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者积极进取,不用借口粉饰自己。他们想方设法向一切人和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真正的实力在职场立足与发展。面对逆境与问题,他们能灵活变通,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最终把各种困难变成机遇。
◎ 内实外圆的表现 ◎
表现一:不用借口粉饰自己
也许借口可以让我们暂时逃避责难,但总是找借口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会让人变得更加消极,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在西点军校,当军官向学员们问话时,学员们的回答只能是四种:“是,长官!”“不是,长官!”“不知道,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长官!”除此以外,便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没有任何借口”,这是西点军校200年来所奉行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位入校新生的第一信念。它强调每一位学员都必须全心全力完成每一项上级交代的任务,而不是因为任务未完成便向长官陈述各种借口,即使有的听上去非常合乎情理。也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无数西点军校毕业生在其一生的奋斗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总是能听到各式各样的借口。
“老板,本来我是准时出门的,但就因为路上塞车。”
“我本可以完成的,就因为外人搅局。”
“这些东西我本来就没接触过,所以做起来不太习惯。”
“再给我三天时间我肯定能完成。”
“老板,按照公司规定,我那时候应该休假的……”
“老板,我是人,不是机器人,我需要休息。机器人还能出错呢,何况是人?”
也许借口可以让我们暂时逃避责难,但我们要知道的是:短时间内你也许能够从中获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借口的代价就会越来越高昂。然而,事实上借口给我们个人带来的危害其实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任何恶习。
正如西点军校所崇尚的传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公司最缺乏的也就是那些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员工,而非那些寻找借口逃避责任的员工。在这些员工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服从和忠诚的品质,一种敬业和负责的精神,一种超出常人的执行能力,他们将永远是最可能成功的员工。
人们曾把借口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把时间作为借口。
如果你足够仔细和谨慎的话,你会发现,在每一家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这样的员工:他们看起来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一刻也没有清闲下来,一直尽职尽责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是把本应该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拖延得很长,时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人不会拒绝任何任务,他们只是不努力,以各种借口来拖延和逃避。这样的员工很难让人找到他什么毛病,甚至会让主管认为他在很卖力地工作,蒙蔽了上级的眼睛。
第二,把经验作为借口。
任何一个新的任务都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而喜欢找借口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守旧,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积极工作的热情。而对这种员工在工作中会有创造性的发挥抱期望则是徒劳的。
第三,把别人作为借口。
“这件事与我无关,不应该我来承担责任。”也就是这些人的想法。然而,事实上,问题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过错才导致的。在团队中,我们想到更多的应该是集体,而不应该是个人。如果一名员工没有责任感,那么他就不可能得到同事的支持和信赖,也不可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和重视。每个人都要为寻找借口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团队的执行力降低,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全军覆没。
第四,把对手作为借口。
想要判断一个员工是否存在进取心,一个有效的测试方法就是问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那么这必然会成为他的借口。这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让人变得更加消极,在遭遇困境和失败的时候,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寻找各种借口去掩饰自己的懒惰和气馁。而这些借口之下,蕴含着“我不行”、“办不到”的意思,这种心态剥夺了一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会让人一事无成。
表现二:做一个甘愿吃亏的人
不愿意吃亏的人总是想着向企业索取,容易遭企业摈弃,愿意吃亏的人才能最终得到更多,发展更快。
企业吸收和团结一批人进来,不仅是为了生存,还想把企业做强、做大,同时,也让更多人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发展和对自己理想、事业追求的满足。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便意味着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尤其是面对个人得失时,就更要以大局为重了。
在格兰仕,有一个“师带徒”制度。当然,对大学生不能用这么不入时的名词,于是便发明了“分裂繁殖”的说法,也即是指打下江山的前辈在工作中作为老师,培养新人。等新人基本掌握业务技能后,也就意味着“繁殖”成功,那么同时要分裂,把相对比较好做的旧市场交给新人,老师则要改去开发新的市场。
这并不是普通的“师带徒”,这是要把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也同时交出去的。那时,格兰仕的分配体制还未制定,全靠企业文化和私人感情硬推。
无论一个制度是否合理,总会有支持者,也总会有反对者。
梁杰初、沈朝辉是业务骨干,有“主管”头衔,所以分裂繁殖制度一出台便首当其冲。企业年轻的老总梁昭贤亲自找到梁杰初谈话,让他带头。一看梁昭贤出马,梁杰初心里虽然叫苦,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顾全大局,理解和支持改革”。虽然梁杰初是个性情中人,可一旦工作或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总会向好脾气的梁昭贤倾诉,而现在梁昭贤要求他带头,他也只能答应了。
当带出徒弟后,梁杰初便被调到了日本市场。众所周知,日本市场是全世界最难打进的市场之一,其消费者极其排外,有强烈的民族情结并多数使用国货。这一点上,与欧洲诸国的国情完全相反,这使得梁杰初过去积累的经验完全不管用了。
开始的日子很难过,但梁杰初知道,格兰仕对一个员工的高度信任正是通过向其交付更富挑战性的工作表现出来的。
梁杰初决心挑战自己,并最终大获成功,格兰仕也因此一跃成为第一家以自有品牌打进日本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
