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全党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经济体制由农村为主转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新阶段。
这时的浙江,正处于一段狂飙式改革发展的前夕。僵硬的传统体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重阻碍日渐显现,人心思改,人心思进。然而与此同时,新体制尚未建立,人们对于如何建设自己的家园和如何推进改革,显得迷惘和焦虑。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关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当时发生的若干事件,展开了一场如何对待改革和改革者的讨论,对整个改革进程起到了振聋发聩的积极推进作用。
一、掀起一场廓清姓资姓社疑惑的“步鑫生旋风”
步鑫生何许人也?在他的家乡海盐人看来,“比资本家还要资本家”。他曾惊动中南海,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为他召开专题会议,全国媒体短时间内多次以大字标题对他进行集中密集报道。然而,从步鑫生占尽媒体风光,到撤职下台仅短短50个月。但就是这50个月,却在浙江掀起了一场廓清姓资姓社疑惑的“步鑫生旋风”。
(一)铁腕治厂
海盐衬衫厂是一家300来人的小厂,当海盐县二轻局1978年任命步鑫生为这个厂的厂长时,企业濒临破产,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老工人退休金无处可支。
步鑫生上任后,实行了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的分配制度,又于1981年实行病假只发每天四角钱生活费和除名制度。这时企业经营状况开始好转,但步鑫生也背上了“抹掉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从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实行管卡压”等骂名。
1983年秋天,一位新华社记者在他们厂里转了两天,步鑫生事后也把这件事忘了。198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这位记者的专题报道:《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并以“编者按”披露了胡耀邦的批示:“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步鑫生的经验当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
(二)全国扬名
不过如果没有后来《浙江工人报》的批评报道,可能不一定会有后来的“步鑫生旋风”,步鑫生名气也不可能这么大。
半个月后,《浙江工人报》刊发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创精神?》,指责步鑫生独断专行、作风恶劣,触犯国家条例,侵犯职工权益针对这两种不同声音,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调查后认为步鑫生虽有缺陷,但改革的事情并没有错。这就好比是当年苏联红军的夏伯阳,虽有缺点,但成绩是主要的,部队少不了他。
新华社对于中共浙江省委的决定发了通稿,随后在全国形成了“步鑫生热”,连部队的军长也要求步鑫生去讲讲军事改革,步鑫生推辞不掉,居然也去讲了。
(三)历史功绩
1984年上半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步鑫生改革治厂这个典型案例,在全省掀起了一个支持和提倡改革创新精神的宣传高潮。针对有人认为,步鑫生治厂办法是“资本主义的那一套经营管理办法”,步鑫生采取的有些做法同某些政策条文有抵触等,中共浙江省委认为,这不是对一个厂、一个人的看法问题,而是关系到怎样对待改革、怎样看待改革者的问题。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指出,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要勇于改革。要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思想,改革的勇气。我们的态度应当是,正确的就支持,出现缺点错误就满腔热情地帮助,而不能采取堵、压、砍的错误做法。时任浙江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崔健说,浙江省的工业企业,90%是中小企业,就是要像步鑫生那样大胆搞改革。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薛驹说,对步鑫生这个人,要作为创业者来肯定,这几年,我们在农村中大胆支持“两户”,起用那些跑过“三关六码头”的人,对发展商品经济起了很大作用。
解放思想结出丰硕成果,浙江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慎重初战”。1984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出台了扩大城镇集体企业自主权的十项规定。同年,国营企业全面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各级政府开始简政放权,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有些国营小企业采取国家所有、集体经营或个人承包、租赁等形式。1984年,浙江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国有企业增长16.2%,集体企业增长34.6%。浙江的改革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或许步鑫生注定了只是一个悲剧式人物。然而这场“步鑫生旋风”却让我们知道,把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做法,打上姓资姓社标签,实在是非常荒唐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形成有利于采取先进管理科学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有一大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企业家,改革就是要打破一部分“懒人”的饭碗,这大概就是步鑫生留给我们的历史功绩。
二、积极应对兑现改革举措的“奖金风波”
1984年4月7日,当时的杭州王星记扇厂举行了隆重的“1983年承包合同兑现大会”。时任杭州市长的钟伯熙参加了这个会议并讲话,第二天的《浙江日报》在一版醒目位置进行报道。一个小小企业的合同兑现居然吸引了众多眼球,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一个大大的故事。
(一)市政府也无能为力
1980年以后,企业改革开始兴起,相当多的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搞活经济的改革措施,但在具体实施当中却出现了严重“卡壳”。杭州王星记扇厂当时面临的就是连市政府也“无能为力”的奖金兑现问题。
1983年初,百年老厂杭州王星记扇厂,因外贸订货剧降、内销不畅,面临危机。当时任副厂长的俞剑明挺身而出,要求实行厂长承包制。经过多次协商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市工艺美术公司与厂里签订了为期一年的承包合同。
到年底,通过采取强化销售、起用新人、端掉“大锅饭”、开发新品、严格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利润比承包数增加了15.5万元。但是,由于奖金封顶,合同未能兑现。全厂职工应得的奖金,应为平均每人254.6元,实际只拿了190元;厂长俞剑明应得3300多元,实际分文未得。
这个企业是冒风险搞承包的。如果完不成合同,厂长就要受包括就地免职和行政记过等四条处罚,而当时完不成可能性很大。现在改革出成果,合同不兑现,难向工人交代。以后再讲改革,谁还信你?
就在大家都“无能为力”情况下,杭州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通过中央新闻机构,向中央反映了地方的无奈。奖金事件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中共浙江省委对此明确表示,这个厂的承包合同应该兑现。并且认为,处理此事不能就事论事,应当以中央领导的批示为动力,鼓舞人们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推进企业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