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误区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别的学科课程迥然不同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强调各地各校自主开发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各地各校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大致归纳如下:
(1)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强调要学生有发明创造,甚至人为地拔高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制品。
(2)把课程学习活动等同于学科的实践活动,仿佛只要学生动手实践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于是科学课的实验课、美术课的写生课、英语的课本剧表演甚至体育游戏活动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3)片面地强调技能的习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过分强调编织、工艺制品等的技术含量,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
(4)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理解为教师放弃指导、放任自流。把“重在过程”理解为“不要结果”,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作用缺位。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①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②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合作探究;校内合作探究乃至跨校跨地区合作探究等。
③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即止。
④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有效指导。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每所学校都应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制订三种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年级和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①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打破学校、教师的束缚,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融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②融合三大指定学习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三大指定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学校应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这三大学习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三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③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其他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不仅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手段,更是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
④弹性课时制。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不致流于形式,应在课时的安排上实施弹性课时制,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平均每周3课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第三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素养与能力要求
1.教师的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了教师任意挥洒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1)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呼唤综合型的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无论哪一领域,哪一个主题,其涵盖的内容都较过去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除了有关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比课程内容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具有科学、艺术的基本知识。那种把自己禁锢在任教学科范围内的教师,教语文的不再涉及数学与自然;教数学的不再涉及语文与史地,知识结构单一,是不能适应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的要求的。
教师还应该具有综合性的能力素养。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简单的拼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兴趣、动机、意志等。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对各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具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具有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等等。
(2)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的调整。
课程功能的发展性,使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知识传授者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过去的教学,多半属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将变成“学生做、教师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辅导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操作研究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师角色的改变,使教师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要求:一是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
在这方面,教师的不足更为明显。不少教师埋头在日常事务工作中,忽视了科学研究,导致科学研究能力薄弱。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尤其要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
(3)建立新的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其教学方式是将知识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聆听、练习、背诵、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应以“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为依据,考虑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如何让学习活动对每个学生都能产生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诱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给予他们解题的思索上的方向指引,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应鼓励与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广泛的阅读、观察与思索问题,搜集信息,与人讨论与发问,自己动手实践,注意力与持续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的培养等。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教师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
(1)教学设计的能力。(包括与学生共同设计主题,制订具体的课题及其关联图;明确学习资源;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设计个别化和协同化的学习过程;准备教师的支持和学习环境;准备对学生评价的工具等)。
(2)教学预测的能力。
(3)教学内容与方法“链接”的能力。
(4)应用信息的能力。
(5)适应新授课方式的能力。
(6)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7)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8)综合评价的能力。
二、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学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学校应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综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不能仅仅指定少数专职教师来承担指导任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有关专家及家长等。
三、教师的指导任务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1.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
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刚开始时,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主题,供学生选择。此后随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课题论证及制订方案的指导上。
2.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使他们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和帮助,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并在有必要时调整研究计划。
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3.在学生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