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完善绩效评估系统与奖酬体系
为了确保企业各个团队能够进行有效的工作,管理层有必要制定适用于团队模式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其中,评估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团队内部成员互相评议。每个成员的贡献由其他成员来进行评议。
(2)用户满意程度评估。由外部用户以及内部用户评估团队的表现,包括:①自我评估。由团队成员评估团队的表现;②团队负责人评估。由团队负责人或主管人员评估每一个成员。
(3)管理层评估。由团队的上级管理部门对团队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
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应该从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方面进行考虑。
19.3 团队管理模式
团队在组织中的出现,根本上是组织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结果,团队是高效组织应付环境变化的最好方法之一。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企业必须简化组织结构层次和提供客户服务的程序,将不同层次中提供同一服务的人员或服务于同一顾客的不同部门、不同工序的人员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组织内形成各种跨部门的团队。团队的大量涌现,不仅提高了组织的局部效率,而且也在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构造和运作方式,提高了组织的整体运作效率。目前,世界各国企业在团队管理的实践和管理模式上还都有所差异。
19.3.1 自由团队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团队在美国企业中大量出现,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拥有一个以上的团队,其中31%~45%拥有高度自我管理的团队。有数据表明,美国企业中40%以上的团队拥有以下功能:制定工作进度,直接与客户、供应商打交道,制定生产定额与绩效目标;30%以上的团队拥有雇佣员工、绩效评估的功能。可见,美国企业团队已具备了一般意义的组织功能。美国企业对团队的控制较弱,多数企业都给予团队充分的自主权。以团队实践处于一般水平的克利夫兰LS电子电镀公司为例,它的整个工厂是由自我管理型团队经营的,它们负责制定自己的工作日程表、轮换工作、设置生产目标、建立与能力相关的薪资标准、解雇员工、聘用员工等。专家预测,21世纪,40%~50%的美国工人可以通过这种团队形式进行自我管理。美国企业中的团队就像是企业中的“自由分子”,它们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较全面的组织功能,因此可以称美国的团队为“自由团队”。
19.3.2 精英团队管理模式
欧洲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团队工作的模式,它所拥有的团队数量相对较少。欧洲的团队管理有以下特点:第一,引入团队模式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极强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指导方式,组织控制程度较强。第二,欧洲的团队主要出现在创新工作领域,并且独立于日常活动之外,受到高级管理层的保护,给予特别的资源支持。以在欧洲团队实践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德国贝塔斯曼公司为例:在1989年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前,贝塔斯曼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它采取高度分权结构,拥有300多个经营单位,每个单位都是独立的团队;它们在实施各自的目标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活动范围及文化理念则受到组织的强大控制。
欧洲的团队集中于创新领域,且由精英们组成,服从组织最高管理层的命令,受到组织的特别保护。因形式上类似于军队中为执行某一特殊任务而组成的“别动队”,而被称为“精英团队”。
19.3.3 依附团队管理模式
团队在日本企业中比较普遍,许多学者认为,团队工作模式是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只是以日本习惯的协作工作方式存在而已。日本企业组织活动的本质是通力协作,团队是日本企业的基本组织和工作模式。日本团队虽然也有较强的自主性,但团队本身却自愿终身依附于组织,而组织也有将其视为自己保护和照顾对象的强烈倾向。组织对团队的控制是通过团队自愿要求和接受来进行调整的。
日本企业中团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并自愿依附于组织。在企业内部,因文化等因素自发产生的团队依附并逐渐融入管理流程,从而支持组织的决策与工作;在承包企业群中,因长期利益关系形成的“亲子”团队同样也自愿依附于大组织,并逐渐成为它的一部分。因此,日本团队又称为“依附团队”。
19.3.4 国内团队管理的状况
中国企业的团队早在建国初期集体主义的倡导中就已出现。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人们应该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对集体有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在集体工作中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从而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与生产率。
随着国外团队管理的引入,中国的团队管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团队实践情况是:第一,组建的团队少;第二,组建团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组织遇到的特殊问题而特别抽调一些精英人员组成;第三,所组建的团队受到来自组织高层的保护和支持。可见,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团队管理模式类似于欧洲。
不过,在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团队实践水平较高。一些小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小企业群集”,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依靠地缘关系和宗族关系,形成生产型的稳定团队群集,在外贸或销售公司带动下,通过任务分解,迅速在群集内实现生产。这些“小企业群集”就是由许多团队组成的一个松散组织,其中的团队没有特别的支持和保护。他们受到的市场压力比较大,一旦质量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可能失去任务或订单,遭到群集的抛弃。这在团队管理模式上类似于美国的团队管理。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自我管理型团队:
2.问题解决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团队?它和一般的组织群体有何区别?
2.NBA在每赛季结束后都要组成一个明星队,由来自各个队伍中不同的球员组成,跟冠军队比赛,这个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或其他组织?
