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易患因素
1.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 岁后进展较快。
2.性别:男性多见,男:女为2:1。60岁以前男性冠心病明显多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有所增加,这与绝经后雌激素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减少有关。
3.血脂:胆固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上升2%~3%。而高密度脂蛋白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其水平每增加1%,可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下降3%。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影响胆固醇代谢,间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载脂蛋白A 的降低和载脂蛋白B 的增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导致HDL 降低的相关因素:
(1)吸烟。
(2)肥胖。
(3)缺乏运动。
(4)服用雄激素或相关激素、β 阻滞剂。
(5)高甘油三酯。
(6)原发性低α 脂蛋白。
(7)遗传因素。
4.血压:60%~70%的冠心病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有高血压的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较血压正常者高3~4 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平均降低6mmHg,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16%。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冠心病患者常伴有糖耐量减低。
(6)吸烟:吸烟与不吸烟比较,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
冠心病的次要危险因素和易患因素包括:
(1)肥胖:超标准体重者(超重>10%为轻度,>20%为中度,>30%为重度肥胖)易患冠心病。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 ≥29 者比<21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3倍。
(2)职业:从事体力劳动少、脑力活动紧张者易患冠心病。
(3)饮食:长期进食热量高、动物脂肪含量多、糖和盐含量高的食物者易患冠心病。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也是冠心病易患因素之一。
(4)遗传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阳性者,其近亲患冠心病的机会可5倍于家族史阴性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庭成员易患冠心病。
(5)微量元素:铬、锰、锌、钒、硒的摄入减少,铅、镉、钴的摄入量增加。
(6)A 型性格:争强好胜、性情急躁、有时间紧迫感、进取心强、神经过敏等。
(7)血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等。
(8)其他:体内铁贮存增多;存在胰岛素抵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过度表达;存在能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如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维生素C 缺乏、动脉壁内酶活性降低等。
二、确定需临床干预的患者
高危者需临床干预,以下为心血管事件的高危情况:
1.已确诊患者为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因此应予最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1)确诊冠心病者包括: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血运重建病史等。
(2)存在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表现,如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颈内动脉疾病(如颈内动脉狭窄超过5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腹主动脉瘤。
2.10年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性猝死危险超过20%的无症状者。
根据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采用危险因素表计算得出。SCORECARD 系统分析可预测所有致死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终点(如10年心血管事件),且高危阈值≥5%。
3.单项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320mg/dl、LDL‐胆固醇≥240mg/dl,血压≥180/110mmgHg)显着增高的无症状者。
4.2型糖尿病和伴有微量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
宣教
①对患者的相关医学常识教育应成为每次随诊内容的一部分,针对每个患者制定其能够理解和实施的教育计划。
②确保患者理解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关系,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存在哪些阻碍其改善生活方式的因素。
③和患者一起制定防治计划,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讨论,使患者不急于一次性进行多种生活方式的调整。
④促使患者家属加入控制危险因素的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完成计划。
⑤在随诊过程中监测病情进展,需要时请其他医务人员(如营养师或心理医生)介入。
改善生活方式(1)饮食控制
①饮食干预可有效地预防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再发心血管意外。
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饮食干预最经济有效。
②基本目标: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③所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均需得到健康饮食方式的指导。
④家庭成员的参与尤其重要。
⑤建议患者选用包含多种水果、蔬菜、谷物、低脂或无脂食物、豆类、鱼、家禽及瘦肉等的健康饮食。
a.每日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的10%以下。
