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地理学规律
企业跨区域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也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企业跨区域发展是一种组织行为,这种空间扩张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内外部网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跨区域发展过程,使这一过程呈现某些规律,但有时又使其偏离这些规律。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地理学规律主要表现在:
(一)空间序列扩张规律
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具有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属性,由此引起地理学家的关注。在哈格斯特朗1952年的经典研究之后,地理学家的研究涉及疾病、组织、建筑风格、技术创新等的扩散。在源泉地和扩散地的关系上,最为常见的是空间序列扩张或者称为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即地理扩散过程在空间上是按照由近及远的序列进行的。根据这一观点,源于任一原点的地理扩散具有距离衰减效应。这一规律也适用于企业的空间扩张和跨区域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常常带有由近及远空间序列的特征。在企业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由接触而起的企业空间扩张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并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
这种扩张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企业中比较普遍。以美国第二大家庭装修公司洛氏公司(Lowe"s Company)为例。该公司年销售收入101亿美元(1998年),在美国26个州拥有460家商店,销售各种家庭装修用品。在公司空间扩张中,由近及远的特色十分突出。1921年,该公司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威尔克斯保罗(North Wilkesboro)建立后,逐渐北扩;到20世纪40年代末,已扩延至华盛顿特区、西弗吉尼亚州;20世纪60年代初又西扩肯塔基州,北扩宾夕法尼亚州;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东扩至大西洋海岸;20世纪70年代初南扩至墨西哥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西进阿肯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20世纪80年代又继续西扩,抵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美国关于兼并空间(mergerfield)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如公司总部在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公司兼并空间随着年代变化而不断外扩,但是,其兼并仍以公司总部周围地区为主,这种兼并的距离衰减行为也发生在国际尺度上。多数公司采取较为保守的空间战略,兼并对象常选择在地理邻近区域、文化环境相似地区。如美国制造业公司在加拿大靠近美国边境地区拥有许多分公司(工厂),在加美边境的美国分公司(工厂)中总部在纽约、底特律和芝加哥的比例远高于总部在洛杉矶的比例。在东亚,日本和亚洲NIES企业的扩张空间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从整体上看,基本上遵循着由近及远的规律。在中国国内,长三角内部各省(市)之间的企业空间扩张和跨区域发展活动就比区域外部更为活跃。如浙江民营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浙江周边的安徽和江西地区。
(二)市场序列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和跨区域发展的另一种规律是按市场(规模)序列扩张,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的市场(城市、区域规模)序列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这种扩张过程并不一定,且多数情况下完全不是按地理邻近性,而是按市场(或城市、区域)的规模和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比如,不少企业等级扩张常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大城市),接着进入次大市场,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实际上,市场序列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世界着名销售商LVM公司进入日本各地的先后顺序,便具有市场序列扩散特点,依次从东京,到大阪、名古屋、京都,再到规模较小的城市。而多数跨国公司在进入长三角区域时,特别是一些第三产业企业,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规模序列进行扩散的,先是上海,然后是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然后再是次一级城市,如绍兴、扬州等。
(三)中国环境下的企业跨区域发展和空间扩张特征
比较一般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跨区域发展,中国环境下的企业跨区域发展和空间扩张往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所谓中国环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因素,这就使得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转型经济的环境影响,即中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转轨)过程中,由传统计划经济决定的路径依赖,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行为;第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欧美和日本,中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地理条件的多样性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因素。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中国企业的跨区域发展,既表现出企业空间扩张的一般共性,也表现出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在:①主要以人际关系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网络对企业跨区域发展具有导引作用;②地理因素、文化历史传统因素对企业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在长三角地区,由于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因素类似性,使得这些地区的企业在进行空间扩张时更愿意首先在区域内部实现;③政府的指导,受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的影响,政府的作用依旧是企业跨区域发展和空间扩张所不可忽视的因素,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及由地方领导人的迁任所形成的不同地域之间的产官关系网络,对企业跨区域发展和空间扩张往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变迁
企业的空间扩张,即跨区域发展的过程是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相匹配的。从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Ⅰ:企业组织形式相对单纯,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组织功能相对单一,常常是仅拥有一个工厂,经营管理层面也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等决策等级划分,基本上是经营者(或所有者)直接管理。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企业多为此类组织结构。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也大多为这种企业组织结构。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开始有了一体化发展的动机,并开始跨区域发展的进程,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带来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区域的生产部门和其他功能部门的建立,需要中央控制和协调。由此,分离出总部和一系列的职能部门,其功能是进行企业总体发展的企划,并协调其他组织单元的活动和进行一体化的管理。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元化,企业组织结构演化也在继续,形成多事业部(分部)(division)结构。与按功能组织的企业结构不同,该类企业以不同的事业部(分部)为结构的基本框架,每一个事业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企业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管理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在地理分布上,由于各事业部(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这种类型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扩散。许多跨国公司和全球性公司便具有此种结构,其不同分部位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大洲,成为地区总部。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组织结构逐步复杂化是和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相适应的。
第六节中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区域间跨区域投资和对外(海外地区)的直接投资也开始趋于活泼。对外投资,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对外区域和外国的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转移的载体。当然,对外直接投资并不等于就是产业转移,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是随机的、分散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而产业转移则出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向几个产业属性和要素属性相同和类似的产业收敛或集聚的时候。总之,产业转移和一般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点在于:(1)产业转移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只有发生了一定数量的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够发现产业转移的轨迹;(2)产业转移是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几个产业属性或要素属性相同或类似的产业后才出现的经济现象。
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中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但是需要发展和深化。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产业区域转移中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情特征和中国处在体制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国情特征
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土辽阔和人口众多,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共生的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些因素为产业区域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成为导致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二)转型经济的特征
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这一因素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一是对计划经济的反动。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要素资源的不可流动性(除非是按计划移动),使得经济体制转型后,要素的重新配置显得更为迫切。二是中国改革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虽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当时的改革还处于分权改革阶段,尽管传统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很大冲击,但各个省区之间的要素流动还是受到很大限制,地区之间的市场壁垒也阻碍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种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的出现。三是企业产权改革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企业产权改革,使得企业开始摆脱地方政府部门的控制,作为这项改革的一种副产品就是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区域转移的兴起。
鉴于以上两个特征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的发生机制,并以此为线索来探索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