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欧盟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4%,其中,新加入国家平均增长率为5%。
拉脱维亚表现尤为出色,经济增长率达到8.5%。1996年,欧盟的GDP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36.15%。1999年,欧盟15国的经常项目收支为257亿美元,占GDP的0.3%;GDP的增长率为3.4%;总固定资本投资增长5%;财政赤字占GDP的-0.8%;失业率为9.2%。到2000年,欧洲经济区17国、欧洲联盟15国和欧元区12国三个经济层次的经济分别增长3.2%、3.2%和3.3%,均比1999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欧盟的实际GDP在2001年增长率是1.8%,2004年是2.6%。总体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欧盟经济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率。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0年,欧盟15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2.6%上升到3.4%。
一、要素流动方面的成果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革命和近现代意义上民族主权国家的诞生地,早在19世纪,西欧就在发达国家群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经济。区域内国家间的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相互流动的密切程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而且已出现水平分工的发展趋向。随着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水平分工和部门内分工,又有了突出发展。仅从成员国之间商品流通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就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37%,跃至20世纪80年代中的5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充分说明了区域内分工的不可替代性。
在整体上,欧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集团,对国际贸易依赖较强,不计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居首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2%(1993年)到90年代末期的20%以上,现在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0%左右。1957-1985年期间,欧盟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6倍。1985-1992年的7年间,对外贸易增长了36%。加上区内贸易,1980年欧盟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33.2%,1987年约占40%,1991年增至41.1%。1994年,欧盟15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28500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8%,是美国的2.4倍,是日本的4.3倍。欧盟内部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目前,欧盟25国盟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包括盟内外)的85%左右。1997年,欧盟的经常项目贸易顺差达到630亿欧元,比1996年增长了56%,比1995年增长了350%以上。目前,美国的贸易额为全球贸易总额的18.3%,出口额仅为全球总出口额的13%。欧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4%,欧盟的6个核心成员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8.9%。2001年度,通过对世界各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和进行的综合统计,世界前四大贸易实体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2004年5月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之后,欧盟25国之间的贸易(盟内贸易)占欧盟对外贸易的比重将明显增加。50多年来,欧盟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区内贸易额增长9倍,年均递增率为6.7%,区外贸易额增长了4倍,平均递增率为4.2%。自1958年建立欧洲共同市场以来,欧盟的区内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1970年还只占51%,至20世纪90年代已约占60%,而区外贸易总额只占全部贸易额的40%。从进出口额来看,欧盟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瑞士、日本、东欧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及非加太国家;主要供货国是美国、瑞士、东欧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欧盟的对外贸易额大体上与美国相当,但大大超过日本。美国是贸易逆差,而欧盟则是贸易盈余。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
英国和美国既是全球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1998年,美国与欧盟之间的直接投资比上年提高了1倍,1999年美欧之间的投资活动异常活跃,流入欧盟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高达269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4%。同时,欧盟也积极以各种形式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进行投资。特别是随着欧元启动之后,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欧盟在全球FDI流量中的份额从1982-1987年的28.2%迅速提高到1991-1993年的44.4%,而其在发达国家中的份额也从36.1%急剧提高到66.3%。这说明单一市场对全世界的投资者有更大吸引力。在流向欧盟总的FDI迅速增加的同时,欧盟内部的FDI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其在总FDI中的份额从1984年的40.6%提高到了1993年的59.5%。
分析FDI在欧盟成员国中的分布,可以看到,FDI(包括外来的和欧盟内部的)有两个主要目的地:一个是比利时/卢森堡,另一个是爱尔兰。老工业中心和新的外围都能吸引资本投资,将产业吸引到一起的因素(诸如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等)和将产业驱散的因素(诸如竞争和比较优势)都会起作用,而哪个国家或地区会实际上吸引到外资更取决于其投资环境。
二、产业结构整合方面的成果
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差异阻碍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但欧盟成员国间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趋同的可能性很大,且目前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一,新成员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为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农业在新成员国经济中的比重正以较快的速度下降。从1999年到2005年,新成员国中农业全职劳动力的数量下降22%,而老成员国下降幅度为11%,即农业就业人口在老成员国中每年下降1.8%,而在新成员国中每年下降4.1%。这种转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说明新成员国正处于快速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另外,新成员国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全面超过老成员国。在第二产业,除塞浦路斯工业的增长幅度较小、捷克的建筑业出现负增长外,其他成员国(尤其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第三产业,各国的贸易、交通和通信业发展最为迅猛,公共管理业的进步幅度也比老成员国大得多。除波兰的公共管理服务发展较慢外,其余新成员国在各项服务业领域均实现持续增长。新成员国增长率的优势和结构特点充分反映出欧盟各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
