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都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墙垣,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称司马门,门外立双阙。推测墓室均为设有墓道的大型竖穴式土坑,坑内棺椁用所谓“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制。皇后与皇帝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一般是在帝陵的东面,其陵园和坟丘较帝陵为小。只有吕后的坟丘几乎与长陵同大。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据记载,殿内陈列皇帝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并有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侍奉如生前。寝殿之旁又设便殿,以像“休息闲晏”之处。以惠帝时在长陵设原庙为起始,西汉诸陵都在陵园的附近设庙,庙中藏主。帝陵附近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位置往往在陵的东面。例如,长陵的陪葬墓在陵东,至今尚有高大的坟丘70余个,排列有序,萧何、曹参的墓在陵园东司马门外大道之北。茂陵的陪葬墓,如卫青、霍去病的墓,也都在陵的东面。
东汉帝陵:据记载,除献帝的禅陵以外,其余11个陵都在河南洛阳附近。光武帝的原陵被认定在洛阳东北的孟津,但尚未证实。其余诸陵,更难于确定。东汉的帝陵虽系继承西汉的制度,但推测地下的墓室为砖筑或砖石混合建筑,其棺椁亦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制,但除木棺以外,应也采用砖和石料,可称“黄肠石”。
从明帝的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不再建庙,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此外,在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这也是东汉的新制。据后世文献记载,原陵神道前置石象和石马,但有待证实。明帝时在原陵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称为“上陵”,以后成为定制。与西汉一样,陵园附近亦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
第二节 先秦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秦汉时期,已走过了漫长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墓葬制度就是在继承先秦墓葬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进来的。
一、远古墓葬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的葬俗。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一些公共墓地,数以百计的墓坑往往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有些合葬墓为“二次葬”,即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这些死者应是同一家族的成员,反映了一种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尸体,他(她)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
不同时期和不同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前者数量占大半。屈家岭文化成人土坑墓除个别为屈肢葬和俯身葬外,余皆为仰身直肢葬。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墓葬中死者头向大多向北,以俯身直肢葬为主,仰身直肢少,个别屈肢和侧身葬。
崧泽文化墓葬早期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大多朝北,中期墓葬头向改为朝南,晚期出现合葬墓。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如甘肃马厂类型的鸳鸯池墓地确定性别的单人墓葬35座,其中17座女性墓中只有4座随葬工具,种类限于骨针、骨锥、石刀,石刃骨匕首仅见1例;另外18座男性墓中,随葬工具的10座,工具种类除包括女性墓的几种外,还有石刃骨刀、石斧、石研磨器、骨匕首、骨矛头及弹丸等。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但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有些墓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木椁,椁内置木棺。
墓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更加悬殊。良渚文化墓葬中有随葬品很少的小型墓,也有用多达数百件石斧、玉琮、玉璧等随葬的大型墓葬。如反山20号墓的随葬品有陶器2件,穿孔石钺24件,象牙器9件,璧、环、管、珠等玉器170件(组)。若按单件统计有547件,其中玉器为511件。
二、商代墓葬
公元前17世纪,成汤灭夏,中国历史进入商代,至前11世纪帝辛失国,历时500余年。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墓葬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商代墓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河南偃师二里头上层、郑州二里岗和安阳的墓葬,分别是各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存。商代早期墓葬除二里头外,在河南洛阳东干沟、郑州上街与洛达庙、陕县七里铺、夏县东下冯等地都有发现。这些墓葬多为长2米、宽不足1米的小型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的一两件,多的数十件。也有一些中型墓,已棺椁齐备,应有较多的青铜器、玉器等随葬,但可惜大多被盗,墓中只残留有铜爵、玉钺等少量器物。商代中期墓葬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湖北黄陂均有发现,以中型墓发现较多,一般都有青铜礼器和兵器等随葬,随葬礼器数量3~7件不等,有的还有殉人。商代晚期墓葬在河南辉县与罗山、河北邢台、山东益都、山西石楼、江西清江等地都有发现,而以安阳殷墟数量最多。这些墓葬中既有商王陵寝,也有中、小贵族墓,还有大量平民小墓。安阳侯家庄王陵占地10余万平方米,已发掘出10多座大墓和1400多个祭祀坑。
