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应具有洞察事物,抽象形成概念的能力的管理人员是( )
A.高层管理人员 B.中层管理人员 C.基层管理人员
6.对中层管理人员来说,相对更重要的技能是( )
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计划技能 D.技术技能
四、案例分析
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郭宁最近被他所在的生产机电产品的公司聘为总裁。在准备接任的前一天晚上,他浮想联翩,回忆起他在该公司20多年来的工作情况。他在大学时学的是工业管理,毕业后就来到该公司工作,最初担任的是液压装配单位的助理监督。刚开始,他真不知道该如何工作,因为他对液压装配所知甚少,在管理上也没有实际经验,几乎每天都觉得手忙脚乱的。可是他非常认真好学,一方面仔细参阅单位所订的工作手册,努力学习有关的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监督长对他的主动指点也使他渐渐摆脱了困境,胜任了工作。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有能力独立担任液压装配的监督工作了。不过,当时公司没有提升他为监督长,而是直接提升他为装配部经理,负责包括液压装配在内的四个装配单位的领导工作。
在当助理监督时,他主要关心的是每日的作业管理,技术性很强。担任装配部经理后,他发现自己不能只关心当天的装配工作状况,他还得做出此后数周乃至数月的规划,同时还要完成许多报告和参加许多会议。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做技术工作了。当上装配部经理不久,他就发现原有的装配工作手册已基本过时,因为公司已安装了许多新的设备,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于是,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对工作手册进行了修订,使之切合实际。在修订手册过程中,他发现,要让装配工作与整个公司的生产工作协调起来是有很多讲究的。他还到几个工厂去访问,学到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并把这些吸收到修订的工作手册中。由于该公司的生产工艺频繁发生变化,工作手册也不得不经常修订,而郭宁对此完成得很出色。工作几年后,他不但自己学会了这些工作,而且还学会如何把这些工作交给助手去做,教他们如何做好。于是,他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用于规划工作,参加会议,批阅报告,完成自己向上级的工作汇报以及帮助他的下属工作得更好。
在他担任装配经理六年之后,正好该公司负责规划的副总裁辞职去了其他公司,郭宁便主动申请担任此职务。在同另外五名竞争者较量之后,郭宁被正式提升为规划工作副总裁。他自信拥有担任此新职位的能力,但由于此高级职务工作的复杂性,仍使他在刚接任时碰到了不少麻烦。例如,他感到很难预测一年之后的产品需要情况,而一个新工厂的开工,乃至一个产品的投入一般都需要在数年前作出准备。另外,在新的岗位上他要不断处理营销、财务、人事、生产等部门间的协调,这是他过去都不熟悉的。在新岗位上他越来越感到:职位越高,越难于仅仅按标准的工作程序工作。不过,他还是渐渐适应了,并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又被提升为负责生产的副总裁,这通常是由该公司资历最深、辈分最高的人担任的。现在,郭宁又被提升为总裁。他知道,当一个人升为公司最高主管之时,他应该自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但他也明白自己尚未达到此水平。于是,他不禁想着:自己明天就要上任了,今后数月的情况会是怎么样?他不免为此而担忧!
讨论
1.你认为郭宁当上公司总裁后,他的管理责任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应当如何去适应这些变化?
2.你认为郭宁要成功胜任公司总裁的工作,哪些管理技能是最重要的?你觉得他具备了这些技能吗?试加以分析。
3.如果你是郭宁,你认为当上公司总裁后,自己应该补上哪些欠缺之处才能使公司取得更好的绩效?
