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7000000006

第6章 文献综述(2)

2.组织间知识传播

组织间的知识传播可以是有目的的安排的结果,如通过联合R &; D项目、战略联盟等方式,也可以是非主观意愿的知识溢出和竞争者模仿的结果。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组织间合作与知识传播的研究(Appleyard,1996;Bhagat、Kedia、Harveston,etal.2002;Kogut,1988;Lane &; Lu‐batkin,1998;Powell,1998;Powell、Koput &; Smith,1996),其中Apple‐yard(1996)、Bhagat等(2002)与Lane和Lubatkin(1998)对于集群知识传播的研究较有参考意义。Appleyard(1996)对组织间知识传播的决策机制与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Lane和Lubatkin(1998)对组织间知识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吸收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Bhagat等(2002)的跨文化知识传播模型有益于认识集群企业由文化相似性带来的知识传播优势。

(1)Appleyard(1996)的组织间知识传播决策模型。

Appleyard(1996)认为企业间的知识传播并非简单的溢出关系,而是它们对预计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的结果(如图2.6)。企业既可选择公开这些知识也可私下保留这些知识,同时可选择是否对其拥有的知识申请法律保护。如果企业认为独自拥有这些知识所获得的垄断收益要比传播这些知识获得的收益(或保留这种知识付出的成本)大时,企业就会选择不对这些知识进行传播,如使其成为行业秘密或不对外发表其研究的技术细节。

向行业中其他竞争企业传播知识会导致企业对知识独占所得的收益减少,因此只有当知识的接收者能提供其他有用的知识进行回报或许可费,企业才可能将其拥有的知识进行传播。

Appleyard(1996)将企业的这一决策过程公式化为:

Eit[B(L,R,A)]≥Eit[C(D,T)]

其中,EitB是企业自知识传播中获得的期望收益,它是L(许可费收入)、R(获得接收者拥有的技术使用权的收益)和A(从接收者获得的知识)的增函数;而EitC是企业选择知识传播可能付出的期望成本,它是D(由于知识被扩散导致的利润下降)和T(所选择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函数。

而根据企业传播知识可获取的方式以及使用的方式,企业间可能的知识传播方式具有四大类。Appleyard(1996)同时对这些传播方式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分析。

(2)Bhagat等(2002)的跨文化知识传播模型。

他们根据知识的三种类型,即个人知识、交往知识和结构知识,并结合知识的三个维度,即简单/复杂、独立/系统(独立指的是该知识的传递不需要有组织情境,而系统指的是该知识的传递必须有赖于其所处的组织情境)、显性/隐性,以及文化的两个维度,即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垂直文化/水平文化,最后加入一个调解变量——认知模式,提出了跨边界的知识传播模型。

他们指出,个人知识、交往知识和结构知识这三种知识类型中都分别包含着简单/复杂、独立/系统、显性/隐性三个维度,而不同的文化类型会对人们处理、解释和使用知识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独立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他所接受的知识也独立于其所处的情境;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所处环境中的重要人物是相互依赖的,并且乐于去寻找知识所处的情境条件。

当知识和组织历史、职责模式、团队内外的规范相关时,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会对此有更多的关注,并且运用这些情境化的知识有更高的敏感性;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关注个人特征方面的知识,如个性、信仰、情感以及对于事件、目标或者人的态度,与集体主义者相比,他们更乐于接受和传播那些理性的知识。

对于把握和理解一个事件,集体主义者比个人主义者更强调知识的历史性和情境性,更少强调可编码知识的重要性;而个人主义者则强调个人目标超过集体目标,强调理性分析胜过历史和情境理解。

在垂直文化中,个人认为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而水平文化中,个人往往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与他人在社会地位上是相似的。垂直文化中的知识传播往往是从上往下的;而水平文化中的知识传播则既有从上往下,也有从下往上。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下列观点:

①当知识是简单的、显性的、独立的,并且在相似的文化环境中传播,那么其传播效果最好;而当知识是复杂的、隐性的、系统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传播时,则传播效果不好,甚至没有效果。

②根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公司更容易吸收和传播显性和独立的知识。而集体主义文化的公司则正好相反。

③在相同的文化类型间传播知识最容易,比如从集体主义文化向集体主义文化传播知识,从垂直文化向垂直文化传播知识;在不同的文化类型间传播知识是困难的,比如从集体主义文化向个人主义文化传播知识,从垂直文化向水平文化传播知识;而在极端不同的文化类型中传播知识是最不容易的,比如从垂直个人主义文化向水平集体主义文化传播知识。

