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准确把握效仿内容。效仿对象确定之后,还要注意选择效仿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道理,其中这个“善者”就是对方的长处。如果选择不当,说不定反而把别人的短板学了过来,对于企业的发展就大有害处了。一家企业销售做得好,我们就要学他们的销售手段,产品达标率高,我们就要琢磨其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等内容,就是这样的道理。
3.精确控制效仿力度。效仿对方的长处,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全部照搬就可以了。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在效仿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讲究的,必须严格监管进程和力度,不能全部照搬,也不能将其作为工作的重心。否则,那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徒然贻笑大方罢了。所以这个力度一定要精确控制,在很多时候,谨作为参考,才是最好的办法。
有的企业家在特立独行和人云亦云之间陷入两难的境地,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柳井正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他的办法很简单,既然两种办法都各有其优势和弊端,不如采取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法,来看一看效果。
优衣库的销售部门在柳井正的授意下做过一个统计,最终发现:年轻人一般都是时尚潮流的主导者,他们最推崇的东西很快就能成为当下热销产品。结合心理学的因素,也不难发现年轻人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群体,他们所追求的一般都是标新立异,所以他们是各种创意的源头。而另一方面,这些有一定消费能力、极强的消费意愿的年轻人,也是一个人云亦云的群体,流行什么,他们就会不惜花大价钱的去跟风购买。最后,柳井正得出一个结论: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最敏锐,所以,优衣库作为一个休闲类服装品牌,就要将年轻人的品位作为标杆,以此来决定新事业、新产品的开发方向。
优衣库的想法并不是放弃年长者的意见,单纯追求年轻人的理念,而是将其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得到其中一类消费者的肯定,那么随着潮流的发展,就不难获得另一拨人的认同了。优衣库的独特身份必须要让绝大多数消费者认可,让所有顾客都能够接受、都能购买,从质量和款式两大方面双管齐下,而不是单纯追赶潮流,才能在本质上树立起企业的独特身份。优衣库正是依赖这一策略,才使得全球的消费者们(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接受优衣库服装的设计理念,迅速成为其忠实顾客。
从优衣库的案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我们的企业要树立起自己的独特身份,既不能单纯地模仿,也要借鉴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在商品和企业的事业等关键环节绝对不能含糊。
自己开发商品和事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
产品必须由自己开发,才能掌握其发展、销售的速度,了解其受欢迎程度。有时候,创意非常好的自主产品,甚至还能够引发潮流,让消费者们主动追捧。而且,商品还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在风头过后,马上就会成为过气产品,无人问津(当然经典款式除外),所以每年商品都要有变化和创新,不断进步,才能保持它的魅力。
公司的事业同样如此。在优衣库,改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柳井正曾经强调:“作为一个组织,就必须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才能保持竞争力,让企业充满活力。”公司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创新增添一分力量,积极开动脑筋,想想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作为服装零售业的商业帝国,优衣库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盛名,那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时刻都做好与对手竞争的准备。优衣库从来不玩别的花样,仅仅是溯本归源,回到商品、商场、事业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上,把这些源头做好,为企业的服务和质量把关,树立起其独特身份。
所以,不论是人云亦云还是特立独行,想要成功,就不能忘本,企业必须多干正事、干实事。
国际化≠统一化
当前,优秀的服装品牌无不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能够成功在世界市场打响第一炮的,却是少之又少,甚至很多企业在国内称王称霸,想要进军国际、赚得第一桶金的时候,却最终落得个血本无归的下场,这种情况还是很常见的。
跨国品牌其实并不是这么好做的,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设计、销售、统计、宣传、财务等方面,都与国内的营销相差甚大。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没考虑,就将自己在国内用的老套路搬到国际市场上,那么碰一鼻子灰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服装零售业国际化几大误区
在这里,就必须要指出服装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经常犯的几个错误了。其实有些问题不能说是错误,而是一种习惯性上的经营方式罢了,只不过这种习惯在国内有可能是好习惯,摆到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就未必如此了。
1.没有考虑民族文化的宣传手段。在宣传的时候,有些企业虽然斥巨资制作广告、聘请当地明星代言,结果最终依旧惨败。这样的结果,原因很可能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宣传内容是否符合该国家的民族文化或者是传统观念。比如说一家企业想进军印度市场,广告中有一个大人摸小孩脑袋的画面,这个动作在本国其实是一种表达怜爱的方式,但是到了印度,在别人看来就是侮辱、挑衅。试问,这样的品牌广告做了出去,商品哪里还能卖得出去呢?
