要来源是研究课题的假设及对假设验证的结果。
(2)论据。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主要来源是研究者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和理论。
(3)论证。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要体现层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语言表达要准确鲜明,不宜使用夸张性的或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学性语言。
2.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
(1)创新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理论上要有发展,或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能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2)科学性。以可靠的数据和实践资料为依据,有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经得起推敲。
(3)实践性。有现实意义,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中操作运用,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
三、科研论文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目的分
(1)理论探讨、论证性论文。以阐述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一般应有独特的视野、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对研究者的专业理论素养、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创新”等论题。
(2)综合论述性论文。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某一问题,从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目前状况)两方面加以系统和综合概括,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指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的误区分析与对策研究”等论题。
(3)预测性论文。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科学和事实,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一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预测今后发展的可能。
如“初中升高中升学考试内容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影响的分析”等论题。
2.按研究内容分
(1)课程研究论文。
(2)教材研究论文。
(3)教学研究论文。
(4)课程资源研究论文。
本章第二、三、四、五节将分别展开论述。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步骤和基本框架
1.论文写作步骤
科研论文的写作步骤和实证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大致相同。一般包括:
(1)确定题目;
(2)拟订写作提纲;
(3)写出初稿;
(4)修改;
(5)定稿;
(6)交流或争取发表。
2.论文的基本框架
科研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实证性论文的研究报告略有不同,一般包括:
(1)题目。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问题式,多为所论述的问题,如“试论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问题”;二是结论式,多为作者的研究结论,如“师资问题是制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瓶颈”;三是范围式,如“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第三类题目比较笼统,范围太广,一般的研究者最好不要用。论文题目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因此,确定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题目要准确概括论文内容,能反映作者的研究方向、范围和深度;二是文字简练,具有新颖性;三是表达明确、肯定。不仅能使人从题目上判断研究属于什么学科范畴,而且能明白该研究课题的价值以及在同一研究领域或相关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是规范的科研论文不可缺少的环节。指作者用简短的文字扼要地概括出文章内容,使读者了解论文的概貌,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撰写内容摘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一般不要过长,以二三百字为宜;二是结构要严谨,逻辑性强。三是不要把内容摘要写成以前言为主。一般较短的论文可以省略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3)关键词。关键词指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一般以3~5个为宜,最多不超过8个。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的科学名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
(4)前言。是指作者对研究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的概述。
一般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阐明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机,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水平;二是简介该课题的关键概念及陈述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内容、目的;三是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字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5)正文。正文是作者表达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三部分。正文的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成几部分,并加标题。
(6)结论与讨论。对研究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而得出结论,是整个课题的答案。写结论时,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文字要简练,内容要具体,观点要鲜明。切忌使用“大概”、“可能”之类含糊不清的字眼。
讨论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论,并将其与有关的研究作比较,也可指出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7)注释与参考文献。在文章的最后要注明写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引用别人的原话或原文时要注明出处,列出作者、书报杂志名、标题、页码、版次、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等,以便查找。
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论文的撰写
一、关于课程的解读
课程是个难以界定的词汇,几百年来,国内外学者曾经给课程下过许许多多的定义。
施良方在其《课程论》中,介绍了学者们对课程的六种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关于课程是这样说的:课程指“课业和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育大辞典》把课程定义为:“①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②泛指课文的进程;③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②近几年也有学者把人们对课程的定义概括为四种。如钟启泉、王文静等概括为: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③课程即计划;④课程即经验。③他们分析认为,这四种定义都有其积极意义与价值,又各有其局限性。他们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尽管关于课程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联的,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课程的定义也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一个新定义,都是在继承前人研究结果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课程问题的探讨开始走向深化。
一方面是从较为表面化的对某种观念或组织形式的倡导、阐释转向对课程问题内部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对教育中“人的要素”(特别是教师)的重视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方面是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探讨在数量上迅速增加。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代表的新课程的组织形式,是许多学者探讨的重点。
过去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因素,如“学校文化”、“学校组织”等开始进入研究视野。上述对课程定义的多元解读以及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将有助于我们进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意义
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推进新课程既要有饱满热情,更要有科学态度。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课题要产生于课程改革实践,教育科研成果要为课程改革实施服务。”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和特性与小学其他课程有较大差异,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建构与实施体系还不是十分成熟与完善,对此开展的课程研究,将促进该课程的成熟与完善。
一线小学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研究中来,将给课程研究注入活力。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构建重综合、重活动、重过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2.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间接受益者是学生。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熟与完善中,将能更有效地投入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生的下列素质与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和迁移;
3.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素养
一般的小学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等,其课程理论已相对成熟与完善,对这些学科课程的深入研究,往往需要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学科知识,一线教师参与的难度较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尚未成熟与完善,一线教师易于参与。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领域与热点问题
基于本节前述对课程定义的多元解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领域是十分宽泛的。它涉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改革与课程目标、课程特性、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对这些内容的研究,要紧紧抓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基本理念与策略,即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一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当前围绕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重点问题,除了本章第三、四、五节要分节阐述的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外,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1)对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从各个层面的解读和研究,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大理论基础: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研究;课程性质与价值的研究;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研究;课程目标的研究;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程评价的研究等等。
(2)对课程学习领域的深入研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3)因地因校制宜,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4)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的研究。
(5)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范例评析
【范例10.2.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
06级硕士生、应晓玲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从实践层面与操作层面作了调查,并从课程观念、课程评价与条件保障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对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学校、教师四个方面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