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塞(Richard Lipsey)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级别,经典性地将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统一对外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
经济学家丁伯根(T.Tinbergen)是从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一体化进行分析的。他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negative integration)和“积极一体化”(positive integration)。消极一体化,是指“取消各种规章制度”,即消除成员国之间资本、人力和商品等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积极一体化,是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去纠正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强化自由市场的正确信号,从而加强自由市场的经济一体化力量。这种阐述的意义,在于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属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历经近半个世纪之久,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地区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众多经济学家对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的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尚无统一的定义和看法。概括以往的研究,笔者认为,经济一体化,主要指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一般应该包含以下属性。
1.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和状态
经济一体化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是一个过程和状态。就过程而言,包括旨在消除各国(地区)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种种措施;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地区)间各种形式的差别的消失。或者更明确地说,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包括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或区域)经济结构。
2.制度性一体化和非制度性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具有某种组织或市场形式,并据此分为制度性一体化和非制度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是通过组织机构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如理查德·利普塞总结的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非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是通过非组织机构形式即通过市场建立的各国(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后一种情况在类似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3.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分工
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按国际(地区)分工的要求,调整各国(地区)的经济结构,从而使市场供给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即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充分流动并获得无差别待遇。
4.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手段
从组织的角度,或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讲,经济一体化就是各国(地区)采取协调的政策和取消差别的措施,去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福利的目标。特别是从国际和区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经济一体化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手段,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各国、各地区相互取消贸易壁垒障碍,进行各个层面的合作与协作以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的经济发展。
四、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组织
国际经济一体化从参与一体化的主体的属性来说有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多指跨国区域、或者说狭义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之分。前者又可称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开放而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出于对本书主题的考虑,我们基本不讨论这种情况的经济一体化问题。后者则是指狭义理解的经济一体化,从组织结构上讲,它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组成的、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或通过某些政府协定,制定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消除其间的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各国的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互惠。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同时它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态势。作为一种目标在于加强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依存,最终形成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同时,为完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必须形成区域内各国相互联系的开放经济的态势。根据理查德·利普塞(Richard Lipsey)的经典分类,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特惠关税区:成员国对相互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要低于对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成员国之间相互免除关税,但自由贸易区对于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并无共同关税,参加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可以自行确定对区外国家的税率。
(3)关税同盟(common union):不但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免税的自由贸易,而且成员国建立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不仅商品可以自由流动,而且资本、人员、劳务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与此同时,还建立统一的对外关税政策和通商政策。
(5)经济联盟或经济共同体(economic union):共同市场加上一些共同的财政政策、共同的货币政策以及发行统一的货币。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全体成员国接受单一的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征是: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国家。
(2)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在明确的制度架构下形成的,如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一体化条约等。
(3)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基本上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发展组织,其目标是促进组织成员的经济发展。
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效应
国际经济一体化或者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可以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主要是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关税同盟理论是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发展得较为成熟的理论,因而,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石。所谓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的。
一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在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是关税同盟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在这本书里,维纳提出了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两个重要概念,以指代关税同盟所产生的两种效应。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关税同盟内原来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生产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所取代,也就是关税同盟内某一成员国的需求从本国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此时,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便能增加,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同盟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因而被“创造”出来。由于从成员国进口的低成本产品取代了原来本国的高成本产品,该国就可以把原来的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的资源转移到生产其他成本较低的产品,因而就获得了利益的增进,改善了资源配置,增加了世界净福利。
所谓“贸易转移”,是指由于关税同盟成员国的商品受到了同盟统一对外关税的保护,而关税同盟以外的国家生产的同一种商品,则受到了同盟统一对外关税的歧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优先权使某些商品的需求从非同盟国转移到生产成本较高的同盟成员国,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非成员国向同盟成员国转移,结果产生了“贸易转移”。由于从原来的第三国进口成本较低的产品改为从成员国进口成本较高的产品,因而就造成了利益的损失,降低了资源配置,减少了世界净福利。
关税同盟的效应就是“贸易创造”的收益减去“贸易转移”的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一般来说,若本国有关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弹性愈大、或者本国与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别愈大,或者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别越小,则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反之,若本国有关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弹性越小、或者本国与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别越小,或者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别越大,则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越大。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从关税同盟国家的角度,而是从世界福利的角度来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则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福利的改善是不确定的。如果“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相比,“贸易创造”的收益大于“贸易转移”的损失,那就意味着用一定量的资源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了世界净福利;反之,则减少了世界净福利。
在《国际经济学》一书中,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和林德特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几何模型来表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效应。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分析
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关税同盟形成后所产生的动态效应,例如关税同盟导致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市场的统一,会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和行业竞争激化,因而也就可能带来成员国利益或福利水平的变化。这就提出了如何评价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问题。
金德尔伯格和林德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有: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和投资刺激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生产规模越大,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会越高,或者说,单位产出的成本会越低。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一般会引起产品平均收益的变动。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前提。多个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后,把若干个小市场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而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在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下,成员国之间很有可能通过产品专业化的分工,实现专业化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中,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关键意义。如果离开了规模经济,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关税同盟成员国的长期受益便是为期十分漫长的事情,而且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学概念来理解。
2.竞争刺激效应
区域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取消了内部关税,因此成员国企业失去了原先的关税保护,产品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一个较大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就必然使得成员国企业面临着与其他成员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只有加快技术进步,不断创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阵脚,乃至占领其他成员国市场。这种竞争必然鼓励成员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投资刺激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投资回报率的相对价格信号,动态地刺激了投资。
它可分为刺激一体化组织内的投资效应和吸引一体化组织外的投资效应两种形式。例如,由于A成员国有关企业的产品成本比B成员国高,因而A国有关企业就把工厂转移到B成员国,以寻求较低的生产成本;非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由于惧怕关税同盟贸易转移作用所带来的非成员国产品的被歧视,因而就纷纷到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内投资设厂,以规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统一对外关税。投资刺激效应的结果,必然加深成员国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空间经济学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产业集聚理论,使我们可以发现,由区域经济一体化引起的要素自由流动对形成产业集聚,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关键的作用。由于有了要素自由流动,就有可能形成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进而引起“集聚呼唤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形成产业集聚。
应该看到,传统的国际经济学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方面,并没有涉及产业集聚理论和经济地理学理论,其主要研究内容还局限于对商品或者产品的流动的分析上面。从本质上看,它只是分析了贸易的变化。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发展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程度。如何分析这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变化,是传统国际经济学的一个盲点。而在这方面,如何结合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空间经济学(新地理经济学)和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以此来拓宽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空间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