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
烽烟滚滚,眯了人们恐惧的眼,世间苦难,在战争中一一上演。从此,岁月里,所有美丽风光,都被硝烟遮盖,所有美好的声音,都淹没在嘶喊和悲声里……
此时的上海已处于了大战之中,战火硝烟弥漫在上海的天空中,这个原本风情万种的城市在战火中叹息。在上海,唯有租界尚能暂时避难。弘一法师此前已给在上海的夏丏尊写了信,表示要在上海停留:“拟暂寓泰安栈。(新北门外马路旁,面南,其地属法租界之边也。某银楼对门,与新北门旧址斜对门,在其西也。)即以电话通知仁者,当获晤谈也。”
半生的好友,情分已经深深根植在心里。夏丏尊接到信后,十分担心,上海正值战火危难之际,而青岛相对平静,于是写信劝说弘一法师暂留青岛,然而,弘一法师依旧是没有改变自己的计划,还是毅然地离开了青岛。
畏惧,是因为恐惧死亡,弘一法师心中澄净,生死皆是缘分,面对战争,他便无所怖畏。
上海相见时两位旧友并未多言,岁月催人老,几年的光景,彼此都成了老人。弘一法师见夏丏尊的脸上有愁苦的神情,就笑着对他说:“世间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不可认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写过一幅金刚经的四渴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现在正可觉悟这真理了。”
世间诸事,弘一法师已经看淡了,一切如梦幻,也就不必过多执念。
依照计划,弘一法师将在上海停留三天,然后再回到厦门,在第三天弘一法师即将离开时,夏丏尊又到弘一法师所住的旅馆看望。
此时,日本人的飞机就在外滩附近狂轰滥炸。而弘一法师的住处就在此。在这里住的人,一直都是神经紧绷,时刻都是受到弹火的惊扰,连眼神中都烙刻着深深的恐慌。然而,当夏丏尊见到弘一法师之时,便惊住了。弘一法师端坐着,捻着佛珠,嘴唇微动,念诵着佛经,宛如一尊佛,在这战火硝烟之中,散着纯净慈悲的佛光。夏丏尊看得出神,深受震撼。
这天中午,夏丏尊与几位朋友请弘一法师到觉林蔬食馆午餐,然后又约弘一法师到附近的照相馆去拍了一张照片。
第二年春天,夏丏尊把这张照片寄给丰子恺一张,附信则言:“弘一法师过沪时,曾留一影,检寄一张,借资供养(师最近通讯处:泉州承天寺)斯影摄于大场陷落前后,当时上海四效空爆最哑,师面上犹留笑影,然须发已较前白矣。”
弘一法师回到厦门住在万石岩。然而,厦门的形势也不乐观,战事一触即发,许多友人都十分担心弘一法师的安危,劝法师保自身安危,众人的关心和好意,弘一法师感怀于心,但却坚定并不会为战事而逃离。
弘一法师开始了弘法之路,这一次,弘一法师到泉州弘法,与以往有所不同,广结法缘,就算是孩子,他也要开导。在开元寺里,弘一法师住在寺的后院,这里有晚二堂课诵,他经常会早晚听到慈儿院的学生念佛念经得法,那整齐的诵经声,让他感到一种纯净和浓浓的暖意。这次他再次来到开元寺,专门为慈儿院讲了《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的故事,学生们很喜欢听。
1938年5月中旬厦门沦陷,整座城,都陷入一种颓败和冗长的悲伤。那时,弘一法师正在漳州弘法。
7月,草长莺飞,万物兴荣,而弘一法师却越发衰微,逐渐走向了生命的迟暮。丰子恺写了一封信给弘一法师,希望他能够来内地与自己一同生活,并供养大师的余生,信中言辞诚恳,弘一法师收到此信后,心中十分感动,但是他仍旧决定留在闽南,便给丰子恺回了信:朽人年来,已老态日增,不久即往生极乐。故于今春在泉州及惠安尽力弘法,近在漳州亦尔。犹如夕阳,殷红绚彩,瞬即西沉。吾生亦尔,世寿将尽,聊作最后纪念耳……缘是不克他往,仅谢厚谊。
弘一法师给其他友人的回信也一样,类似“近在泉州讲经,法缘甚盛”、“于厦门变乱前四天,已至漳州弘法”、“朽人近来漳州,弘扬佛法,十分顺利”等言语出现得十分频繁,多少表明了他对弘法的信心和决心。
弘一法师的宗教观非常明确,他虽是出世的僧人,却感念着俗世红尘,他用出世的慈悲和觉悟,在做着俗世的事业。
佛不是孤远的幻影和清寂的梵音,佛是宏大而广博的仁爱。
佛说,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就是心里的世界,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世风日下,人们的心中被动荡的社会颠簸着。为拯救中国颓微的佛教,弘一法师竭力提倡整治戒律,拂去佛教所蒙的尘埃,让佛光重新普照。他更是以自己“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苦行经历,开导众生。
这一年,弘一法师60岁了,六十而耳顺,他将人生都看尽了,身体也在岁月中苍老了,再遇到艰苦的环境,已经是大不如从前了。他的体质极速衰弱,许多人都为此感到吃惊。
1939年的农历二月五日,是他亡母谢世的34周年,弘一法师在一册《前尘影事》上作了这样的题记:“二月五日为亡母谢世三十四周年,敬书金刚经渴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回向菩提,时年六十岁。”
想起母亲,就不免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又想起了曾经那首婉转的诗《忆儿时》:“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在生命尾声之际,他深深地陷入了生命之初的回忆。他经常梦见这种童年时的情景。那些欢乐,那些苦难,那些惆怅……都格外清晰。梦境过处,即是一生。弘一法师有一个别署,叫“善梦”,这段时间也经常用到。
虽然身体日渐衰弱,这病弱的皮囊并没有阻碍弘一法师云游。弘一法师60岁后,仍像孤云野鹤一般地奔走于各方。他先后去过清源山、永春、普济山、南安、晋江、灵瑞山等地。这位誓舍身命,勇猛精进的高僧,依然为了救护国家,抱着“救国必须念佛”的信念。对于祖国,这位晚晴老人的心,始终是热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