3.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哪些特点?
4.企业采取团队模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论述题
如何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四、案例分析
员工为什么愉快地通宵加班?
某个傍晚,某制造企业的新任CEO,突然接到一个交货时间非常急迫的生产定单。
由于工艺特殊,急需车间某小组数十个员工通宵加班,而恰巧就是此小组刚与企业发生了严重的劳资矛盾,而且这些员工已工作了整个白天,身体已非常疲倦。但为造就和形成高效团队的管理目标,争取实现这重要客户的满意度和今后的长期定单,CEO尝试运用快乐管理和激励技巧。他征求这些员工的意见,并明确表示:①他们可以拒绝加班;②劳资纠纷可协商解决,但时间不是现在,而应依照“求是、求诚”原则;③从现在开始,希望有个好的开端;④劳资双方共同努力,保持好心情。员工们经过商议后表示答应,但提出四个要求:①发加班费;②加班时放音乐;③供应夜点心;④明天白天短暂休息。
经过通宵加班努力,在翌日清晨该订单终于圆满完成。望着员工因通宵加班而熬红的眼睛,提货的客户和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后来得知此事的老板都极其感动。
问题
试根据以上案例对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信息管理
20.1 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信息是当今时代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信息,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反映。如今,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依赖于信息,并贯穿着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信息已经变得同物质、能源一样,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被列为科技体系和现代社会的三大要素之一。
20.1.1 信息革命的历程
信息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通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的。迄今,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000~50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则于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尽管信息革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的枟第三次浪潮枠和约翰·奈斯比特的枟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枠等书发表并传入中国后,信息的重要性才迅速为我们所认识。
20.1.2 信息的特点
信息具有不灭性。信息的不灭性同物质和能量的不灭性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杯子被打碎了,构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没有变,但已不成为一个杯子;又如,我们可以把电能变成热能,但变成热能后电能已经没有了。而信息的不灭性是指,一条信息产生后,其载体可以变换,可以被毁掉,如一本书、一张光盘,但信息本身并没有被消灭。
信息的不灭性是信息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信息可以廉价复制,可以广泛传播。信息的复制不像物质的复制,一条信息复制成100万条信息的费用十分低廉。尽管信息的创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复制只需要载体的成本,因此可以大量复制,广泛传播。
某些信息的价值有很强烈的时效性。一条信息在某一时刻价值非常高,但过了这一时刻,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比如现在的金融信息,在需要知道的时候,会非常有价值,但过了这一时刻,就会毫无价值;又如战争时的信息,敌方的信息在某一时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决定战争或战役的胜负,但过了这一时刻,这一信息就变得毫无用处。所以说,相当部分的信息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使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3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生存的资源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物质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各种各样有用的材料;能量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向人类提供的资源则是无穷无尽的消息信号。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物质和能量不行,没有信息更不行,因为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人类如果不能获得环境变化的信息就无法认识世界,更谈不上改造世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是生存的资源。
2.信息是知识的源泉
信息和知识是紧密相联而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信息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和特征的一种反映,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之中;知识则是经过人类大脑重新组织的信息系统,是经过一定加工、系统化的信息。可见,信息是知识的源泉,没有信息作材料,就不会有新知识的产生。
3.信息是生产的要素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信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一起,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生产过程是用计算机来控制的,每道工序都有指令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交流,从而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控制着物质流,物质流又产生信息流,如此不断循环。信息流控制着整个生产运动过程,以实现最佳配置;同时,操作者从计算机中可以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立即实行人工干预。离开了信息,现代化的生产将难以进行。
4.信息是科研的向导
人们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首先要通过信息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以及信息感受工具(即有关的科学仪器等),来获得客观事物运动的各种信息,然后把信息传递到信息处理器官即大脑或电脑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科学认识。除此之外,前人的研究信息(即各种思想和观点)对启发研究思想也有重大作用。由此可见,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无法离开信息。信息是科研的向导,还体现在人们对信息处理方法的应用水平,这已成为衡量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志。
5.信息正在成为引导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一个比黄金、货币、土地更灵活的无形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世界范围的通讯正引导货币根据信息指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信息正在成为引导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信息本位正在取代资金本位作为国际金融的基础。
6.信息是管理的要素、介质和工具
任何管理都是相对于系统而言的,而系统总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要素构成。一般而言,管理系统由人、财、物、事、时间、信息六个要素构成,管理就是对这些要素的管理。在对诸种要素的管理中,尤以信息为重,它既是管理的要素,又是管理的工具和介质。
任何系统都包含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三者不断流动,就形成了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而形成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在这三种流通中,信息流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物质、能量的流通往往以信息为先导,流通的方向、速度、质量、数量也由信息来指导。管理就是通过信息这个工具和介质来促使能量和物质进行合理流通,以达到最佳配合。同时,管理所有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都离不开信息。在管理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尽量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