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较七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未战先算——五算
孙子认为战争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但是需要我们去掌握。掌握客观规律,首要的是了解我方的实力与不足,真实地、客观地看待自己。因此,未战先算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它可以提高自觉性和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动性。同时,未战先算还应包含数量分析的要求。孙子是重视数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这是定计、用计的常法。枟形篇枠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算的结果是:“吾以此知胜负矣!”
他的结论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1)度:原指度量一国的耕地面积。在那个时期,反映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最主要指标是该国一段时期内可以生产的粮食总量,而这是由这个国家所拥有的耕地面积决定的。实际上,未战先算首要的是要明确什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算要算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要素,也就真实地掌握了自己的实力。
(2)量:指人力、物力、国库的存银。量,原指三个方面的计量,即①计算一个国家可以参战的人力资源的总量(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丁总数就是战时可以动员的人力总量);②计算战时可以动员起来的物质资源总量,包括粮食的库存总量等等;③计算国库中可以用来支持战事的资金总量。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总量,包括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然后找到一种计量的方式,得到量化的结果。
(3)数:虚实之数。数,原指要分清在“度”与“量”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我方实力的数据的真伪,不能被虚假的情报和数字混淆了视听。在战争中辨别真伪情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战争中善于使用真伪情报,迷惑敌方也是至关重要的。兵法中增兵减灶、减兵增灶的做法不仅被孙子推崇和成功地使用过,而且也是诸葛亮推崇和成功使用过的制胜法宝。正因为他们曾经成功地使用了真伪之术,所以在算计时,首先对自己要客观,不能夸大其词;其次,对敌方要实事求是,辨别真伪,以免上当。
(4)称:即称量德业和才能。它原指对统治者和将要使用的将才的德业和才能的度量。在五事中提及的“德”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德业和才能。统治者、将领的德业和才能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砝码,要能够有办法称量出来,可以通过事实检验,也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总而言之,是需要认真地加以算计和权衡的。
(5)胜:胜负之政。胜,原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否是明君,其所作所为是否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其执政的方式是不是老百姓所期望的,他采取的是取胜的政体还是注定要失败的政体。五事中提及的“道”也就是胜负之政。
2.未战先知
在商战中想要取得成功,除了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实际状况。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枟孙子兵法枠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指挥战争的规律,突出了了解彼此各方面情况的极端重要性。
(2)知天知地,胜乃不殆。孙子还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这里使用“彼”、“己”、“天”、“地”等来代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主客观条件的周密调查和充分估量之上。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孙子还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所以,他告诫人们说,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不宜与其结交;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状况,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会得地利。
他还强调要善于根据敌人的动态来预测他们的行为:“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近也;其所居易者,立业。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鸟集者,虚也;兽骇者,覆也……”这些方方面面,如有一样忽略了,均不能成为百战不殆的军队。
3.校以七计
孙子认为“未战先算”还要求“校以七计”,必须对敌我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和计算,这七个方面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它们将我们在现代商战中所说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双方实力分析落到了实处。
虽然这七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道”是关键,“将”则是第二位因素,因为一项再好的决策、再有利的形势都需要人去把握与执行,用人的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误,况且,与道相比,用人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天时与地利是第三位的;管理则是第四位的。这就好比:选择做正确的事——得道;选择合适的人——用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条件——顺应天时与地利;建立良好的具有活力的管理机制——赏罚与法规;合理地培训与使用人力资源——兵与士。
2.2.3 保五全——不战而胜智为先
孙子兵法中还有一个着名的论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体现了孙子的中心思想——“以智取胜”。孙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
1.全与破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的意思。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要保全国家,因此战争要以国家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里所说的“破”,是破坏、危及的意思。这一段话的意义有三:战争以“全”为主,以“破”为辅;“全”是目的,“破”是手段;“全”是一定要坚持的原则,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全”是上策,“破”则次之。权衡利弊要由大至小,按国、军、旅、卒、伍顺序排列;为实现上一层次的“全”,可以牺牲下一层次的“全”,或者说应该“丢卒保车”。战争要看重结果,要追求“全”,就要避免用兵,以智取胜。孙子说,这是用兵的法则。
所以孙子告诫决策者和将帅们:“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一切指挥作战的将帅们都必须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用理智对待一切,不可把战争这样的大事建筑在一时冲动之上!