④在不同的知识类型和维度下,文化类型对于知识传播的作用是不同的。

Bhagat等(2002)的跨文化知识传播模型非常好地将文化变量融入知识传播中,对于理解具有不同文化的组织或团队间的知识传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Lane和Lubatkin(1998)的相对吸收能力

仅仅通过组织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未必能够带来有效的知识传播,组织间知识传播的效果依赖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Lane和Lubatkin(1998)提出的相对吸收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对吸收能力是对Cohen和Levinthal(1990)吸收能力概念在组织知识传播领域的扩展。Lane和Lu‐batkin(1998)认为Cohen和Levinthal(1990)的吸收能力定义过于绝对化,没有考虑到组织间知识结构差异对知识传播效果的影响,他们将吸收能力的分析单位从公司层面扩展到组织间的层面。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企业从另一个企业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由学习过程中双方的特征所决定。

事实上,组织能否在互动学习中有效地评价、理解和运用所接收的知识即吸收能力取决于双方在如下几方面的相似性:

知识基础。为了促进组织对知识的认知和评价,组织的知识基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组织必须拥有对应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basic knowledge);第二,这些新知识要足够多样化,这样学习者才能获得创造性的学习效果。

知识处理系统。有效的知识吸收要求双方具有相似的知识处理系统。

组织的知识处理系统如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决定了知识获取、存储、传播的一般规则,企业的知识实际上是嵌入在它的知识处理系统中。如果一个组织希望理解消化(内化)其他组织拥有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时,它们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的知识处理系统。

目标相似性。当学习双方在经历和解决问题的类型上有越多的相似,知识的吸收方能够更有效率地运用这些知识。

组织知识传播研究为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组织的知识传播现象提供了指导,但对于像集群这样特定情境中企业的知识传播却分析得不多。集群企业知识传播与传统的组织知识传播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传统的知识内传播研究的分析对象主要是同一组织内的成员或团队,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而组织间知识传播研究则主要关注那些在合作联盟过程中相互竞争的企业。但是,集群环境中的知识传播主体有其特殊性,这些企业之间既有为着各自利益相互竞争的一面,又有着基于本地高强度关系嵌入、共同文化和背景带来的合作的一面。因此,对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研究需要整合传统组织知识传播的研究来分析它特有的问题。

第二节集群知识传播研究综述

集群现象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对产业区的论述。随着20世纪70到80年代意大利东北部地区、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和美国硅谷地区经济的成功,集群再一次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集群对企业生产与销售方面形成的成本优势(Piore &; Sabel,1984)。随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资源(Grant,1996;Kogut &; Zander,1996;Leonard &; Sensiper,1998;Spender,1996),人们逐渐认识到集群不仅为其中的企业带来分工和专业化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Lawson &; Lorenz,1999;Martin &; Sunley,2003;Maskell,2001;Maskell &; Malmberg,1999;Porter,1990,1998)。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如弹性专精、外部经济(Piore &; Sabel,1984;马歇尔,1964)这样的物质要素生产优势,转移到将集群视为一个由大量本地企业构成的知识共同体或知识网络(Boschma &; Wal,2006;Pinch、Henry、Jenkins,etal.2003;Tallman、Jenkins、Hen‐ry,etal.2004)。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整合组织内和组织外不同主体所拥有的不同类型知识以提升竞争能力成为集群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Capello &; Faggian,2005;Giuliani &; Bell,2005;Grant,1996;Malmberg,2003)。

对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研究按其所选择的分析单位可分为两类:集群中观视角研究与企业微观视角研究。集群中观视角研究考虑的是各种集群成员总体上的邻近性(如地理邻近、关系邻近以及制度邻近)是如何促进集群企业在知识传播上的效率(Boschma,2005)。中观视角的解释逻辑认为这些集群中观层面的邻近性通过本地的劳动力传播,共同文化价值观、共同的认知基础为其中企业的知识传播提供了平台与渠道,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是广泛普遍的。而集群微观视角研究认为中观视角过度夸大了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似性对企业知识传播的作用,他们认为集群企业间无论在分工角色、关系资本、网络位置还是认知能力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特点使得集群企业知识传播表现出高度的结构化和差异性,而非中观视角所认为的匀质化或普遍化。微观视角根据所关注的异质性因素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关系视角类研究和认知视角类研究。前者强调集群企业之间在集群关系网络中的地位(position)的异质性及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而后者将集群企业视为一个接受信息、解读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认知主体,强调企业之间在知识基础或知识结构上的异质性及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因此,围绕着集群企业知识传播问题,本节分别介绍了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中观视角研究和典型理论模型以及集群知识传播的微观视角研究和典型理论模型。

