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观察蜗牛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体现从观察蜗牛的角度认识生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蜗牛的外部特征、对一定刺激的反应情况、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在学法指导上,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和探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本节课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发现、研究、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倾听学生的发言,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
二、前期分析
《观察蜗牛》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的内容要求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各种感觉功能等。
蜗牛是一个常见的小动物,在炎热的季节里,雨后天晴,我们常能从草丛中找到他们。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它们,经常拿它们玩,有不少关于蜗牛的感性经验:知道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了解蜗牛的外部形态特征,如蜗牛身体柔软、体外有硬壳、头上有触角,还可能了解蜗牛触角的作用、运动方式、食物等,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高效教学,防止“零起点”;学生已初步具有使用放大镜的技能;但学生的观察技能只流于表面,观察的方法和目的需教师的引导;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但自控力差,上课易流于形式上的热闹,教师要良好组织,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借助放大镜观察、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生物等基本技能。
2.初步学会用简单表格方式纪录观察笔记。
3.通过观察和讨论,能说出蜗牛具有眼、口、壳、足、触角等外部结构,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能对一定的刺激作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角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巩固测量质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知道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2.学会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蜗牛的体验,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
2.激发科学兴趣,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愿意且能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展示江苏省启东市植保站有关蜗牛造成农业危害的视频资料。
2.实验器材:蜗牛、放大镜、玻璃板、米醋、菜叶、面包、鸡蛋、干纸、湿纸、水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疑生趣
根据江苏省启东市植保站2002年6月25日调查,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地面湿润、气温偏低,蜗牛对该市黄豆普遍危害较重,平均百株蜗牛135头,最多的有520头,被害株率平均65%,危害重的达100%,产量损失达40%以上,严重发生的田块甚至失收。蜗牛有“田园杀手”之称,农业上要防治蜗牛,我们同学有必要观察、了解蜗牛。
(二)学生自由探究、研讨——观察蜗牛的外部结构和运动方式1.请你们运用桌上的器材,仔细观察这个小动物,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探究:学生手中有了放大镜和蜗牛,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在5~10分钟内,教师不需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统一说话,而应该不时地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桌旁观察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观察,共同探究,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等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扯得太远时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时帮助他们跳出来,当觉得学生的观察快要衰减下来时,就结束观察,把高潮引向研讨。
3.记录观察结果。
4.交流研讨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蜗牛的什么?请同学们发言,每组至少讲一个发现。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研讨朝中心问题靠,如,蜗牛的生活环境、蜗牛的外部形态和结构名称,各有什么作用?蜗牛是如何运动的?蜗牛靠什么运动?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等等。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利用课件配合讲解有关难度较大的内容(如身体的构造),并帮助整理知识和技能,如,观察要细心,要有目的,要按一定的顺序,要动用多种感官,要做观察记录,可以借助仪器等。
(三)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研讨——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1.“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还有没有新的疑问?”请同学提出刚才在观察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学生发散思维并产生问题,如,“蜗牛是怎样孵化出来的?”“蜗牛喜欢吃什么?又是怎样吃的?”“蜗牛的眼有没有视觉功能?”“蜗牛的壳到底有什么用?”“蜗牛的粪便怎么排出来的?”“蜗牛有没有听觉、嗅觉、味觉?”“为什么叫蜗牛?是不是它的力气很大?”“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
“蜗牛的寿命?”“蜗牛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蜗牛是如何繁殖的?”“蜗牛的营养价值如何?”等等。
3.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中选定几个供学生当堂探究,如“蜗牛的眼有没有视觉功能?”、“蜗牛有没有听觉、嗅觉、味觉?”、“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等等。
4.师生共同探究:因为是第一次对生物体设计一些实验进行观察,所以老师以“蜗牛有无视觉”为例来共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方案举例——先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建议用手电筒的灯光,然后用书本或硬纸板遮在上面,让蜗牛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半身体”可以是身体的前半部分,也可以是身体的后半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看蜗牛的爬行情况。
5.小组合作探究:为了确保时间和每一个实验质量,老师在不同的小组间略作分工,使每个小组确保一个研究重点,有时间再选其他实验;要求各组先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交流汇报,并适当整理知识。在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四)探究方案举例: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
(1)先将蜗牛饿一段时间,一天为宜,再拿来研究。
(2)取菜碟一个,以蜗牛为圆心,在圆上等距离的地方放置一些菜叶、面包、鸡蛋、干纸、湿纸、水果等食物,观察蜗牛朝哪个方向爬行,它们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是怎样吃的?
(3)将研究的结果纪录在“探究活动工作单”上。
(五)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蜗牛”顾名思义是背着蜗壳的“牛”,事实上,它身体虽小,可是味美,有人将蜗牛与鱼翅、鲍鱼、干贝并列为世界四大名菜,也是世界上最为走俏的七种野味之一,蜗牛肉肥厚,高蛋白,富含20种氨基酸,因而被誉为餐桌上的“软黄金”。如果有人要养殖蜗牛,你能为蜗牛建一个“幸福”的家吗?
2.蜗牛常会危害农作物或园艺植物,我们能彻底消灭它们吗?为什么?
(六)形成性练习
1.课后搜集有关蜗牛的资料。
2.设计实验探究,例如:蜗牛有哪些用途?蜗牛爬得很慢,它的爬行速度到底有多大?
(浙江省温岭市坞根中学 江敏华)
点评
这是课堂教学中开展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典型设计。从观察到问题的发现、形成假设……最后到结论的得出和交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活动来组织和开展教学,能够关注到学生的经验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探究和学习过程。选择典型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设计的“记录观察结果”和“探究活动工作单”,简明实用,便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值得借鉴。教学设计中既有学生自主的探究,又有合作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在问题的设计中,采用了“你还有什么?”“你还需要什么?”等非预设性的问题,表明设计者已经注意到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重视和利用。
“记录观察结果”和“探究活动工作单”中使用的还是“你……”,还是停留在任务和作业的思维层面,应该将它们改变为学生自己的探究工具。
对蜗牛的食用价值的介绍中,应该特别介绍食用蜗牛和普通蜗牛的区别,帮助学生注意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