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民营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发展空间。截至2005年6月底的资料,全市共有出口创汇私营企业5892户,已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974户,获外贸流通经营权企业439户,并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省、区、市都有宁波个私企业投资,宁波个私业在国(境)外投资创办企业和分支机构达97家,在宁波口岸出口的民营企业已将市场扩展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宁波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出口品牌建设,已注册各类涉外商标1100多件,占全市涉外商标总数60%以上。
近日,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统计局联合出台了《宁波市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该文件对以往企业研发投入的资助办法进行了重大调整,资助范围由原来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到八大类企业,资助额度也由以前的最高1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最高300万元。这必将引导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尽快转变,大大促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科研发展,更多地投入研发费用。
2.2.5.政府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不断改进、完善
宁波各级政府,在对地方经济的治理上,积极实现了从追求政治利益为唯一目标,到追求二者最大化为目标,到追求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最大化目标,不断推进自身职能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变,不断强化各级公务员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积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服务意识强,办事透明度高,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条件和服务水平。在创办行政服务中心、推行政务公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卡制”收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政府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证照办理、工商税费、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服务。建立了公共经济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公布政府的行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规划、政府采购和建设招标、各项优惠政策等信息。组织民营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公开的民主评议或绩效评价,为政府的能效建设进行打分。在市场拓展、技术创新、信用制度建设、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等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
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进行职能转换,按照市场的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例如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宁波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支持银行调整信贷业务,改善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二是沟通银企联系,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增进银企间的相互了解。三是建立个体私营经济信用担保机构,组建小额贷款银行帮助中小企业。
应该说,在宁波,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没有政治上的、行政上的任何障碍的。
调查反馈的意见,民营企业对政府的管理满意程度分别是:很满意7.1%,满意21.5%,比较满意71.4%,没有不满意的。
2.2.6.创造的“宁波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
“宁波模式”,就是宁波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宁波模式”——混合经济发展之路。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曾是宁波学习的楷模,宁波政府官员和乡镇企业家20世纪80年代不断去“取经”;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集体产权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宁波工业中“五分天下有其四”。政府开始“放水养鱼”,对乡镇企业偷漏税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重点企业还给予五年税收返还的鼓励扶持政策,但这些返还的钱被用在技术改造上,如服装制造业的杉杉和雅戈尔。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之后,宁波敢为人先,政府主管部门就开始引导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改制,并且鼓励民营企业实施收购、兼并,这比苏南起码早了五年。从1996年开始,宁波城市中的大型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开始转制。集体和国有企业资产转让所得全部用于职工下岗的补偿,财政方面分文不取,多余的钱留给企业。1996年改制之初,宁波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20%左右,集体和国有占80%,到1999年时,这个比例换了个位置,而1997年底转制率即达92.7%以上;在宁波,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是政府环境支持的结果,其中政策引导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全市2000年GDP贡献率达56%的工业经济中,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占17.2%,单纯的私营经济占17.4%,而各种产权相互融合的股份制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则占大头,为65.4%。扶持民企的政策不仅促进了民企的发展,也让公有制企业加快了自身改制的步伐,向多元化靠拢,宁波所剩不多的国企中,除了电力、电信等等重要部门,还未转制的企业也在悄悄进行多元化改造。宁波的这种混合经济发展模式,既避免了苏南乡镇企业向“小国企”形式的回流,又在“温州模式”增长乏力的关口,进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转型,使民营经济发展增长有力。乡镇企业改制为私营、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是一种制度创新,宁波人在政府的推动下走出了这一步,而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模式为主,温州模式更多的是原生性的纯粹私营经济,而宁波民企在发展初期相当一部分脱胎于乡镇集体企业,然后经过改制后成为具有私营色彩的股份制企业。
“当时的观念很清楚,100万资产的国有企业80万也可以卖,几年后可以变成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政府得到的是税收大幅增加,而不是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国有资产贬值。”
3.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宁波政府的治理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贡献很大,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1)“重外轻内”。政府比较强调对外资项目的引入和外资经济的发展,许多有利条件向外资企业倾斜,而对民营经济发展有所忽视。虽然政府在对待内外企业上大多数情况是一样的,但在服务上,则对外资企业更重视,更主动积极。
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至今不能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重大轻小。政府在对待民营经济上,看重大的民营企业,为大企业服务很周到,政策支持很多。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则由于面广,而未能给以更多的帮助,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任其自生自灭。
(3)在中小企业融资上还没有有效政策。当前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宏观调控、外贸形势等方面的影响下,大的民营企业基本已经规范化,业务、合作也比较稳定,因而困难并不太大,倒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小企业,由于得不到国有大银行的贷款,而政府又没有其他挽救的得力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特别困难,全市虽然设立了多家民营经济贷款担保基金,但一味追求零风险,造成门槛过高,申请难度仍然很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大量的个体工商户丧失经营场地。退路进厅、让路于民的政策虽好,但只管拆,不管建,或者拆得快,建得慢,造成拆建不同步,使许多个体工商户失去了从业场所,甚至失去了经济来源,形成“二次失业”。不少中小企业只得依靠民间高息借贷,负担加重,即使如此,很多还借不到,因而出现一批企业倒闭。2008年上半年,全市注(吊)销企业4992家,并有19019户个体工商户被注(吊)销。象山爵溪500多家纺织企业,已经有一半多停业了,大概只有100多家仍在坚持生产,而且很多企业越生产越亏损。另外,诸如资源供给矛盾加剧、环境承载率已趋饱和等问题也比较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4)对待外国政府和企业的反倾销、各种贸易壁垒还是无良方应对,较为被动。
(5)在对商会、行业协会的管理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企业无所适从,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6)宁波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举措,但实际上操作过程尚存一定困难。
如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特别是民营经济要进入电力、航空、银行等领域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宽准入严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