然而,主攻欧洲市场的沈朝辉就远没有梁杰初那么幸运,他磨了很久才签下一位英国客户的单。不过,幸运的是,这是欧洲市场最大的客户。
沈朝辉的性格相对比较内向,初出茅庐时,不论多么艰险都从没向梁昭贤诉过苦。因“分裂繁殖”被调去开拓亚非市场后,表面上虽然没闹情绪,但内心却别有一番滋味。那时,业务员提成只看订单的,看到留在英国的徒弟提成比自己的高,沈朝辉自然也会有些想法。
而开拓亚非市场,公司给他分配了几个新的业务员。然而,因为新人工资低而他有保障,他便把自己手头好不容易开拓出来的几位客户资源分给了几个新人,以保障他们的生活。
只是这么一来,他也体会到了高层的难处。一想到自己有时提成甚至比老总还高,心里也就平衡了很多。
于是,他给自己定位在了“全球开拓”上,决心凡事要以大局的眼光来看问题。
愿意吃亏的人才能最终得到最多,因为成长的空间更大。梁杰初和沈朝辉现如今也都成了格兰仕第二代管理团队中的核心骨干。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肯吃亏的,也会有人闹别扭。碰上这样的前辈,新人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了。1998年新进格兰仕的李旭升就曾遇到这样的事,前辈不想被调到新市场从头再来,所以,一直不肯教他。结果,导致李旭升总是不能“出师”。脾气倔强的他闷着头屡败屡战,历时一年多便拿下一份14万美元的订单,是新人拿到的订单中最大的,并从而成了新人的榜样。结果,“分裂繁殖”竟把他调去开拓加拿大市场——“老人”没动,动了新人,真有点不公平。但是,只有肯成长的人才能有更宏远的未来。格兰仕上空调项目,李旭升再次当排头兵,从此便有了施展自己更多才能的舞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格兰仕海外市场部有六十余位业务员最终“分裂繁殖”成了36间科室,并且正是因为“老人”始终能开拓新市场,使得他们的一切都要重来。虽然同为新市场,但进入方法却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他们没时间发牢骚。所以,也就没人自以为是,也使得他们在职场上不断进步;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就出现了“新人”和“老人”同时成长的局面。
在这种模式下,格兰仕更是以令业界惊叹的速度培养出了大批企业急需的人才,而其中海外市场部全都是年轻新秀。2002年,格兰仕八十多亿元的销售额,是由100位负责国内市场的业务员和六十多位负责海外市场的业务员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平均每位业务员完成了5000万元的业务量。
这些人并不是格兰仕猎来的营销高手,也不是镀金归来的海龟,他们基本都是国内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老实说,以他们的学历,就算有幸跳槽到跨国企业的中国分公司,他们也只能被聘去开拓中国市场。
但是,在格兰仕工作的这些年轻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在前辈的带领和培训下迅速成长。多少名校出身的人,多少海外镀金的博士生、硕士生,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中都很难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但是,在格兰仕的这些年轻人却成了中国当代企业闯世界历史中无法绕开的群体。
当然,我们更需要敬佩格兰仕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即使没有相应的分配制度,“分裂繁殖”却能铺开推行。这背后自然离不开那些拥有全局意识,并把企业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一群人的支持。
我们知道,一间跨国集团的运行模式成熟并打进他国市场是有常规套路的,其机制确保了复制成功的概率。而对特别陌生的市场,他们甚至准备若干年,以待时机成熟。但是,格兰仕却限于自身条件,在没有缜密思考过海外市场攻克方法的前提下,竟然敢于放手让一批毫无经验的学生到全世界去闯荡。而很多人到了海外市场自创新招,见招拆招。当这些新锐们取得业绩后,格兰仕对其也不骄不纵,会再派其到新的市场接受新的考验。这样,越来越多的格兰仕人在格兰仕的平台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也同时成就了格兰仕纵横全球的事业。而这些成就了企业的员工,必然是有着卓越才华和实干精神的好员工。
表现三:用100%的热情去做1%的工作
用100%的热情去做1%的工作,会让你有非凡的收获。
也许很少有人能明白精神状态到底是怎样影响到工作的,但我们清楚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整天无精打采的人打交道,也没有领导愿意重用一个精神萎靡不振、牢骚满腹的员工。
微软的招聘官员曾说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我们愿意招的‘微软人’,首先必须是富有激情的人:对公司、技术、工作都有激情。在一个具体的岗位上,你可能也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招一个这样的人,对行业涉猎不深,年纪也不大。但是,他有创意,在和他谈完之后,你就会受到感染,并且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提起拿破仑,出现在大家脑中的可能会是一位个子不高但斗志昂扬,精力似乎永不穷竭的狂热战争分子。但也正是他,曾在新兴资产阶级几十万法郎的资助下,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好了推翻波旁王朝督政府的准备工作。他成功发动了“雾月革命”,并夺取了法国政权。在他的一生中,曾打过数百次胜仗,粉碎了五次反法联盟的联合进攻,不仅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还推动了整个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拿破仑之所以能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开创者,并能推动整个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怀有满腔的热情。
对工作怀有的满腔热情会大大加快一个普通人的梦想向现实转变的进程,也会使其成为巨人、伟人。
传奇式复印大王保罗·奥法里小时候患有阅读障碍症。他二年级时,在天主教学校学习期间,老师教授他朗诵祈祷文。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他就连字母都不认识,更别说朗读了。结果,他二年级的考试没能及格。到了八九年级,他还是学不会阅读,甚至于高中毕业时,在全校1500名学生中位列倒数第八名。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对记者说:“老实说,我真不知道那七个人的分数怎么会比我还低。”
然而,阅读障碍症并没有让保罗失去信心。作为商人的儿子,他对出售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他便利用这一长处使自己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正如他在第一次演讲时所说的,“用自己的长处工作,而不是短处”。从此,他凭借自己对销售商品的热忱,使“金考”快印成了一家在全球有一千一百多家分店、2.5万名员工的复印王国。金考公司还在1999~2001年连续三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美最适合工作的100家公司”之一。
热忱可谓是一种具有矢量性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它可以调动人们积极主动工作的态度,而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乏味的工作也会变得十分有趣。而且,热忱还可以帮助人们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一旦有了这种勇气,即使再困难的工作也会变得非常简单。