b.胆固醇摄入<300mg/d。
c.以复合碳水化合物(谷物)和不饱和脂肪酸(蔬菜或水产品)替代部分饱和脂肪酸。
d.氯化钠摄入量低于6g/d。
⑥热量摄入应与需求相平衡。
(2)加强锻炼
①保持身体健美对血管损伤的发生具有直接的预防作用。此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危险因素(降低LDL‐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HDL‐胆固醇,同时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②基本目标:30min/次,3~4 次/周。
③所有患者在进行剧烈活动前,均应向医师咨询。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进行运动危险性评估,在进行运动锻炼前做运动负荷试验。
(3)控制体重
①肥胖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和死亡率均增加。
a.肥胖可影响其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低HDL‐C、糖耐量异常)。
b.腹型肥胖可明显升高心血管疾患的危险,因此应评估腰围和腰臀比。
②所有超重患者均需控制体重和加强锻炼。
③目标体重指数:19~23kg/m2。
超重患者至少需减去体重的5%。
(4)戒烟
①吸烟可增加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危险,吸烟量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呈正比。
②目标:完全戒烟。
③评估患者的吸烟量,积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戒烟。
④识别愿意戒烟的患者。
⑤制定戒烟计划,如需要可采用药物(尼古丁替代物、安非他酮)、心理咨询及参加戒烟团体、戒烟学习班等方式。
(5)控制饮酒
①饮酒可致血压迅速升高,大量饮酒与中风危险高度相关。
②目标:限制酒精摄入量,男性≤ 20~30g/d,女性≤ 10~20/d。
控制危险因素
(1)控制血压
①目标:血压<140/90mmHg;合并心衰或肾功能不全者<130/85mmHg;
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Hg。
②冠心病患者均需监测血压。
a.SBP ≥130mmHg 和/或DBP ≥80mmHg 的患者均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加强锻炼、调整饮食等)。
b.如超过上述目标,可根据患者的要求和个体特点(如种族、年龄及对药物的特殊需求)制定药物治疗计划,并开始实施。
(2)调节血脂
①目标:LDL‐C<2.6mmol/L(100mg/dl)。 TG 超过 1.7mmol/L(150mg/dl);HDL‐C 男性低于 1mmol/L(40mg/ dl);女性低于1.2mmol/L(46mg/dl)是心血管疾患危险增高的标志。
②改善生活方式:每日饮食摄入饱和脂肪酸<7%、胆固醇<200mg,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③LDL‐C >130mg/dl 者需立即开始饮食控制+降低LDL‐C 的药物治疗。
④100mg/dl<LDL‐C<130mg/dl 者:饮食控制+降低LDL‐C 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应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锻炼量。
⑤降低LDL‐C 的药物可减少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的危险,因此推荐轻、中度LDL‐C 升高者应立即使用降低LDL‐C 的药物。
治疗糖尿病
①控制血糖可预防微血管并发症,良好的血糖控制也可预防大血管并发症。
②目标: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正常水平: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HbA1c<7%。 ③1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胰岛素治疗达到血糖控制。
④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措施为控制饮食和体重、加强锻炼,如非药物治疗无效,需加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USAP、AMI、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梗和中风的发生率。
(1)阿司匹林
①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高危患者:
a.冠心病危险较高的患者(尤其是10年冠心病危险≥10%或SCORECARD高危值≥5%),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b.血压未控制时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c.胃肠道出血或脑出血危险增加的患者不应使用阿司匹林。
②已存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推荐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2)氯吡格雷
推荐用于阿司匹林禁忌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抗凝药物
华法林
抗凝药仅适用于部分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a.心梗后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升高的患者:如大面积前壁心梗、左室室壁瘤、血栓、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及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者。
b.慢性房颤患者可考虑使用。
ACEI ①用于所有心肌梗死后患者。
②稳定的高危患者(前壁心梗、既往心梗、Killip Ⅱ 充血性心衰)应尽早使用。
③可长期用于所有其他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患者。
④临床效果:
a.可降低不伴心衰的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梗及中风的发生率。
b.可降低合并心衰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再发心梗的发生率,以及延缓心衰的进程。
β 阻滞剂①用于所有心肌梗死后和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
②根据病情可用于控制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及治疗心力衰竭。
③临床效果:
a.β 阻滞剂可改善近期心梗和伴高血压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并可预防中风。
b.在心绞痛和无心梗病史的患者中,β 阻滞剂还可预防心梗和死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