第二,欧盟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的调节为产业结构整合提供了保障。为缩小新老成员国农业方面的差距,欧盟通过在2000年到2006年间实施支持新入盟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项目(SAPARD)来帮助新成员国改革农业和相关部门的对策,并大力推行共同农业政策(CAP)。此外,欧盟的结构基金对工业和服务业结构转型地区也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而欧盟的企业竞争政策、保护中小企业的政策以及为加强科技力量而制订的框架研发计划、伽利略计划和ITER计划等完善了新成员国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同时,欧盟还采取金融服务行动计划和兰氏金融服务监管程序等措施促进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整体市场机制和货币制度的整合,缩小新老成员国在商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差距。
第三,新老成员国个体的努力是产业结构整合的直接动力。一方面,新成员国在参照老成员国的基础上以欧盟的要求为标准制定一系列产业调整政策。
各国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始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适当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培育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爱沙尼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巩固了本国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的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和海运交通服务业;拉脱维亚较为重视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也取得很大进步;斯洛文尼亚加工工业基础雄厚,同时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地,这为汽车、电子和化工等行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出于对劳动力成本、语言文化和地缘等种种便利的考虑,欧盟东扩后,老成员国对新成员国贸易和投资的领域和总量都有所增加,这对新成员国提高各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老成员国还提供大量科技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帮助,这使新成员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欧盟成员国自我调整、密切合作和互相支持的行为既符合经济一体化的初衷,又带动了产业结构整合和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方面的成果
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从1993年1月1日建立到2002年,共为欧盟创造了250万个就业机会,增加了8770亿欧元的财富,平均每个家庭约5700欧元。
2002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8%(约1645亿欧元)是由内部大市场带来的。
当然,统一市场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对于加强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欧盟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
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近年来欧盟一直把促进欧盟内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欧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具体包括:第一,建立了协调区域发展的机构。为了促进欧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欧盟设置了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欧委会由20个委员组成,其中一个委员专门负责地区经济发展。下设一个地区政策总司,专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地区经济政策。此外,欧盟还设有区域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欧盟的区域政策和社会发展进行咨询和评价,提出协调区域发展等领域的政策建议。通过建立定期分析共同体地区经济状况的制度,每两年提出一份地区状况报告,作为比较成员国地区规划的基础。
第二,制定了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通过规划安排资金和项目成为一种制度。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先后实施了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和2000-2006年的“七年规划”。从2007年开始,即将实施2007-2013年的“七年期支出计划”。在每个计划期间,都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并赋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比如“六年规划”中,欧盟安排了1550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结构基金,并制定了七大目标:支持工业衰落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第三,金融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金融手段与行政手段的结合是欧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金融手段主要是通过欧洲投资银行为欧洲经济一体化提供资金支持。2004年,欧洲投资银行有280亿欧元的资金被投入到援助地区,其中71%是对欧盟25国的融资,主要投向是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健康和教育基础设施。
(二)欧盟成员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
欧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主要是针对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来进行的。在欧盟实践的基础上.各成员国也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除各成员国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第一,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英国为了解决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调整了开发区范畴。1967年,把因煤矿而受影响的地区定为“特别开发区”,企业经营的前三年补助工资总额的30%,并对其中一些企业免税5年;对被定为“中间区”的企业,政府提供建筑费的25%,加大开发区的财政援助。法国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从1962年起,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被纳入国家发展计划,设立了“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德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重点开发区的合理划定。两德统一前,联邦德国重点开发地区一般划分为三类:西柏林和东部边境地区、落后的农业区、一般困难地区。根据类别的不同,联邦政府给予不同标准的投资资助和其他优惠政策,给第一类地区的各项资助总额一般占投资总额的25%,第二类地区为20%,第三类地区为15%。两德统一后,东部5个州全部被划为区域经济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