2.1 儒家的修齐治平
儒家伦理曾一度成为我国伦理思想的主导,对我国的管理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儒学的内容广博而深远,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最核心的内容。
2.1.1 修齐治平
枟大学枠上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其核心就是“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述的管理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齐”反映的管理思想是由近至远、由小至大,从自身的修养做起,不可谓不切近,不可谓不可行;目标是平天下,不可谓不高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讲的就是修身与管理者权威之间的关系。
1.修身
“修身”被儒家看作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这里主要谈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身的问题。“修身”
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
(1)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枟大学枠里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孟子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孔子说,“善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不教而杀谓之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止且格”,反映出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孟子也有类似的看法:“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强调统治者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枟大学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弃之。”
2.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枟大学枠视家为国之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安治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它明确规定:“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又说,孝、悌、慈“其为父子兄弟之法,而后民法之也”,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就是“齐家而后国治”。
“齐家先修身”,而“修身”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人格自由,恰恰相反,是把个人束缚于家庭道德,并进而受制于君臣上下的等级制度。也就是说,在家是通过“孝”(父是纵向家族利益的代表)、“节”(夫是横向家族利益的代表)两个德目维系利益的,倡导的是家庭本位,个人绝对服从家庭。在国则是通过“忠”的德目维系利益的,是国家或社会本位。所以,在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个人绝对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的要求中,蕴含着整体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
2.1.2 仁义礼智信
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实现修、齐、治、平的主导理论,强调的是维护统治的秩序和基本规则。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为仁、义、礼、智、信。
1.仁爱
仁爱即“仁者爱人”。“仁”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有许多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人”。“爱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即“君子笃于亲”(枟论语·泰伯枠);二是朋友之间也要相互友爱,即“故旧不遗”(枟论语·泰伯枠);三是“泛爱众”,即不仅亲族、朋友之间要互相友爱,而且还要爱其他人,包括“小人”。孔子主张爱“小人”,并且以君子之道教育“小人”,就是为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君子的役使,缓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助于实现管理目标。董仲舒为“仁爱”的解释就是: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
“仁爱”在儒家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修身”、“齐家”到“治国”,正是循着孝悌,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内而外进行的(即内圣外王)。从孔子所讲的“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到孟子所讲的“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其具体体现。这一原则也是孔孟伦理思想的核心。
2.重义轻利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以义制利”的思想构成了儒家的义利统一观。春秋时代晋国大夫里克就曾说过:“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就是说,作为管理者而言,“义”是“利”之根本,不讲“义”就谈不上“利”;而管理者、统治者贪“利”则是下属、组织成员和老百姓不满意的根源。义以生利,义是手段,利是目的。
为了实现义利统一,达到以义治利的目的,孔子又提出了“礼”的概念:“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所谓“礼”也就是规矩,是规范管理者和统治者分配“利”的行为准则,还是监督管理者“义”的行为标准。有了“礼”,就有了分配的“法”,就有了衡量管理者是不是君子的“典”,进而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下属、老百姓“怨恨”的问题。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利润是组织分配给组织成员利益的源泉,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没有合理分配,就没有了义,就不可能激励组织成员创造利的行为。因此,以义治利要靠礼的说法仍旧是正确、可行的。
3.齐之以礼,以和为贵
(1)礼之用,和为贵
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即人们常常提起的中庸之道,提倡和实施“仁爱”原则,既是统治者、管理者维系通过“修身”由“内修”到“外治”之需要,又是协调社会关系,减少人际关系冲突,使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合乎“礼”的标准社会之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为贵”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时,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儒家对此非常重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齐之以礼
“齐之以礼”强调“礼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方法。在荀子看来,一个人无论如何注意保养身体,也比不上长寿的彭祖;而如果注意修养道德,就可以同尧舜齐名。但要想修养成功,就必须遵循礼的标准去办事。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枟礼记·经解枠),礼就是治理人民的标志,千万不能废除,以免使人民迷惑而陷入祸患。这就是所谓“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荀子指出:“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总之,在儒家看来,礼,无论是作为修身的标准,还是治国的标志,或者是作为治国的依据,都带有规范性的意义,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某种抑制性作用。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儒家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强调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指导作用。这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积极稳妥的控制效果。
(3)矩之道
“矩之道”(枟礼记·大学枠)是在孔子“恕道思想”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子贡问孔子: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矩之道。”通过推行“矩之道”,以求“情得其平”,达到平等待人、和谐共处的目的。“矩之道”的实质是把“人”与“我”看成是平等的,即把人当做自己一样来对待。在现代管理中,儒家的“矩之道”就是“理解”、“换位”,从而有助于加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理解,提高管理的效率。
(4)“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认为,赏罚是“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其意为,赏罚是治理人民的根本。荀子认为赏罚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赏不欲僭,刑不欲滥;刑不过罪,爵不逾德。
4.智者知也
五常中的“智”反映了儒家重教育、举贤才的为政思想。“智者知也”、“学而时习之”、“学而知之”、“告诸往而知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儒家诸子对此的论述举不胜举。
为政在人,举贤得贤。孔子认为政随人移,人是政治的关键因素。“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其政举;其人亡,其政息”(枟礼记·中庸枠),“故为政在人”。既然人能决定政事的兴衰,那么如何“以人治人”,如何“得人”?孔子明确提出了“得人”的说法,并认为“得人”首先是得“贤才”,强调政治管理的要务之一是“举贤才”。
孟子发展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把“尊贤”作为实现仁政的重要内容,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枟孟子·公孙丑上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枟孟子·告子下枠)。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招人才,给政治带来好处,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5.治国之道,以信为上
在儒家的治国之道中,“信”占有重要地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均说明了管理者若不以信为上,则组织很难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