2.伐与攻
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将帅,那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善于用兵的人,不必直接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不必硬攻就能夺取敌人的城池,不必久战就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在这里反复强调:要获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胜,就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就是谋攻的法则,即以智取胜。
3.有利与不利
孙子认为,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信心,胜利完成任务;在顺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戒骄戒躁,解决可能发生的隐患。孙子的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同时,他并没有停留在仅仅是看到“有利”、“无利”的阶段上,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要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化不利为有利的思想。他认为,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看似迂远的弯路变成实际上近便的直路,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因此,要以“小利”引诱敌人,将其“近直之利”变成“迂远之患”,这样,我方就能比敌人先抵达战略要地。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计谋。
孙子的这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转化矛盾、争取主动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是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法宝,也是组织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不过,应该注意到:在利害相杂的情况下,决策应遵照“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的原则,要力求做到“以己之长,击人之短”,这样,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利用了对手的劣势,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方设法促进利害的转化,做到化害为利,变短为长,这样,可使自己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2.2.4 重五德——将帅是胜利之本
1.五德:智、信、仁、勇、严
(1)智。智是指人的聪明与才智。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这里讲的智有三点涵义:首先表现在比他人有先见之明,在各种复杂的问题与情况面前善于思考,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其次是多谋善虑,比他人看得远、想得多、虑得深;最后是善于根据所面对的情况、任务、人员以及问题的性质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随机应变解决问题。为将五德,智为首。在“将以道心”的前提下,就五德之间的关系而言,“智”居首位,强调“将”要有智慧,有才能,善于用兵。
“智”的另一层涵义是冷静、善思、讲求理性。因而,孙子又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为将者凡事应冷静而深思,理智地对待战事,切忌感情用事。
(2)信。信是指人的诚信或者说人品。信者,口令一也。关于信的解释或者说关于人品的解释各式各样,但是孙子的解释最为精辟。他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品应是:口令一也。下令前与下令后一个样;承诺与兑现一个样;上级面前与下级面前一个样;对有背景的人与没背景的人一个样;对高学历的人与低学历的人一个样;对权力大的人与权力小的人一个样;对当官的人与不当官的人一个样……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数不清的“一个样”,就确确实实有了诚信。
(3)仁。仁是指仁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有些想法是不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的。作为带兵用将之人,胸怀要宽广,要能体谅下属的难处,尤其是要能够替下属想到他们不方便说出来的要求和需求。所谓恻隐之心正是对将才的高度要求。
(4)勇。勇是指勇敢、果毅。勇者循义不惧,果敢坚毅。勇不是鲁莽,勇是为正义两肋插刀,勇是为祖国大义灭亲,勇是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勇是在危急时刻的处乱不惊。
(5)严。严是指威严。严者以威严肃众也。不仅立法要严,执法更要严格,而且在执法中只有一视同仁,才能树立威信,取信于士兵。
孙子的这些用将论断,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认同。汉代军事家曹操就曾说过:“将宜五德备也。”宋代名将岳飞也曾说过:“智、信、仁、勇、严,缺一不可。”
事实上,对一个具体的将才而言,五德的水平虽然可能有所差异,但是确实缺一不可。有智而无信,在老百姓看来就是欺诈之人;智勇双全而无仁,就会失去人心;仁而无智就是愚笨;仁而无勇就是懦夫;仁而无严就会丧失权威;勇而无智就是鲁莽;严而不仁就是苟暴;勇而不仁就会四面楚歌。
2.将帅的素质和修养
孙子认为,为将帅者,担负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死、安危的重大责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战争年代尤其如此。为此,孙子非常重视将帅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在“道”和“将”的关系上,孙子强调“道”对“将”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他把“主孰有道”放在“将孰为能”之前。枟十一家注孙子·贾林枠解释说:“将若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
其次,身为将帅必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于主”。为将帅者,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得失,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真正的宝贵财富。
第三,对于将帅应如何对待士卒,孙子认为将帅应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但爱兵不是溺爱、放任,因而兵法中又有“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之说,以警示将帅们。
3.懂得放权
枟孙子·谋攻枠中指出,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其中之一就是“将能君不御”。
将帅若是有足够的能力,国君就不应该管得严严的。也就是说,对有能力的将帅,不要管得过多、过死。这里就牵涉到领导体制中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问题。
他还指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就是说在作战中,作为最高领导的国君切不可对将帅随意干预、瞎指挥,否则,必然会造成混乱而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