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说一说
采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采访: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以及回收电池和绿色食品的图片,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当然,学生也可对“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典型发言,或看到自己邻居一些有名的“巧妇”的节约实例予以说说。
对于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简短而恰当的概括,如:“不关我的事”,“是危言耸听”,“控制恶化的趋势”,“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的消费习惯”,“生活中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的模范要加强宣传力度”等等。
[提一提]: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科普图书,其书名为《寂静的春天》。它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可是在当时美国政府的公共政策中却没有“环境”的条款,而且还受到那些靠牺牲环境而发财的人的指责。然而,历史是公正的。1992年,该书被推选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的书,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发展观问题的世界性大讨论。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讲一讲
邀请当地消费者协会的同志给大家讲一些正确消费行为的例子,参与我们教学活动,叙述生活消费中的真实故事,或最近的中国消费者协会或本地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有关骄奢淫逸方面的统计数据。可让学生提一些现实中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不符的问题。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了,再提艰苦奋斗精神是不是‘老保守’啊?”“对于教材中打包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是不是值得质疑?”“我们是独生子女一代还有必要提倡艰苦奋斗吗?”等等。也可结合我们温州人“跑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尝千辛万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的例子,来证明是吃苦耐劳创造出温州奇迹。
[提一提]: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其中之一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我们的时代树起了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中提到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它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
我国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最后,教师把上述各种探究性结论逐一填入下面的表格。
消费原则含义表现内容意义
适度消费
理性消费
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
4.[现身说法回归生活]——“说一说”
让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当代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观念或自己生活中一次难忘的消费经历。
①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或遇到过哪些不良的消费心理,以及哪些违背正确的消费原则的实例。
②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以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学生会可能说出:
温州市乃至瑞安的消费水平情况,就消费观念而言,有些可能是积极的,也难免有消极的。近五年来恩格尔系数是多少的情况。自己学校学生消费与全市其他学校的比较情况。住校生每月生活费数额,每月消费情况多少,生活紧张度如何,家庭收入状况如何,生活费的来源等生活基本情况。男女生方面和年级方面的消费不同情况。储蓄和贷款的情况。
具体消费项目的状况:每月饮食消费情况,每月用于学习的消费数额,每月服装和日用品消费,娱乐、发短信通讯的月消费,每月的社交和暗地里恋爱等消费情况。
5.[课后延伸拓展生活]——“拓一拓”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回去收集本校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消费心理。
学生可能会说出“求名心理”“爱美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好癖心理”等等。
假设你已是一位“当家人”,拥有1500元,你对本月家庭消费是如何打算安排的,并写出可行性计划书,可以从穿、吃、住、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位精打细算的“巧妇”。
假设杨大勇的妈坚决不给大勇买这套服装,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劝说,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假设你邻居有位张大妈,她过分地省吃俭用,一分钱也舍不得花,旅游不去,贷款买房也不想,攒的钱也不存银行,只存在自己家里的保险箱中。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提倡适度消费的必要性,强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假设你是一位绿色行动队的成员,在消费方面应该怎样做?对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
学生也可围绕如下问题进行讨论。对本地区高中生消费心理做进一步调查,然后学生小组对调查报告进行点评。
也可撰写相关小论文,如:如何看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小结】最后,请同学们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六、形成性评价
1.人们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做某种产品的代言人。商家之所以利用名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的()。
A.求异心理B.仿效心理
C.求实心理D.攀比心理
2.为了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社会必须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引导消费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B.理智消费原则
C.勤俭节约原则D.绿色消费原则
3.目前,我国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各自的消费信贷业务,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银行贷款,提前享受各种商品和服务。有人认为,搞贷款消费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相矛盾,应慎重采用。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
八、资源及媒体应用
课前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有关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如赵丽蓉的《如此包装》、赵本山和宋丹丹的《钟点工》等有关消费内容的精彩片断。
利用博客网站和网上社区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情况;利用网络查找与消费心理有关的图片和消费投诉等真实的例子。
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这样,既比以往的用语言导入新课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并充分体现学习内容的特点。
利用学生自带的一些高档MP3、手机、游戏机等物品,开展创设情境学习。
(浙江省瑞安四中 李立科)
点评
该教学设计能够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活动和日常生活事件的分析中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开发教学资源的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教学目标分析具体、可操作性较强。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的扮演、分析、讨论来展开,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指点,形成了较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调查、采访、邀请消费者协会人士讲解实际事例等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
形成性评价不能等同于学生的作业或随堂练习,如果能够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评价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促进手段就会更加有效。
十六、依法纳税
一、教学设计思路
1.体现生活性。按照新课标要求,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体现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本课采用的案例及学生的合作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
2.体现发展性。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同时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发展性,关注其情感的变化。本课堂尽可能在师生对话中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3.体现生命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从而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完成学生人格的提高和发展。
4.体现生成性。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各种新的行为更是一种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本人紧紧抓住这一“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催化剂。
本课时,运用“角色-探究”模式、案例分析教学法组织教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前期分析
《依法纳税》选自人教版高中《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是《经济生活》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课时讲述有关税收的基本知识,是公民了解国家政策、树立纳税意识至关重要的一课。当前逃税、偷税、漏税现象有日益增多之势,这既折射出人性的自利性等阴暗面,也显露出人们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淡薄。基于此,加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觉悟,很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也是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和归宿。
高一学生与经济生活的对接虽是零距离的,但学生阅历注定了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缺乏深刻的、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对问题认识常产生偏差。本节课内容理论性、政策性、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疑惑和学习障碍:一是我国目前的纳税环境,二是完成纳税义务必须出让自己的现实利益。为此,必须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从我们国情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在角色化中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
纳税人与负税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阐明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
2.解释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掌握信息搜集的方法,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并进行合作、交流。
2.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自主剖析一些现实生活中违反税法的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并认为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是非常光荣的,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2.提升社会责任感,赞同公民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即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3.领悟到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深奥的课堂。
四、教学准备
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前期探究学习,包括查找税收案例的相关资料,调查采访相关企业和个人,特别是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及法律后果。
瞯教师制作能体现本课教学特色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走进生活,创设情景)
(幻灯片1)
1.李某是某机械厂一名技术员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过硬专业技术,每月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但他时刻不忘积极为国纳税,总是能够按时足额地到当地的税务机关缴纳税款。
2.李富是一位个体饭店老板,独资经营着一家名为“悦来客栈”的饭店。为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压低蔬菜、肉食等供应商的进货价格;另一方面,凭借本店良好的信誉适当地提高饭菜的销售价格。他通过努力经营,扣除应该缴纳的增值税款等各项开支后,平均每月还能获得7万多元的利润。
思考:
1.在事例二中,纳税人和负税人分别是谁?
2.在上述两个事例中,纳税人和负税人是否一致?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要确定事例二中,谁是纳税人和负税人必须明确它们的概念。
(幻灯片2)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它也有可能不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只是名义上的交税者。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即税款的实际承担者。
联系:当纳税人所缴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两者一致,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它们的区别: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经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两者不一致。
由以上可见,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或一致或不一致。
过渡:为了更好地理解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幅“税款转嫁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