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初,草婴刚接触文学翻译的时候,曾经译过俄罗斯作家班台莱耶夫的短篇故事《诺言》。这是一个极其感人的描写一位少年信守诺言、坚守岗位的故事。也许,正是受到这一动人故事的感染,草婴先生许下了翻译俄罗斯文学、服务于祖国文化事业的诺言。而且,现实中《诺言》的译者更加坚守岗位,在严谨、寂寞的文学翻译事业上,信守诺言已达60多年。当然,这一诺言,出自于自己坚定的信念,草婴认为:“我们从事文学翻译,主要就是要使人们了解世界各国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扩大自己的视野,活泼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美好的感情。这项工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文化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才能真正改变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愚昧落后的局面。”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他在文学翻译事业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节 草婴的翻译活动
草婴(1923-),原名盛峻峰,生于宁波,在家乡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着全家从宁波逃难到上海,在成都南路一条老式里弄里住了下来。他青少年时代就酷爱文学,当时,国内首次出版了《鲁迅全集》,他便省下父母给的零花钱去订了一套,简直如获至宝,后来读俄文、搞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鲁迅的影响。
草婴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纯属偶然。1938年的一天,草婴在报纸上看到一条俄国老师教俄文的小广告,就根据报上的地址找到了那户人家。在没有一本俄汉词典,也没有任何教材的情况下,开始跟一位中年俄国妇女学习俄文。从此,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着名翻译家姜椿芳的介绍,到我党与苏联塔斯社合办的《时代》周刊翻译塔斯社电讯。在塔斯社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他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学习,通过实践,打下了扎实的俄文功底。从而为其后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时代社出版《苏联文艺》,草婴开始为该杂志翻译俄苏文学作品,从此起步在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事业上开始了辉煌的历程。
草婴的翻译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位俄罗斯作家身上,一位是肖洛霍夫,一位是托尔斯泰。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呢?草婴认为:“从他们的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我感受到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的光辉。”可见,在作家作品的选择方面,草婴是着眼于我国国情和文化的,也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都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秀的作家。肖洛霍夫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一生尽享荣誉,也备受责备和怀疑。他的史诗性小说《静静的顿河》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使他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草婴翻译了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长篇小说《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等许多重要作品。草婴翻译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的感人的作品。这篇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深刻地反映了法西斯的侵略战争给千百万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苏联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博大的胸怀和不可摧残的意志。作家没有拔高人物的行为和涂抹理想主义的色彩,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家庭悲剧、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英雄主义品格凡人化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采用的是故事套故事的形式,主人公的自述与作者的旁白相交融,作品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氛围得以强化。
从草婴的译本和翻译生涯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草婴严肃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对翻译艺术的探索。草婴是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走上翻译岗位的,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从事翻译工作,为的是增强我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念;当他因倾心翻译《一个人的遭遇》等肖洛霍夫的作品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引发“遭遇”和迫害的时候,他没有气馁;当他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了建筑工地上的水泥之重而遭受巨大折磨的时候,他挺了下来,没有放弃自己选定的追求;“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政府有关部门让他担任别人求之不得的重要的领导职位的时候,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婉言谢绝,只是为了集中精力更好地完成选定的翻译事业;当他年过八旬的时候,依然倾心于文学翻译,坚守“岗位”,2004年,又以他的12卷巨着《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草婴虽住在上海,但与故乡浙江文学界,特别是翻译界的联系极为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应邀到杭州讲学,为出版社的编辑、外国文学同行、大学生甚至重点高中的学生开设文学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他的指导,极大地活跃和推动了浙江翻译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草婴与托尔斯泰小说
在草婴的后期翻译活动中,他在托尔斯泰作品的翻译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作风,经过20多年的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2004年,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草婴翻译艺术研讨会上,俄罗斯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着名汉学家李福清当场中肯地赞叹说:“一个人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也只有草婴一个人。”可见,草婴翻译托尔斯泰小说的艰辛和突出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着有《复活》、《战争与和平》等小说。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小说共八部,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这条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这条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小说的同名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富有人性的光彩和魅力的形象。作者在安娜身上展示了完美的人格:诚恳、真挚、纯洁、热情、仁爱和生命的活力,个性的觉醒。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使她毅然迈出了与虚伪的上流社会抗争的一步,然而她却走向了不可知的深渊,孤立无援,自绝于车轮之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安娜的爱情追求表现了她对自我的追求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扣人心弦,成为世界文学中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而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着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着之一。
