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采用这种粗暴的态度,会让儿子的性格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甚至养成压抑内敛的精神状态。
这两种不利的结果,我们的身边可不少见,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小时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生活过,长大后没有活力,心理不健康,没有主观意愿和男孩该有的创造力,甚至有的因为性格的孤僻,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谁都不喜欢那些见风使舵、没有骨气的人。他们无原则地迎合别人,很容易屈服于权势、金钱和领导意志,没有一丁点的个人创造。对这一类人,我们是不是都很讨厌呢?既然如此,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这样的人,都想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原则、有骨气、有主张的人。
所以,当家长在某些事情上的意见与孩子个人的愿意相左时,应该按照一个温和的顺序,依次采取下列方法和孩子进行沟通:
1.要有一个尊重孩子的心态,对问题进行平等交流。
2.耐心听取孩子的看法,并且和他一起分析是否合适。
3.如果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家长应该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说服,平心静气地引导。
4.家长对自己的观点,应该有张有弛,不能太坚持。如果孩子是对的,家长应该果断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向儿子“屈服”的好家长。
当你向儿子“屈服”的时候,记住,千万不要有失落感哦!因为这说明你的小男子汉做出了一次独立的正确的选择!
陪儿子研究一下他的新发现吧
当儿子向你炫耀他的新发明、新发现时,你会怎么办呢?
有的爸爸会草草敷衍一句:“哦,是吗……”然后继续眼不斜视地盯着电脑屏幕,进行自己的工作。
有的妈妈会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拍拍儿子的脑袋,说:“别胡闹……”接着就低下头,专心地为丈夫织一件温暖的毛衣。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爱理不理,看都不看,就不耐烦地说一句:“去去去,别挡住电视机……”
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场景,父母们都觉得,儿子已经够顽皮了,他最应该老老实实地坐在沙发上,待在床上,规规矩矩地玩他的玩具,可不能胡折腾了。
你看,儿子费尽脑筋琢磨出来的新发明,在他心目中也许是一件伟大作品的一个创意,在父母眼中却很可能换来这么一句“胡折腾”。
这种时刻,宝宝的心灵是最受伤害的,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认可,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鼓励也好。不然的话,都会让他们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受到沉重的一击,或许就会从此消弭,黯淡。
宝宝兴奋地向父母报告他的新发现,说明这些发现是如此的珍贵,它不仅表明宝宝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还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地观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发现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见惯了风雨,在功利的物质世界里浸泡了太久,心灵已经麻木。因此,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现,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哪怕他是最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是自己最宠爱的小宝贝。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发现当做幼稚可笑的游戏而忽略掉。
其实,孩子各式各样的新奇发现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发现。
欣赏孩子的新发现,就是要让我们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地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创举。即便是一点点的进步,只要孩子为此感到高兴,自豪,并跑到父母这儿,想与我们一起分享,我们都要像对待重大的发现一样充满热情,去与孩子一起研究他的新发明,分享他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个过程里,父母还需要表现出极高的赏识、对他的夸奖和激励,鼓励他发现更多的新事物,积极地探索这个世界的奥妙。
比如,当儿子拿着一只玩具,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你:“爸爸,原来电动玩具的电池是按这个顺序放的啊!”
这时,无论你在干什么,都应该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用充满惊喜的眼神望着小家伙:
“是吗,快让我来看看,哇,真是这样的啊!”
“你真是细心,居然能够发现别的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识!”
“宝贝,你真是聪明,你隔壁的小军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一点想不到呢!”