一、中观视角集群知识传播研究

集群知识传播研究的根本特点在于集群为企业的知识学习与知识获取提供了特殊的环境,这一环境包括地理的邻近性、企业之间的高互动性以及文化制度的相似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或知识学习行为表现出与一般组织知识传播与知识学习所不同的特点。

集群知识传播的中观视角主要强调集群企业在整体上拥有的如地理邻近、关系邻近、制度邻近等区域层面共性因素对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影响。总的来说,中观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解释逻辑:邻近性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了知识传播平台(Amin &; Wilkinson,1999;Maskell,2001;Porter,1998;Scott,1998;Storper,1993),这一平台使得集群中企业间的知识传播是广泛(pervasive)而均匀的(even)。根据它们所关注邻近性因素的不同,中观研究可分为两类:地理邻近与非地理邻近。地理邻近类的研究主要受马歇尔“产业空气”思想的影响,它们认为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而非地理邻近类的研究则强调集群企业间由于文化、制度、历史上的一致性对它们之间知识传播的促进作用。下面对集群知识传播中观研究的介绍主要围绕这两类文献展开。

同类推荐
  • 一番求索志难移

    一番求索志难移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收关之年。在这三年中,厉以宁先生仍著述不断,成果迭出。本书为厉以宁先生自选2008~2010年期间研究成果,共计32篇,包括发表的论文和公开演讲。内容涉及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民营企业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和发展方式转变等专题,均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文集字字见真,实实在在关注经济民生,洞察世事变化,回顾发展历史看新经济转变,深刻剖析中国经济发展之问题所在,把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之本质及解决方案呈于众前。
  •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地位和前景问题、应对入世挑战问题等。
  • 中国式通胀

    中国式通胀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这一场持续的.谁也躲不过的金融危机之中,中国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通货膨胀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中央的货币政策又起到了多少作用?如果看清这些让你痛苦的事情本质之后,也许,你反而就可以平和、坦然.毕竟知者,才无畏。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 动物界经济学

    动物界经济学

    从动物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本源,从经济学上找到指导我们的哲理。将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与富含生活智慧的经济学原理相结合,并对人类的社会现状做系统分析,会让我们对自己正在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难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热门推荐
  • 天降鬼王:盛宠傲娇小魅妻

    天降鬼王:盛宠傲娇小魅妻

    自十六岁那年起,我夜夜做噩梦,梦中的景象似在古代。我尝试着醒来,在梦中挣扎,但却无济于事。梦里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的男声暧昧的在耳边响起:“我回来了……”
  • 仙途重生

    仙途重生

    一对刚结合在一起的男女,却意外身死,更被神秘老神仙告知两人有缘无份,面对不甘心的两人,老神仙施展逆天法术,帮助两人转世重生,他们最后能再一起吗?敬请观看胖胖爱情猪处女作,仙途重生!!
  • 吾为魔尊

    吾为魔尊

    既然尔等群起却不曾亡吾,则此天下从此吾为魔尊,唯我独尊!
  • 末世中的英雄联盟

    末世中的英雄联盟

    其他人都是极其七颗龙珠来召唤神龙,而我,就是不一样。当游戏和末世联系在一起,不得了啦,集齐英雄,还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哦!
  • 后神时期

    后神时期

    他身为修仙大家族--风家二少,从七岁开始修炼,短短三年时间,他就达到了练气的十层,成为了风家的天才少年,那两年,他无限风光。然而,他招受了来自大伯家妒忌。在十岁那年的一天,他惨招暗算,变成了一个傻子,从那以后,他地位一落千丈,饱受唾弃。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他傻傻呆呆无意间闯入两个仙人大战的阵法里,从此,他的命运再一次180°大转折。在离家追求力量时,竞拍得修仙界里最强大的妖族飞天狐一族的公主,那公主不知何原因竟然流落于此界,并修为全无。从此,一妖一兽作伴展开茫茫而精彩的修仙旅途。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你好,我的时光恋人

    你好,我的时光恋人

    “弟弟滴滴滴滴滴滴!驰---”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滑破天空,出车祸了。“你们,呵呵,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
  • 最后一个祭师

    最后一个祭师

    深度揭秘一个不为人知的玄学职业:祭师。文中所著口诀切不可学,否则可能会走火入魔,切记!
  • 至尊之天之骄子

    至尊之天之骄子

    游戏、游戏、什么才能真正的称得上是游戏,游戏人生,人生如戏,这就叫游戏的吗?神秘未知的游戏界....新人新书、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 韩娱之制作人

    韩娱之制作人

    这是一个穿越加再穿越的故事,也是一个顶尖制作人改写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