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金投向传统农业项目多,结构不合理
10个县(市)财政资金、农户投入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仍是投入传统农业生产项目多,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少。其中,财政支农资金基本用于小型农业基础设施修缮和扶持小型地域性产业;61.4%的农户资金用于购买化肥、农药等;53.5%的信贷资金用于传统农业生产项目,投向现代农业项目的资金占比较低。
(四)财政资金投入少、支农措施缺失,引导能力不强
10个县(市)2006年财政支农资金为4.67亿元,占全部资金净投入的8.4%,仅比2005年增加0.67亿元,其中某市2005年和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仅占其支出总额的2.61%和2.98%,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比例偏低、增长缓慢。同时,财政支农措施缺失。据调查,10个县(市)财政支农仅表现为少量国家扶贫贷款和民族贸易用品生产贷款贴息,不仅有关财政支农措施未落实,而且未见出台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建立起相应的资金引导机制,财政支农导向性差。
(五)农业信贷投入能力减弱,农业金融服务边缘化
虽然信贷资金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但其中部分贷款实为工商业贷款(确切比例难以调查清楚,据估计应不低于20%),大量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贷款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且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的能力呈弱化趋势。
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代办站更是“一刀切”地全部撤销,且现有金融机构网点全部设在乡(镇)所在地。如保定某县级市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由2002年末的351家降为2006年末的54家,下降84.6%。二是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贷款审批手续繁杂,导致信贷业务基本停滞,农业金融服务严重边缘化。三是短期贷款投放比例过高,与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不相符。10个县(市)金融机构2005年和2006年分别发放农业贷款83.12亿元和79.81亿元,但短期贷款相应占到了98.0%和90.4%。
上述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对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是土地生产能力退化,撂荒现象严重,投入产出率降低。保定某县级市2006年小麦种植面积48.6万亩,比2000年下降40.22%。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水库干涸或库容减少,机井废弃闲置,管道老化,功能丧失,严重毁损、堵塞。如某市水库总蓄水量2006年为26863万方,比2000年下降近60%。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力量严重不足,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不到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大规模配备保障农作物生长的物质、技术设施,使农作物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五是农业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利益引导机制,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三、现代农业资金投入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低下,难以实现资金投入的利益带动机制
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客观上需要高投入,而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投入、产出比率低,且农产品供需弹性小、市场风险大、效益差,这些表明投资农业有一定的风险性,降低了现代农业投入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年增长较快,农田灌溉费、农业机械使用费等不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造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农业的比较利益逐年下降。据对邢台市某县2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亩均种植投入690元(包括化肥、农药、电费、收割、地膜、籽种及其他投入),亩均种植收入910元,投入成本比2005年增加30元,而种植收入却与2005年持平。农业的风险性和低效性使各方不愿投资农业,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益带动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对资金投入的吸引力不强
一是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联的加工业多为作坊式生产,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普遍,农副产品多为初级品加工,精加工、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化发展不明显。如保定某县本是河北省食用菌之乡,但食用菌基本上仍是自产自销,生产、加工和销售一直未形成产业化,产值仅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14%。二是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销售市场发育不健全。如衡水某县级市2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仅有3家属专业批发市场,近九成市场依然采取地摊经营模式,经营品种小而全,档次低,未能形成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工农业资金投入的失衡
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大量资金迅速转移到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上来,大量资源向城市聚集,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加剧了工农业资金配置的失衡。同时,工业在地方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心地位持续强化,工业发展得到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10个县(市)制定的2007年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数将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立足点,重点发展和打造大企业、大品牌、大项目,而对农业发展的关注较低,支持措施少,人为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失调。
(四)资金投入主体实力弱,政府追求政绩和银行追求利润的行为导致功能缺失严重
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各主体功能错位的原因:一是农户自身实力较弱,以一家一户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经营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空壳化”现象较为严重,基本上无资金投入实力,丧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三是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工业项目建设,农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四是金融部门随着经营理念的转变,为降低资金风险,寻求利润最大化,农业信贷投放呈现下降趋势,且部分农业贷款实为乡镇企业贷款。
据调查,10个县(市)2006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79.8亿元,比2005年减少3.3亿元;累计投放农业贷款42.72亿元,比2005年减少2.1亿元。
(五)财政重点向非农项目倾斜,失去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
财政支农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据调查,地方政府为确保经济增长指标的快速实现,大都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工业,有限的支农资金也主要用在村容村貌、沼气建设、铺桥修路等方面,真正用于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的很少,地方财政对农业反哺能力不强。据调查,10个县(市)2006年县级财政支农总额1.1亿元,仅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财政引导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政策导向性差,不能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扶持、引导和激励作用。
(六)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影响了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投入
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需要有一个较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中还存在一些金融生态方面的问题。一是各金融机构之间信用评级系统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二是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由于县域经济实力弱和信用环境不佳,多数县(市)未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企业和农户自身也无力为贷款提供担保,即使政府成立了担保机构,多数也因无资金支持而难以维系,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信用担保,现代农业发展也就得不到贷款支持。三是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欠息现象严重。四是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多数金融债权在判决时“赢的多、输的少”,但大多“赢了官司输了钱”,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七)金融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脱节,资金供需不匹配
一是信贷品种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针对农业发展实际制定的信贷品种少,且贷款准入门槛高。如10个县(市)金融机构针对现代农业的信贷品种除农业贷款、加工企业贷款、龙头企业贷款外,针对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等方面的贷款品种少。二是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据调查,金融机构在农业贷款投放上出现“两极化”,即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大型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信用不完善,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放款,难以发挥对现代农业的整体推动作用。三是农业贷款利率偏高与农业产业利润率偏低不匹配。调查表明,目前10个县(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大部分种养业收益率,如保定某县农村信用社利率执行上浮限额2.3倍后,年利率高达11.7%,挫伤了农民贷款积极性。
(八)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业属典型的弱势产业,农业资金投入风险较大,因此,需要有完善的保险保障体系。
但调查发现,10个县(市)仅有一地的某商业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且只办理了1家企业的棉花保险,保费收入17.4万元,仅占当地保费总收入的1.2%。同时,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未建立。可见,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远未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农业保险的缺位也是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农业资金供给更为紧张。
四、破解现代农业资金投入瓶颈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问题,必须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着手,建立以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为资金投入主体、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农户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大的受益群体,理应成为最主要的资金投入者。财政和信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投资来源,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应该发挥积极引导和重要的支持作用。农户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现代农业资金投入主体,也会吸引更多的财政和信贷资金投入,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二)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现代农业
一方面,调查地民间资本雄厚,应该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民间借贷成本较高,民间资本投向需要正确引导。建议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兴办农业基础设施,改进农业信贷服务,将吸收来的农户、农业企业等涉农资金按照一定的比例,以贴息方式(差额部分由财政补贴)再发放给农户、农业企业,运用于现代农业。这样既可以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的利益直接挂钩,调动双方积极性,又可以充分聚集农村、农民自有资金,扩大农业投入资金来源,并对民间融资予以规范和引导。
(三)探索培育农业资金市场体系,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政府应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兼并收购中小农业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拓展融资渠道,利用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农业企业融通资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资金来源。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积极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工商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用于农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经营。
(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强财政与金融资金互补能力
一是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专项支农资金投入,既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也要提高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合理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要农业科技项目、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建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事关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项目。三是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政策工具,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投入。
(五)设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筹集,建议每年增加几百亿元的国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等,这样可以有效弥补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同时还要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增加现代农业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