2.商品设计不符合当地审美。有些企业的商品在质量上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在本国消费者的眼中,也是款式新颖、样式美观的,可是同样的东西、差不多的价格,放到国外,别人就可能无法接受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优衣库的摇粒绒羽绒服,款式简约,线条明朗,受到日本消费者和崇尚自然简单的美国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在欧洲市场,各国人民口味不一,不少人偏好传统、华丽的服装,自然就很难接受优衣库的设计理念。大众审美不同,是品牌国际化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个关键点。
3.生产链与销售链脱轨。有时候,这是最让企业家无语的一种情况:明明卖的东西很受消费者的喜爱,可是偏偏生产跟不上,又或是其商品正在慢慢博得消费者的喜好,可是后方的生产链错误地估计了前方的销售状况,一下子生产了过多的商品,结果造成仓库的大量积压,物流瘫痪。这就是企业在管理上出现问题的代表,明明外在环境很好,结果这种好局势就给自己的管理不善、联系不周破坏了,怎么能不让人郁闷。
4.妄图统一国际市场。有的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目标制定得很高,高得让人看了都觉得难以置信。比如说一个刚刚进军美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尽管在国内的实力相当雄厚,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刚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的新手,可它偏偏将战略目标定位为“三年内占领美国市场”“五年内攻占欧洲”“让我们的经典款呢子大衣人手一件”。这样的豪言壮语在成功之前还是少说为妙,毕竟想让全世界人接受同一款衣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服装企业能够做到。且不说,这种想要将国际市场统一化的言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影响服装零售业经营国际化成败的主要因素
我们不难看出,想要进入国际市场,难度还是相当大的。要考虑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大到企业战略目标的调整,小到商品款式、文化传统等细节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服装零售企业的经营国际化成败。
其实,想要详细了解经营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服装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产品边界和市场边界。
这两大边界实质上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必经的道路,只有在产品和市场上做好双重准备,才有可能顺利打响第一枪。
产品边界,简单地说就是指产品对于某一地区的影响,或者是产品能否符合某国家、地区的消费者的胃口。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仔细琢磨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比如说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进步,电子产品、高档日用品等逐渐受到追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反而受到更高的关注,这些都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统计,再针对该地区的需求进一步设计产品的款式等其他要素,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决定价格,最后再投放市场。这样一来,虽然步骤繁杂了很多,但是效果比起胡乱尝试,绝对要好上很多。
市场边界同样不难理解,指的就是预付商品进入的大致地区。在制定销售策略的时候,也要加倍小心。在进军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之前,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计划中,应当包含企业进军该地区市场的速度、力度、大致范围等。只要掌控好这些细节问题,其实经营国际化并非什么难事。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服装零售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失败案例着实数不胜数,就是他们仗着自己的产品款式新颖、质量过硬,而忽视了这些问题。
优衣库在进军英国市场的时候,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一次不小的亏。优衣库原本拟定将英国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站,看中的就是其开放的经济氛围和活跃的消费水平。然而,近四年后,优衣库在伦敦的21家门店纷纷出现亏本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管理层的反复讨论,最终发现他们败在了原来根本就没有留心的细节上。首先就是雇佣的店长是英国本土人,而他组建的管理团队等级森严,古板保守,这与优衣库崇尚的和谐自由、团结合作、无话不谈的轻松气氛截然不同,当然使得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与此同时,优衣库店面的扩张速度实在是有些令人咋舌,短短四年时间,全英格兰开业五十多家优衣库门店,这已经不是拓展业务,而是盲目扩张了。盲目扩张的后果,就是后续资金、产品严重脱节,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公司的管理人才也出现断流,很多门店内甚至是由店员兼任店长的,店面管理脏乱差,让顾客非常的不满意。
意识到这一点后,柳井正立刻对英国的海外门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年后,伦敦的门店仅剩四家,而且店长等管理层是由英国人和日本的特派人员共同组成的。这样一来,管理模式方面既能贴近当地消费者的习惯,也能不脱离优衣库的管理理念,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果不其然,改革之后没过多久,优衣库的英国门店立刻变成了英国消费者热捧的对象。
所以,能够从失败的案例中找出败因,并加以解决,也是一种十分出色的能力。从失败与成功的实践中,不断发掘影响经营国际化成败的因素,对于服装零售业经营国际化的一般规律进行一次深刻的总结,对于企业的经营国际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