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摧。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北山莱。秋娘颜色娇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如血染楼台。
——李叔同
时光辗转,又是一年山花烂漫的好时节。在1921年春夏之交,弘一法师奔赴永嘉。这一次,他结识了与他同一时代的国画家刘海粟。
命运赋予了他们相近的才华,然而,他们却在相似的命运面前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李叔同默然地接受了家庭安排的婚姻,而刘海粟则是在新婚之夜毅然逃婚。他的生命中写满了反抗和叛逆,他不断地追求自由、不断创新,为自己赢得新生。
对于艺术,刘海粟始终是喷涌着热血,他在接受了西方绘画艺术的熏陶之后,又承接中国绘画的传统理念,对绘画艺术进行革新,让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更放光彩。
总之,刘海粟和弘一法师,两位艺术家人生迥异,他们的相遇相知,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刘海粟始终对李叔同心怀崇敬。晚年的刘海粟说过,在近代的人中,他只拜服李叔同一人。
弘一法师给刘海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刘海粟的叙述,他去关帝庙中看望弘一法师,当他看到弘一法师光着脚穿着草鞋,又见他的一张破床板竟然难过得哭了。
而当时,弘一法师本人却不觉有何异样,反而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在。他在出家之后就一直做一个苦行僧人。俗家的生活习惯早已经改去,并一直坚持非时食戒,过午不食,衣着,住行都很朴素。这种朴素让他更懂得珍惜这世间每一分福泽。
世间原本多福多爱,只是越来越深的欲望阻塞了人们对爱的感知。吃得痛苦辛寒,才能感受到人生甘甜。
佛法修行,是一条漫长的路,红尘苦行,他望见极乐世界的佛光普照,那是佛家释子的信仰。弘一法师在佛学的修行之路上,潜心研究,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丰子恺先生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中曾写道:“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少年时做公子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做和尚,像个高僧。”的确,弘一法师在每一角色中,都十分认真,并全力做到极致,此时,他是一名保佛护法的僧人,亦是一位保家卫国的僧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的战局十分紧张。许多朋友劝他到内地躲避战乱,他坚决拒之。他向大家表示:“念佛不忘救国”。“为护法故,不避炮弹。”他决心与厦门共存亡。
弘一法师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生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他将一幅幅写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字幅送给有缘人,他动员全国的佛教众一同奋起反抗,保卫国家。在弘一法师的号召之下,越来越多的僧众加入到了救国护教的运动之中,形成了不小的声势。
为明志,他自题“殉教堂”的匾额,挂在自己室中。明确表示“时事不静,仍居厦门,倘值变化,愿以身殉,为诸寺院护法,共其存亡”。
真正的佛教以济生利世为己任,是积极入世的。1937年5月,弘一法师暂住厦门万寿寺,当时,正好赶上厦门举行第一届运动会。筹委会想请大师谱一首曲子,而又恐他以“一心念佛,不预世事”为由而婉辞,故不敢前往。
刚巧,这事情兜兜转转就传到了弘一法师的耳中,之后,弘一法师自告奋勇为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撰写了《会歌》他把体育与振奋民心、团结抗暴结合了起来。于是,便有了一首壮歌:禾山苍苍,鹭水汤汤,国旗遍飘扬!
健儿身手,各显其长,大家图自强。
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
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仿徨。
到那时,饮黄龙,把国事担当;
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从这词中,我们清晰可见的是弘一法师凛然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永不倒下的气节,当敌寇入侵,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将各显身手,保卫国家……这词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雄浑的使命感。虽然,他是佛门中人,但是,始终会把国事担当。
当有人看到政治形势日益紧迫,劝他转往内地,躲一躲风头,以躲避祸难,然而,弘一法师却说:“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一无所用,而犹腼腆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因果分明,出家人何死之畏!”
弘一法师言辞决绝,佛法在心,便无惧无畏。
为弘扬佛法,弘一法师还著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与弘一法师合作护生画的编绘是从1927年就开始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21日,即农历九月廿六,丰子恺在上海的家中举行仪式,拜弘一法师为师皈依佛门。
丰子恺晚年曾写过一篇《戎孝子和李居士》的随笔,文中写道:“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做了和尚。有一次云游到上海,要我陪着去拜访印光法师。文学家叶圣陶也去……叶圣陶曾写一篇《两法师》,文中赞叹弘一法师的谦虚……印光法师背后站着一个青年,恭恭敬敬地侍候印光。这人就是李圆净。后来他和我招呼,知道我正在和弘一法师合作《护生画集》,便把我认为道友,邀我到他家去坐。”
丰子恺皈依佛教后,日益受到佛法感召,佛性渐深,心中的悲悯情怀便愈发宽宏。弘一法师和他也都想在弘扬佛法上做一件实际的事,并不仅仅是单一地向人们讲授佛理佛法。
丰子恺长于画作,于是,多番考虑,二人便酝酿编绘一部画集,取名《护生画集》。其中内容,即弘扬佛法、宣讲仁爱,劝人从善戒杀的大计划。
二人商定之后,便决定立即行动,由二人共同觅得题材,然后由丰子恺作画,后由弘一法师配诗文,这样,图文并茂,可以将佛法很好地表达。他们设想,若能编绘出24幅,就可以先行出版。后续,会将画集继续。
这是一部画集,更是一种慈悲的力量,弘一法师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将佛的慈悲心,发散到社会上,让更多的生命,减少苦难,接受佛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