早在20世纪初,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被翻译到中国。1906年,《安娜·卡列尼娜》就经林琴南妙笔翻译,以《婀娜小史》之名介绍到中国,此后托翁作品又多次被翻译介绍,但这些译着大多是从英文和其他语言转译的,包括当时相当流行的译本。直到20世纪后期,经过草婴和力冈等翻译大师的努力,托尔斯泰的小说才真正被普通读者所喜爱。
草婴所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包括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中年》,以及《一个地主的早晨》等60多篇中短篇小说,共12卷,400多万字。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善于运用“心灵辩证法”的心理大师,人物内心深处的各种思辨,富有哲理的表述,冗长的、很少有断句的叙事风格,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娴熟的处理,才能传达原文的精神和内涵。草婴所翻译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明白流畅,思路明晰,文笔清新自然,圆润利落,充分体现了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风格特征。
第三节 草婴的翻译风格与艺术贡献
草婴认为:“翻译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性翻译,另一类是非艺术性翻译。非艺术性翻译包括科技翻译、外事翻译、新闻翻译等,如今科技作品、新闻报道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文章,已经可以用电脑来协助翻译,这样的翻译速度快,而且准确度也蛮高的。而艺术性翻译的性质与做法则与技术性翻译完全不同。文学翻译家要将原着的有价值有经典意义的作品介绍给译文的广大读者,首先要看文学翻译家本身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当然作为翻译家来说,精通两国语言或者说精通两国文字,这是最起码的条件。但光是精通两国语言或文字,作为一个文学翻译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文学翻译家要把原着作者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着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本身也一定要具备像原着一样的艺术标准艺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来完成文学翻译工作。”草婴先生深深懂得文学翻译家的使命和责任,将文学翻译事业看成是毕生的追求,所以他的译笔忠实、通畅、优美、传神。在数十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别具一格的翻译风格,尤其在处理一些长句的时候,既能够避免一些欧化表达的语言现象,保持祖国语言的纯净与规范,又不至于因化长为短的处理而影响译文思路的贯通。
我们对照一下《一个人的遭遇》的结尾一段的原文和译文,就会看出,他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忠实可靠,而译文的表述,显得凝练自然,简洁流畅,既紧扣原文,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目送着他们……本来,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可以平安无事。可是,万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嫩红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时重要的是及时转过脸去。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此处,将(也许)译为“本来”,似乎并不是相关辞典中的释义,但是,恰恰就是这么一用,将原文的语气忠实地展现了出来,也将原文口语体的措辞风格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出来。
而最后的“不要让他看到……”则流畅地传达了俄文复杂的复合句的涵义。
草婴的译文,就对原作的理解和领会、忠实原作、客观对应、准确传达原文信息量等方面而言,是一种科学;就摆脱原文束缚而灵活自如地进行词性转换、结构调整、得“心”应“手”方面而言,是一种艺术;就审美理解和神形兼顾而言,是一种创造;就母语的创造性运用、措辞的准确精彩、译文的妙笔生辉而言,则是一种发现。
仅以肖洛霍夫几篇短篇小说的篇名为例,我们便可以领略草婴的简练妥帖、一丝不苟的翻译风格。如,他不是将此翻译成《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恰如其分地译为《一个人的遭遇》,再如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他没有照字面翻译成会令人费解的《仇恨科学》,而是将转换成动词,译为《学会仇恨》。联想到这篇小说所描写的是一个被侵略的国家的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而这种仇恨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所以,此处的词性的转换无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神来之笔。
草婴敏捷的文思、严谨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文字表述,使得他的译文出类拔萃。于是,托尔斯泰笔下的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安娜、莱蒙托夫笔下的内心复杂而又玩世不恭的毕巧林,经过草婴先生的精妙译笔的传达,无论是肖像刻画还是心理描写,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总是叫人难以忘怀。草婴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精心推敲,认真思考,竭力领会原作精神,锻造从形式到内容、神韵和境界都与原文相匹配的优美生动的译文,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的喜爱,并且对一些年轻的文字工作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的意义上丰富和影响了祖国的语言艺术,在我国的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草婴的翻译之所以在国内得到高度赞赏,出自于他的责任感和对翻译艺术的没有止境的追求。他所追求的翻译标准简洁明晰而又深邃崇高,那就是:“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译文读者读后的感受相当于原文读者读后的感受。”要达到这个标准,要让读者欣赏到与原着相当的魅力,需要高超的翻译技巧和高度的责任感。草婴认为:“翻译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文学翻译家是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他必须时时想到原着和译文读者,始终对两者负责。一部作品的成败首先要看作家对他所塑造的人物有没有真情实感。一个作家如果对他所塑造的人物没有感情,他就不可能创作出一部好作品。同样,一个文学翻译家如果对他所翻译作品中的人物没有感情,也不可能翻译好一部作品。”而且,在草婴看来,翻译好一部作品,是要“费尽心血”的,因为,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工作。作家在创作一个人物形象时,他要费尽心血。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艺术工作,也要费尽心血,他的工作还必须忠于原作,因此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再创作之苦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
正因为草婴的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如今,草婴译本已经成为优秀译本的一个象征符号,无论对于文学工作者从事有关托尔斯泰、莱蒙托夫、肖洛霍夫等俄罗斯作家的研究,或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他的翻译技艺,还是对于青年一代阅读和鉴赏《安娜·卡列尼娜》、《当代英雄》、《顿河故事》等世界名着的魅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一种以数十年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所锤炼的草婴译本,一种以60个春秋在俄罗斯文学译坛精心耕耘所锻造的精神——草婴精神,无疑是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和文化建设的值得骄傲的突出成就和可贵的精神,也是激发和启迪年轻一代探索奋进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