我们的小男子汉听到父母的夸奖,感受到了我们的重视,他一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心,为此更加努力地去勤于思考。对于男孩健康的冒险天性,创意的思维能力,积极的上进态度,以及勇敢的探索精神,都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有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为家长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一个人的智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在这方面,最忌讳的就是家长粗暴地强制宝宝放弃某些兴趣和爱好,堵塞宝宝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只要孩子的兴趣不是有害或不良的,家长就要加以鼓励和保护。而且,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他们一起分享发现与发明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慧眼,只要父母去赏识他,引导他,激励他,他就总会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天性的开发上,切忌考虑孩子将来的就业需要。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掌握一些生存技能,也不分析合理性,就迫不及待地让他学习各种才艺。如今,才艺培养已经成了宝宝教育的一项重头戏。其实,才艺培养要根据年龄和接受能力来定。
3岁之前不应进行琴类练习
一些求艺心切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让孩子学琴。甚至一些才2岁不到的幼儿已经有了学琴经历。比如小提琴,它实际是需要单手拿琴站立演奏的,对宝宝的指力和臂力要求极高,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的宝宝来说过于勉强,所以5~6岁学习才比较适当。
还有钢琴等乐器,一般要4~5岁才能开始学。而在2岁半至3岁半左右,是接受音乐启蒙教育的最佳年龄。如果功利性过强地传授乐器技能,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即便男孩,也是如此。
对此,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孔祥东说:“3岁以内的孩子,最好先不要接触乐器,其实,像我自己也是等到了5岁半才开始学钢琴的。弹钢琴的时候,孩子眼看、耳听,脚踩踏板,手脑并用,对培养儿童的早期协调能力很有帮助。科学研究也发现,协调性好的孩子将来背课文、背英语单词都快,记忆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孩子。但我并不提倡3岁以内的孩子过早地接触钢琴。”
根据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的一项调查,60%~70%钢琴大赛获奖者的初次学琴年龄在6~8岁,而其中只有一人年龄最小在3岁半,其中少部分在10岁左右。因此,音乐大师们均认为,在3~6岁才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
3岁之前可进行音乐节拍与旋律的感知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比如:小鸡唱歌、造房子等,让五线谱等基本的乐理知识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孩子的日常游戏活动中。在这样的过程中,适当锻炼孩子的肢体发育。
宝宝在2岁半至3岁半的时候,是音乐启蒙的最佳年龄。期间完全可以不通过乐器学习,而仅仅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各种音乐游戏,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在儿童诗歌、舞蹈和绘画等“玩”中渗透听音乐,同时伴随着音乐而挥挥小手、跺跺小脚,跟着节拍跳舞;而等到幼儿3岁半以后,才开始学习乐器、认识五线谱;待到4岁半时,逐步增加乐器技能和乐理知识;到了大班,就可以直接参加各种乐器的考级了。
尝试绘画
对3岁前的男孩来说,绘画是一项极佳的锻炼方式。宝宝主要是通过眼睛来看世界的,各种色彩的组合刺激,对宝宝立体思维的培养和挖掘极为有效。
听音乐很重要
在音乐这方面,听比亲自尝试的方式更好。宝宝出生两个月,就能模仿其母亲所唱歌曲中的音高、音调和旋律轮廓;4个月的婴儿能模仿音乐的节奏;到了1岁时,婴儿特别喜爱对熟悉歌曲的倾听、跟唱、动作反应或用玩具、盆罐等器具敲击出声音;2岁左右表现出对乐器的兴趣,喜欢反复唱同一首歌曲。
2~4岁:对具有强烈节奏的音乐感兴趣并有反应,能感觉到音色的差异;喜欢重复地听、反复地唱同一首歌或只会唱一首歌中的片段,但与别人合唱时音调尚难配合。
4~6岁:喜好唱歌,能正确配合音调和节拍与他人合唱;能做出与音乐旋律相配合的动作,能辨认并适当地使用乐器。
家长只有掌握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实际接受能力,才能“对坑栽萝卜”,对自己的宝宝进行合理的培养。拔苗助长是万万不可的。其实,现在也有儿童教育学家提出,3岁之前的宝宝,尤其是男孩,家长最好进行不干涉教育,给他提供一个尽情玩耍的环境就可以,不需要对宝宝进行任何他不感兴趣的技能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