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的差别。已发现的商代晚期的大墓,大多带墓道,依墓道数量和形制不同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3种:
亚字形大墓:在安阳侯家庄、益都苏埠屯等地均有发现。墓室的东、南、西、北各有1条墓道,墓道多呈斜坡状,一般以南墓道最长。有的墓室与椁室也作亚字形,有的墓室和椁室呈方形,有的墓室作长方形或方形而椁室为亚字形。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这些大墓都已被盗,但仍出有青铜、白陶、玉器、金叶等各种劫余的随葬品,有的还是罕见的珍品。
中字形墓: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端各有1条墓道。此类墓在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均有发现。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余。随葬品有铜礼器、兵器、工具、玉石器和白陶等。
甲字形墓:多在墓室的南边有1条墓道,这种墓葬在殷墟、罗山蟒张均有发现,不过后者墓道在北边,比较少见。墓的规模不如前两种大型墓,但其随葬品数量和质量仍相当可观,传出司母戊鼎的墓即属此类。
绝大多数墓葬,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的面积可达20余平方米,随葬品丰富。如安阳殷墟妇好墓,葬具有棺有椁,下有腰坑,两壁有龛,墓中殉16人,随葬各种青铜器460余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余件,另有海贝近7000枚。小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一般随葬铜礼器10余件。最小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以陶器和少量货贝为随葬品,有的甚至无随葬品。
各地的商代墓葬,绝大多数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以木质的棺或棺椁为葬具,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中、晚期墓中殉人(狗)和人祭之风大盛。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1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商代小型墓葬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早期墓有鼎、豆、盆、罐、瓮、盘、觚、爵、盉、角等;中期墓则多用鬲、斝、簋、盆、罐、瓮等。早、中期墓的陶器多为实用器。晚期墓有鬲、豆、罐、盂、簋、盘、觚、爵等,大多为明器。
大、中型墓使用青铜器随葬。由于至今未发现早、中期的大型墓,而已发现的早期中型墓均被盗掘,因此其随葬品情况还不清楚。中期墓中青铜礼器有鼎、鬲、斝、盉、觚、爵、尊、盘、簋、卣等,此外还有刀、锛、凿、斧、矛、戈、钺、镞等工具、兵器。
青铜礼器表面多有兽面纹、夔纹、龟纹、圆圈纹、弦纹等装饰纹样。晚期的大、中型墓出土青铜器器类更多。礼器类中除中期已有的外,还增加了瓿、盂、兕觥、方尊、方壶等。工具、武器类有铲、刀、锛、凿、戈、矛、钺、镞等。青铜礼器的表面几乎都有装饰纹样,包括饕餮、夔、蝉、云雷、乳丁、蚕、蕉叶、四瓣花、圆涡等,有的花纹分为2层或3层。器表开始附加兽首装饰,有牛头、龙头、兽头、蛇等。有些铜器上有铭文,多1~4字,商末铜器有多至30字的,内容有族徽,有父、祖名及作器原因等。
玉石器也是常见的随葬品。早期墓中有钺、戈、璋、柄形饰等,中期墓中有璧、圭、璜等,晚期墓中则又有刀、豆、簋、觯、瓿、磬等。除了器具外,还有雕成人物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艺术品。此外,各地的商代墓葬中还出有骨器、象牙器、铅器、白陶、原始瓷器、漆器、货贝、金饰等。漆器见有豆、盘等。货贝使用较普遍,一般用1枚至数枚,放在死者的口或手中,但也有在墓中成堆存放的。
商代晚期盛行车马陪葬。车为木制,均双轮独辕,前有衡,后有轴。车厢放在辕与轴相交处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栏杆,后面留有供乘车者上下的缺口。
马多用2匹,埋放在车辕两侧的浅槽之中。车马之上往往有青铜的附件和饰物,用于车上的有軎、轭饰,马饰有节约、当卢等。有的车马还有玉、骨、蚌制的饰物。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亚字形墓的墓室之上,还发现有大型的砾石,这应是房屋的础石。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有用夯土筑成的房基及础石。说明从王陵到一般的贵族墓,当时在地面上都有房屋建筑。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的,类似后世的所谓“享堂”。
三、西周墓葬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起,至前770年平王东迁止,习称西周。现今发掘的西周墓葬总数已有几千座,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扶风、岐山、宝鸡,河南洛阳、浚县,北京昌平、房山以及长江下游地区。其中以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最具特色。
中原地区盛行土坑竖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无墓道。大型墓都有1条或2条墓道,但尚未发现商代王陵那样的有4条墓道的陵墓。曾报道在岐山周公庙的凤凰山南麓调查钻探出一处重要的西周墓葬区,带有东、西、南、北4条墓道的大型墓葬,但不少学者认为这缺乏科学的依据。在河南浚县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发现过有2条墓道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这类墓都有宽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两端各有1条墓道,南墓道较长,呈斜坡状,北墓道略短,也有筑成台阶的。辛村1号墓墓室长10.6米,宽9米,连墓道通长56.9米。墓主大概是诸侯一类的人物。级别略低的只有1条墓道,此类墓在洛阳东郊、宝鸡茹家庄都有发现。洛阳东郊发现的墓道作曲尺形,是较少见的做法。中、小型墓则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随葬器物的多寡来区分等级。与商代一样,西周墓葬也多在墓底设腰坑。葬具大都为木质棺椁。木椁一般都在墓底架两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纵铺方木构成椁底,椁室四壁用榫卯结构的方木垒成,其上横铺方木为椁盖,棺木置于椁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数重棺椁,中型墓多为一棺一椁,小型墓多为有棺无椁,也有少数小型墓不见棺木痕迹。周礼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表明,这一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